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在阅读时,跟作者就某一概念的认知发生冲突,怎么办?

 新用户5923jrAR 2021-11-27

  

洋姜读书会有一个书友问:

我现在感觉很迷茫,不知道是用自己的写出书中的一些方法,还是用书中的来写。比如说元认知和元时间,我自己能理解,但是,我所理解的和书中所写的有点不一样。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在阅读时,跟作者就某一概念的认知发生冲突,怎么办?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概念。我在写作训练营跟学员讲,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单位,它的本质是事物或者现象的一种心理表征。

比如说:正方形是一个概念,当我们一提到正方形的时候,立刻会想到是一个由四条边组成的图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相对两条边都平行,四个内角都是90°等等。你看,正方形就是一个概念,后边的就是心理表征。

所以,从概念定义的角度来讲,概念不存在理解偏差的问题,只存在有没有理解的问题。如果存在偏差本身就是一个新东西了,而不是概念所表述的东西啦。这是由大脑处理概念基本规律决定。

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我们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方向,顺化,同化,平衡化。顺化、同化、平衡化的基础就是概念。它们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同化就是把新知纳入旧知,增加心理表征的丰富程度。简单的来说,新知A属于旧知B。

顺化就是扩展新的概念,以便容纳更多概念。简单的来说,新知A扩展、重构、修改了旧知B。

平衡化就是我们对一个概念从一个状态向另外一个状态的过度。说白了就是就新知A和旧知B不断顺化和同化的过程。

举个例子来说:

一个小孩,第一次见到猫,妈妈说:这是狗。他以为四条腿长毛的都是猫。下次遇见一条狗,也会说:狗。他这就是在同化。但是这个同化明显有问题,于是妈妈说,这是狗。他会迟疑地说:狗。认识到狗,这就是顺化。

下一次遇见四条腿长毛的,他可能先喊猫,然后看妈妈的反应,妈妈说不对的时候,他说狗。直到他完全认识了狗和猫,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平衡化。

在作者使用的概念词汇跟我们的心理表征不一致的时候,也就是认知冲突的时候,怎么处理呢?

一,仗境而生,不同的情境该词汇代表的意思不同。比如:鸟是一个概念。在「天上飞过一只鸟」,我们知道是动物鸟。但是在「这人是个鸟人」中,鸟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二,使用不同词汇。使用不同词汇有两个原则:①个人服从大众,大众层有共识的概念,保持大众层概念的表征意思。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你快速跟他人同步。比如,元认知,你认为的东西跟大众认为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你可以给不一样的东西起另外一个名字。

②新知给旧知让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为后边想到的心里表征另外起个名字。

三,大胆定义创造,要敢于自己创造概念。很多人不敢自己创造概念,所以,就发生了问题中所说的冲突。

阅读中,认知冲突是一个常见现象。这个现象来自于我们跟作者的认知不同步。认知不同步其实是阅读的一大乐趣,因为当我们能从作者那里把我们脑海里原来很模糊的东西,变得很清晰。所以,不要怕冲突,作者也是人,要敢于对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