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伤寒杂病论》之不寐

 静海棍客 2021-11-28
Image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临床上常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睡时醒,或醒而难以入睡,重者彻夜不寐。不寐最早出现出现在《内经》,被称为“不得卧”、“目不暝”,同时也记载了导致不寐的病因,“胃不和则卧不安”就出自于《素问》。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不寐不同类型的症状以及方药,在后世临床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将浅显的探讨《伤寒杂病论》部分常用方证。


酸枣仁汤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方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中医方剂学》将其主治定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证,临床可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等症,并且认为酸枣仁的功用主要在于养血补肝。然而对于此证,黄元御认为“以土湿胃逆,君相郁升,神魂失藏,故虚烦不得眠睡”,并不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肝血不足所致失眠,而是将五脏一体化,认为中焦脾胃不和,胃气不降,心肺之气不得下降,肾气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君相失交,阴阳失和,神无敛藏,所以才造成了失眠。而从此证方名也可以得知,酸枣仁在此方中应占有主导地位,酸枣仁其性酸甘平,其作用应重在依靠酸枣仁其酸的特性,收敛心肺之气;而方中茯苓、甘草则在于培土和胃,使胃气下降,脾气上升;知母苦寒,以助酸枣仁敛降之性;川芎疏肝以调木,以防郁滞,以此方共建一气周流,阴阳相交则寐安。


《伤寒论》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方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共同组成,此方证也可理解为发汗吐下后伤胃,胃气本应带动心肺之气下降,然而由于胃阴损伤,导致胃火亢盛,胃气难以下降,则导致心火不能下降,心火亢盛不能敛降,扰动心神,故可导致心烦不眠;《神农本草经》云:“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邪之气。胃中热气,黄色入阳明,性寒能清热。栀子正黄,亦得金色,故为阳明之药。但其气体清虚,走上而不走下,故不入大肠而入胃,胃在上焦故也。胃家之蕴热,惟此为能除之。”故取栀子苦寒之性,清心胃之火,淡豆豉苦、辛、凉,宣散心火,二者合用,清心和胃除烦,心胃气顺则神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原文来自于《伤寒论》“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对于其组成的四味药,在临床中应用甚广,尤其是龙骨牡蛎,《长沙药解》云:“龙骨味咸,微寒,性涩,入手少阴心、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敛神魂而定惊悸,保精血而收滑脱。牡蛎咸寒降涩,秘精敛神,清金泻热,安神魂而保精液。”因其重镇降逆,故临床多用来安神志,如《伤寒论》中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惊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可以用来治疗心火尤为亢盛,严重扰动心神所致的神志不清、惊狂、不寐等心神病症。方中龙骨牡蛎重镇敛降安神,甘草用量同前二者相同,说明张仲景在敛心火的同时,仍注重对中焦脾胃的治疗,桂枝辛温,主要取其辛味来调达肝气,防止肝郁化火加重病症。

除此之外,《伤寒杂病论》中治疗不寐的方证还有很多,例如少阴病篇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的五苓散,少阴病的猪苓汤,还有炙甘草汤、小柴胡汤等等方证,均可以治疗失眠,在临床使用治疗的效果依旧明显,所以在临床上要注重辩证,加深对经方的理解,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合适的方剂加减使用,使自己在临床应用时更加得心应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