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眠经方证治略谈

 老丁老不老 2021-12-18

“失眠”亦称“不寐”,《内经》中称为“不瞑”或“不得卧”,为临床常见之病。

失眠的主要表现:

1、入睡障碍(最少30分钟)。

2、维持睡眠之障碍(易醒、早醒)。

3、睡眠时间过短(因人而异)。

4、熟睡障碍。

引起不寐原因又甚多,诸如原因:心理、生理(饮食、时差、经期…)、病理(躯体、精神)、药物(麻黄)、环境等等。

《内经》云:“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阳气盛、阴气虚,故目不瞑”。

《类证治裁·不寐》:“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心主神志,最能影响睡眠,而睡眠其实像咳嗽一样“五脏六腑皆能令人不眠,非独心也”

不寐之病机总在阴阳不交,阳不入阴

那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拆分下,做通俗化讲解,其实可以分为如下几部分:

1.阴不足了,不足以纳阳了;

2.阳太过了,有限的阴潜不住阳了;

3.阴本不足,阳本太过,互不对付了;

4.阳可以入阴,但阳入阴的通道被诸如痰饮水湿、食积、血瘀等有形物质所阻滞了或者阴阳本身不交(心肾不交);

5.阳不足了,阳入阴的动力不够了。(此条因为临床不多见,所以易被大家忽略)

如果从如上的通俗化角度去理解,那么临床上针对的治疗方案也就明晰了,只要针对性的去找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就很好解决问题了。

下面我们就针对上面的几大点来列举一些临床常用的治疗失眠的处方,尤其伤寒论中的处方,当然临床很多,只要师其法用其方即可,真正高明的医生,到最后就是信手拈来,随手成方了。所以这类处方真的很多很多,我列举临证常用的供大家参考,取需,完全可以摒弃大队安神药的堆砌。

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说:“治之奈何?… 饮以半夏汤一剂, 阴阳已, 其卧立至, 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半夏秫米汤主之。

用于脾虚痰湿之不寐。临床多见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

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

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吴鞠通云: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半夏降阳入阴治疗失眠)

1.酸枣仁汤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

症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临床常用于更年期综合症、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属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

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血虚无以荣润于上,每多伴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

治宜养血以安神,清热以除烦。

重用酸枣仁,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以助安神除烦之功。川芎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

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

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

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2.甘麦大枣汤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躁。

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特别适用于小儿夜惊、夜啼、多动症等(啼泣不止等)。

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所致。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

治宜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小麦养心阴,益心气,安心神,除烦热。甘草补益心气,和中缓急(肝)。大枣甘平质润,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三药合用,养心调肝,使心气充,阴液足,肝气和。

酸枣仁汤重在养血清热,除烦安神,用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心悸,伴咽干口燥等。

甘麦大枣汤重在养心调肝,用于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脏躁,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之证。

3.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养阴清热,补益心肺。

主治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

症见神志恍惚,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时而欲食,时而恶食;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微细。

临床多用于心肺阴虚有热,莫名言状的各种不适伴失眠。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

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使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阴虚内热,扰乱心神,故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情志不遂致脾失健运,故意欲饮食复不能饮食,时而时而欲食,时而恶食;阴虚生内热,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脉亦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宜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百合色白入肺,养肺阴而清气热;生地黄色黑入肾,益心营而清血热;两药合用,心肺同治,阴复热退,病可自愈。

4.栀子豉汤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清热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热郁胸膈不寐证。

症见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舌红苔微黄,脉数。

临床多用于本方主要用于食管炎、胃炎、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证属热郁胸膈者。

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

栀子既能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又可导火下行以除热。豆豉辛凉宣散,透邪畅中,既能宣泄胸中郁热而助栀子除烦,又能开壅散满而和胃。两药相须,一宣一降,宜泄火郁而除烦。

栀子豉汤所治的“虚烦”,是一个证候名称。烦者,热也,指病因为热邪而生;烦者,心烦也,指病证为热扰于心而致。此,“烦”字既包含了病因,也包含了主证,即因热致烦。在“烦”字前以“虚”字藉以说明病变性质,且有鉴别诊断之意义。此“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所谓有形之邪,如水、痰饮、宿食等相互搏结,则形成实证。其证如结胸、如燥屎、如胸上有瘀血等,它们也可以出现心中懊憹与烦躁的见证,此乃实性之烦,而非虚烦之可比。

栀子豉汤证治疗之“虚烦”,虽也因于热邪,但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只是邪热蕴郁上焦故称“虚烦”。

至于酸枣仁汤之“虚烦”,尤在泾认为“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之火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故以酸枣仁之入肝安神最多为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臣,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泻心气之实,茯苓导气归下焦为佐。虽曰虚烦,实未尝补心也。”

