分享

读《茶花女》

 著若若 2021-11-27

  

读《茶花女》

作者,小仲马,法国人。他在一八四八年,二十四岁的时候,创作了小说《茶花女》。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部小说,引起的议论竟然是毁誉不一,褒贬相殊。因为,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妓女。

当时的法国社会处在没落时期,一边是权贵们的花天酒地,一边是穷苦人的水深火热。忧患世界的马克思也叹息说,“金钱,污秽和鲜血汇为一流”!

小仲马,用模拟作者身份的“我”,为我们讲述了玛格丽特的悲惨一生。玛格丽特美貌聪慧,是巴黎有名的高级妓女,相当于明星,终日被达官贵人风流公子所包围追逐。但是,她从自己的卖笑生涯中,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生活的无聊,情感的悲哀。因此,当她认识了热情正直的青年亚芒,两人倾心相爱,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住在巴黎郊区,把这世间的烦扰暂时忘却。但是,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不时侵扰着他们,尤其是“正人君子”,亚芒的父亲,他要儿子离开玛格丽特,他要玛格丽特离开儿子,因为,玛格丽特的曾经的妓女身份,影响了他的名誉,影响了他的女儿的婚姻。玛格丽特为了成全亚芒家庭的幸福,决定牺牲自己,她装作不惯于平淡简朴的乡间生活而重操旧业,离开了亚芒。亚芒不知内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给玛格丽特以种种侮辱和难堪。玛格丽特,经受不住沉重的打击,对人生更加心灰意懒,很快一病不起。那些贪图美色的达官贵人风流公子已对她不屑一顾,亚芒也弃她远去了国外。最后,在逼债人的喧嚣中,贫病交集,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了自己的归宿。

玛格丽特这样说自己,“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的欢笑,一天讨不住他们的虚荣,他们就会抛弃我们。”“我们再不是我们自己了,我们再也不是活生物,只是些死东西罢了。”

玛格丽特在“苦海里飘荡”,肉体上受折磨,精神上受摧残,孤独又苦痛。她,喜笑怒骂,反复无常;饮酒纵乐,近乎疯狂。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神经刺激,一种忘怀烦恼和忧伤的无聊手段,一种慢性自杀!她,表面上放荡卖笑,寻欢作乐,背后却是隐藏了一颗悲哀破碎的心,“比痛苦还更痛苦,还更悲愁的一种欢欣”,这是“被金色帐篷掩盖着的苦痛生活:可怜的姑娘在放浪狂醉与长夜失眠里逃避生活的实境”。

小仲马,在这样题材的小说里,还以同情赞赏的笔调,描绘了玛格丽特的良好品质。

玛格丽特,尽管夜以继日地厮混在风月场里,但在她的身上,来自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的精神光辉,对美好人生的真挚信念,始终未被泯没。亚芒在她久病无人过问的境况下,每天带着鲜花去看望她,让她深受感动,因而倾心相爱。玛格丽特决心要离开风月场,离开那戴着假面具的别人和自己,要和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她要重新生活,在简朴的生活中求得欢乐。她为自己的过去感到脸红……她希望同亚芒一起远走他乡,“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卖了,我们到那边生活去,我的过去的痕迹一点也不留下,也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是谁?”她想跳出火坑,成为一个新人!玛格丽特的淳朴愿望,最终没有实现,环境的邪恶,人心的凶险,是破灭她善良愿望的罪魁祸首!

玛格丽特和亚芒隐居乡间时,为了还清债务并维持两人的日常生计,她暗中变卖自己的东西,典当自己的金银手饰,极力不让生活中的烦恼来影响亚芒的愉快心情。更令人感动的是,由于她“不名誉”的过去,影响了亚芒妹妹的“婚姻幸福”时,她毅然接受了亚芒父亲的“恳求”,怀着万分痛苦的心情离开了亚芒,并以重操旧业为借口,断绝了亚芒对她的一切恋情。这样的自我牺牲要付出多么巨大多么痛苦的代价啊,因为这是重陷火坑啊。

玛格丽特常常因为剧烈的咳嗽而口吐鲜血,但是她从来不把自己发病的惨象显示在别人面前,而是一个人偷偷跑进内室,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和她一起寻欢作乐的伪君子们,全部是自私自利心如铁石的。“他们花费了钱财,并不是为了我们,如他们所说,而是为了他们的体面。”“他们的友谊有时可以做到替你当差的地步,可是决做不到忘记自己的利益。”她对周围冷酷的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沉默之中隐含着无力的反抗。她的坚韧,她的忍耐,令人感动。

小仲马,在小说《茶花女》里,极具勇气地描绘了一个被侮辱被伤害的妓女形象,用玛格丽特满身的泥污,满身的创伤,去有力地撕开伪君子的假面具,去戮破那个丑陋社会的“金色帷幔”,使善良的读者在直面血腥的现实时,感到震惊,感到愤怒!

据说,《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此一时,彼一时。现在阅读《茶花女》,不难看出小说的局限性,但是正如玛格丽特喜爱白色的茶花一样,掩不住的是那淡淡的飘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