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电影史(115)是枝裕和

 Daweb_YN 2021-11-28

绘琳日签

2021.11.13

我们皆因缺憾而得以圆满。

--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1962年6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清濑市,日本导演、编剧、制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1993年,执导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

1995年,凭借爱情片《幻之光》入围威尼斯影展的竞赛。

1998年,执导剧情片《下一站,天国》。

2001年,拍摄剧情片《距离》 。

2004年,凭借剧情片《无人知晓》入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6年,执导动作片《花之武者》。

2009年,凭借爱情科幻片《空气人偶》入围第52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导演奖 。

2011年,自导自编的励志片《奇迹》获得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影展最佳剧本 。

2013年,凭借剧情片《如父如子》入围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并获得戛纳评委会特别奖 。

2014年,参演剧情片《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

2017年,执导的悬疑犯罪电影《第三次的杀人》入围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2018年5月19日,执导的剧情电影《小偷家族》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海街日记》海报

主题风格

是枝裕和,日本新时代的现实主义作者导演,其视角多关注与传统日本家族的矛盾与发展、儿童成长的关注、边缘人群的社会化探讨等。通过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以诗意化的表达,呈现特别艰难的时代中社会普通人中间依然存在的特别感人的温情与力量,直接面向现实社会生活、努力表现普通人故事的基本创作理念及方法。

  现实主义纪实风格的拍摄,没有过重描写戏剧性矛盾,面向底层人民普通的真实写照,运用柴伐梯尼的话说,电影编剧者,只要用心挖掘,生活中的琐事都可以变成金矿,是枝裕和做到了,他大部分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日本当社会的真实事件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一针见血的台词指出这个社会的弊病,但又会让你被其中流露出的温情所打动,细腻的表现出“家庭”这一基本人类社会单元的丰富意识形态。

《如父如子》剧照

    创作风格

       大量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搭配使用,以客观的视角人物矛盾;用纪实性的手法,去情节化,重视细节的描写;多使用自然光效和远距离摄影,搭配声画结合,呈现物哀的悲喜之美。

《小偷家族》剧照

《比海更深》海报

《步履不停》剧照

  是枝裕和的作品风格朴实,注重内省,影片中常使用大量的固定镜头。他的作品题材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是枝裕和影片在描写传统家庭构造解体后出现诸多社会问题的同时,努力寻找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体现出特别有社会文化价值的思考及表达。导演将目光投注于影片中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用朴实的叙事手法、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本真与人的精神,试图给现代家庭关系及发展寻找更好的答案与出路。

参考文献

[1]任萍.是枝裕和电影新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及其创新[J].未来传播,2021,28(05):113-119.

[2]人物经历词条来源于百度文库

*绘琳美育工作室是长期研究和翻译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团队,积累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文献、促进艺术知识及学术思想的传播,推动当代艺术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