此证由于肝血不足,血燥生热,热扰于心,故心烦而不得眠。由于肝血不足所出现的心烦而名曰虚烦,所以它与栀子豉汤“火郁”之虚烦不眠则大相径庭,不能同日而语。

附方:

栀子厚朴汤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多用于邪热内扰、气机壅滞的心烦腹满,睡眠不安证。

本方多可①调肠胃,清邪热②清烦热,除痞满。

5.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少阴病阴虚有火的证治,可以与真武汤之阳虚有水相对比来认识。)

泻心火,滋肾阴,交通心肾。

主治肾阴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得相交之失眠证。

症见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

本方为清热除烦止血方,临床常用于顽固性失眠症、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火旺者。

素体阴虚,复感外邪,邪从火化,致阴虚火旺而形成的少阴热化证。少阴属心肾,心属火,肾属水。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于上则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或遗精,舌尖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本证心火独亢,肾水亏虚,治应泻心火、滋肾阴、交通心肾。

重用味苦之黄连、黄芩泻心火,使心气下交于肾,正所谓“阳有余,以苦除之”;配味甘之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肾阴,使肾水上济于心,正所谓“阴不足,以甘补之”。诸药合用,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共奏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则心烦自除,夜寐自安。

黄连,小剂量除痞,如诸泻心汤治痞,大剂则除烦、安神。

补充:

交泰丸亦是治疗心肾不交,多见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等症。

《慎斋遗书》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阳,用肉桂温补下元以扶不足之肾阳;心火不炽则心阳自能下降,肾阳得扶则肾水上承自有动力。水火既济,交泰之象遂成,夜寐不宁等症便可自除。

心火亢盛者常用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

肝火明显者,龙胆泻肝丸加减;

肝郁化火者,丹栀逍遥散。

补充:

临床凡见心烦尤以夜晚为甚,而失眠不寐者,则以苦寒之药,先折其心火上炎之势,每使烦扰不睡之证,贴然而安。然火盛则能动湿生痰,若痰热上扰,而见心烦失眠,头晕,泛恶作呕,喉间多痰,心惊胆怕不知其然。切其脉滑数流利如珠,舌红苔厚腻者,则用黄连温胆汤。

实火可泻,可以用直折之法。若火郁气结,心烦懊憹,胸中窒塞不畅,在床上翻覆颠倒而不得眠的,则须用栀子豉汤治疗。

故同是苦寒之药而作用则各异,须分火郁者,当清之宣之;火上炎者,则须清之降之,故黄连与栀子苦寒虽同,而治疗则不同也。朱丹溪的越鞠丸用栀子而不用黄连,实因栀子有解火郁之功,黄连则逊色多矣。

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治心阳不足证。

症见烦躁,或失眠心悸、短气自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临床多用于神经官能症之烦躁心悸等证属于心阳不足,心神浮越而致的失眠。

《伤寒贯珠集》:“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以安烦乱之神。”

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为温心通阳之要药,又温通血脉以畅血行;甘草,一则补心气,合桂枝辛甘化阳,温补并行,是温补心阳的基本结构;二则健脾气,资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悸,令神志安静而烦躁庶几可解。四药合力,阳气得复,心神得安,血行得畅,则诸症悉除。

畏寒肢冷重者,加附子以增温阳之功;

神疲短气明显者,加人参以助补气之力;

失眠重者,加五味子、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心前区疼痛甚者,加川芎、丹参活血止痛。

本证乃过汗伤心阳,故以桂枝甘草汤补益心气为主。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多了痰饮变症。

回阳升陷汤,张锡纯老先生的一个名方(组成:生黄芪8钱,干姜6钱,当归身4钱,桂枝尖3钱,甘草1钱。)主治中气下陷又有阳虚的患者,亦可治疗阳虚不寐。

7.干姜附子汤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喝,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安宁,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顿服,救急也。

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和解清热,镇惊安神。

症见往来寒热,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传统的安神定惊解郁方。临床多用于失眠多梦,噩梦纷扰,惊恐证,精神躁狂证,抑郁证等。适用于以胸满、烦、惊、身重为特征的疾病。

胸满,是一种感觉,如胸闷,抑郁;

烦,是一组症状,如烦躁,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

惊,为惊恐不安,为多恶梦,或为惊悸,或脐腹部搏动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一种抑郁状态,如疲乏,身体不灵活,或为木僵状,或为行动迟缓,或为意欲低下,或为反应迟钝。患者常常诉说身体重,拖不动。

