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比喻形象,气魄雄伟,更充满了哲理

 黑龙江波涛 2021-11-27

祖国山川绵延万里、壮美俊秀,更显多姿多彩、神奇肃穆。来到塞北,蜿蜒的长城宛如一条匍匐的巨龙;回到江南,芦花飘飞、秋水潋滟,令人心醉情迷。黄河两岸,充满了神韵和传奇,更孕育着无数坚韧的华夏儿女;东南沿海,不断地开拓进取,更期待着谱写新的辉煌。

每次沉浸于诗行,都有不同的感受。古代有很多赞美山水之美的诗篇,有些洋溢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有些充满了美好的诗情画意,而有些则在字里行间抒写了深意。下面分享清代才子的一首七律,比喻形象,气魄雄伟,更充满了哲理。

文章图片1

兴安岭绝顶远眺

清代:查慎行

舆图远辟古兴安,凤舞龙回气郁蟠。

半岭出云铺大漠,乔松落叶倚高寒。

丹青不数东南秀,俯仰方知覆载宽。

万里乾坤千里目,欣从奇险得奇观。

文章图片2

查慎行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天赋异禀、又刻苦勤奋,曾拜师于黄宗羲,还得到过朱彝尊的提携,进士及第后担任过翰林,后来又跟随在康熙皇帝的身边。他写过很多山水游历之作,不仅展现了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而且还熔铸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康熙有一次到塞外避暑,作者以词臣身份随从左右。诗人亲眼目睹了边塞安宁的情况,便创作了这首抒情诗,由衷地赞美了辽阔的山川,并抒发了内心的欣喜和自豪。全诗气魄雄伟、充满理趣,值得细细欣赏。

文章图片3

皇帝和随从们来到兴安岭,他们兴致勃勃地攀上绝顶,然后俯瞰四周,视野开阔,风景秀丽。诗人在开篇就描绘了一幅阔大的景象,“舆图远辟古兴安,凤舞龙回气郁蟠。”北方的疆域已经拓展到古兴安岭,蜿蜒的山脉云雾缭绕,仿佛凤舞龙回,曲折绵延。

“舆图远辟”,委婉地赞美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凤舞龙回”,比喻贴切,展现了当地的地域面貌,也形象地抒写了吉祥氛围。虽然这是一首应制诗,但是由于作者文学功底深厚,丝毫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反而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真情流露。

文章图片4

接下来便具体地展现了山林里的实际场景,“半岭出云铺大漠,乔松落叶倚高寒。”绚烂的彩云从半山腰浮出,就像一层层铺展在大漠上的彩缎;这里地处高寒,即使是高大的松树,叶子经不住霜寒,也在一点点地逐渐脱落。

一个“铺”字,传达出地域之广阔,更道出了诗人的惊喜;一个“倚”字,表现出苍松挺立的模样。北国风光,一片妖娆,又像一幅幅笔墨清淡、疏密有致的水墨画。彩云、沙漠,乔松、落叶,尽显深秋时节的美丽和萧瑟,更赞美了祖国广袤的大好河山。

文章图片5

此情此景,诗人觉得用画笔都难以描绘其神奇和瑰丽,于是深情地说,“丹青不数东南秀,俯仰方知覆载宽。”山川锦绣不止出现在祖国的东南方,展望四周,才知道天地竟然如此宽广。

诗人也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大才子,此刻却感慨自己如井底之蛙,孤陋寡闻,居然不知道兴安岭还有如此绝美的风景,正是令人赞赏不已。“丹青”,本指图画,这里引申为风景;“覆载”,指乾坤之间、广宇之内。一个“宽”字,表达出诗人的崭新感受。

诗人欣喜异常,更禁不住抒写兴奋之情。诗人深切地感悟到,触目所及,无法穷尽广阔的山川;唯有攀上险峻的顶峰,方可俯瞰那些罕见的壮丽奇观。

文章图片6

查慎行的这首诗比喻形象,写景生动,更饱含哲理。就像一个风筝,在平地无风的地方,怎么也飞不高,也无法领略天空的浩瀚。又似《庄子》中见识短浅的河伯,因为没有见过大海,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诗人登高望远,终于发现“万里乾坤千里目”,原来这世界还有很多自己未知的地方。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得到启迪,永远不要骄傲自满,只有不断进取和开拓,才能不落伍于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