腹诊要点:腹部比较紧,胸胁满,有压痛,脐上下动气甚,胸中忐忑不安。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治疗胸胁苦满,苦寒清热;人参、半夏,消痞满,散结肿,辛温化饮;生姜、大枣,生津保护脾胃;桂枝、茯苓,桂苓剂平冲降逆安神镇静;龙骨、牡蛎:潜阳安神化痰除饮;大黄,推陈出新,治疗谵语等而通大便;茯苓,利水湿,水饮,治疗一身沉重,小便不利。

本方为小柴胡汤证基础上的烦躁惊恐,小便不畅,大便不通,谵语,一身沉重。

9.半夏泻心汤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症见心窝部胀闷,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等。

临床多用于“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甘草调和诸药。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

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

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

10.竹叶石膏汤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之证。

辨证要点为低热心烦,眠差,口干唇燥,纳少,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临床多用于疾病后期,阴伤未复,尚有余热扰神之失眠。

与黄连阿胶汤相比总在阴亏多少,火旺多少之程度。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

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11.猪苓汤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利水,育阴,清热。

主治阴虚水热互结证。

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泌尿系统症状相对突出。

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

治宜利水清热养阴。

猪苓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12.乌梅丸

乌梅丸治疗失眠,这个类型的患者往往表现在夜间1-3点醒来,并有某些症状,无论任何症状在这个时段有加重表现就可以应用。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即凌晨1点至早上7点。如果患者的症状发生或加重于这段时间,多可从厥阴病论治。

乌梅丸有以下几大体征:

第一,口干、舌干;

第二,有一个上火下寒,或者寒热错杂; 

第三,有某一个症状,夜间两三点加重的特征;(第三点尤其的重要,只要临床患者叙述这个症状,出现无论什么问题,两三点犯了,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点。)

13.温胆汤(传统壮胆方,治胆虚失眠)

“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张氏医通·不得卧》指出:“脉滑数有力不得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临床常用于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等。

温胆汤证最主要的表现:

1)惊悸(胆怯)、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

2)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溏、或秘)等。

3)脉多弦或弦滑,其舌苔多薄腻。

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

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甘草,调和诸药。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附方:

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

黄连温胆汤即本方加黄连,主治烦燥、肤色红润、伴有胸闷、焦虑不安、心慌等症。

13.血府逐瘀汤

“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日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血府逐瘀汤所治有19症,与精神、神志及异常感觉相关症状占所有症状的一半以上。《医林改错》中指出:“夜睡多梦是血瘀,此方一、两剂愈,外无良方”,“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不效者,此方若神”。)

血府逐瘀汤证最主要的表现:

1)心理问题(瞀闷、急躁、俗言肝气病);

2)睡眠障碍(夜睡梦多、不眠、夜不安、小儿夜啼);

3)头痛、胸部不适(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

本方脉临床并不重要,未必有典型的涩脉。舌也不甚重要,见舌紫、有瘀点瘀斑,当然把握更大,但舌色淡红,也未必说不能用本方。与舌脉相比,若是女性患者,面色是更为重要的体征。患者多面色不华,且多有黄褐斑。把它上升为运用血府逐瘀汤的一个重要指征。另外,女性与月经有关的一些症状,如月经后期甚至闭经、月经色暗、有血块、痛经、经前乳房胀痛等,虽并非必须具备,但若有的话,运用血府逐瘀汤的把握更大。

四逆散调畅气机,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兼以养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当归补血活血;生地滋阴养血,防止瘀久伤血;柴胡疏肝;枳壳理气;桔梗载药上行可作舟楫之功,使药力发挥于胸中血府,兼可助柴胡、枳壳开胸理气;牛膝导瘀血下行,四药合用升降并行,使气机运行得以恢复正常,气畅血和,血脉调畅;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赤芍既清热凉血,又可散瘀止痛,避免血瘀化生郁热;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医学心悟不得卧》曰“

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有心血空虚卧不安者,皆由思虑太过,神不藏也,归脾汤主之;

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有痰湿壅遏神不安者,其症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安”。

《侣仙堂类辨》载:“我常种百合,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而暮垂,取其意而用之,不意其得效之速也。”当代名老中医王琦治疗不寐的验方中就有这组对药,方为半夏10克、夏枯草20克、百合30克、紫苏叶10克、酸枣仁30克、甘松10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

临证在明确机理、用方的基础上,可适当搭配:

安神三药“合欢、首乌藤、酸枣仁”,潜镇安神药“龙骨、牡蛎”,以提高临床疗效。

失眠症治疗关键在辨证论治。临床中灵活选用经方,可以有很好的疗效。但需提出的是,经方应用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经方还可配合时方、验方,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而且持久的过程,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

附:中医内科学失眠证型:

心火炽盛——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加味逍遥散合开心散

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加丹参

痰热内扰——温胆汤加减

瘀血内阻——通窍活血汤

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