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高音周维民录音欣赏笔记(四)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1-11-28
缘起:
2020年10月,本号曾经发布了 中国大陆西洋唱法男高音代表人物1945-1985 上、下 两篇推送【点击→ 可获取“上”“下”全文】介绍了约四十名中国男高音。有不少朋友表示对文中提到的周维民先生不太了解。以观察想象、整理资料为基础,特编辑四期《男高音周维民录音欣赏笔记》。

已发表的三篇,可以点击标题浏览 ↓ 

男高音周维民录音欣赏笔记(三)
男高音周维民录音欣赏笔记(二)
男高音周维民录音欣赏笔记(一)


周维民先生参加四川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古老的歌》担任独唱
拍摄于2017年,时年七十五岁

艺术家·周维民

周维民生涯中的重要“道岔”,似乎是这样几个:成都树德中学——中央音乐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剧团——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周维民声乐培训中心。途径的每一个“道”,对于周维民的生活和事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周维民都能把持住自己,坚忍执著,有三个方面始终不悔、不变——第一个方面:人生理想;第二个方面;生活态度;第三个方面:艺术追求,郑板桥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认为这种执著、这种坚持,是周君维民的最大特点,也是他的最大优点,其他的,包括成就、财富、地位、名声、荣誉,反倒是身外之物,不足一提的。

只要逼近历史中睁眼一看,只要是历史,哪有不“蹉跎”的,历史总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前进,每一个波折、每一个轮回,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历史中渺小的个人,自然不能逃脱历史的播弄,不能离开机遇的眷顾,花甲岁月之后,回顾人生足迹,比照历史流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岁月蹉跎终不悔——为周维民从艺50年纪念专辑而作》

作者:舒泽池

人民音乐 2013年3期

2016年于北京,舒泽池与周维民

在四川省歌舞剧院任驻院作曲家的舒泽池先生生于1942年5月,与周维民同年出生又同一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上大学。舒先生学的是作曲。1973年舒泽池到四川省歌舞团工作,过了两年周维民也调入。两个人的同事关系有十多年。舒先生以同龄人、大学同级校友、剧院同事三重身份观察的周维民,尤其是对周维民几个“道岔”的解构是熟人才能做的。

1985年10月周维民参加四川省赴云南前线慰问团前往昆明、大理、开元、麻栗坡等地及前沿阵地演出

周维民位居四川“数一数二”男高音那阶段,传媒以及音像机构在流行歌曲涌入后调整策略,曾属于美声与民歌手的资源被腾挪甚至清空。维民先生在四川歌舞团(后更名为四川歌舞剧院)时期所参加的国内以及出国的演出活动,生活在北京的笔者缺乏感知。撰写本文时查阅到的资料依托互联网文库居多,属于记忆中的东西很少。他样的歌者仍在职场勤奋从业,但多数媒体把他们这样类型歌者的推广已经搁在次要边角不是他们业务绝对水平降低,而是环境变了。

周维民在老山慰问作战部队
1985年10月

维民先生的录音欣赏笔记已写到第四集,听过他的歌就会感受到他从没有将自己设置为“大洋古”唱将,而是努力让自己将校园时代学到的本领与国情和民众的需求融合起来。下面这一组歌是周维民紧贴现实生活,讴歌人间正气的“生动实践”。

1 巴蜀抗洪歌 

周维民词 舒泽池曲

1981年录音 舒泽池钢琴伴奏

2 扬起理想的风帆

李幼容词 徐锡宜曲

1985年成都录音 四川歌舞团小乐队 于延祥指挥

3 草原夜歌

付林词 汪淑芳曲

1986年成都录音,四川省歌舞团管弦乐队伴奏 胡济璋指挥

4 丰收的康巴

李刚夫词 薛明曲

1986年成都录音,四川省歌舞团管弦乐队伴奏 胡济璋指挥

5 长江漂流志愿者之歌

王持久词 舒泽池曲

1987年成都录音,女高音罗丽珉

四川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合唱 管弦乐队伴奏 胡济璋指挥

1991年春周维民在四川盐亭市演出后与其他演员合影

6同一首歌

陈哲 迎节 词 孟卫东曲

2000年成都录音 四川周维民声乐培训中心童声合唱 谢晓编配 电声乐队伴奏

7 钟声响了

关益全 为胡乔木诗谱曲

1982年北京录音  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伴奏 袁方指挥

8 十五的月亮

石祥词 铁源 徐锡宜曲

1986 年在成都录音

四川省歌舞剧院管弦乐队伴奏  胡济璋指挥

9 战士别故乡

高峻词 振兰 曲

1986 年在成都录音

四川省歌舞剧院管弦乐队伴奏  胡济璋指挥

10我爱老山兰

邹荣禄 蔡朝东 词 雷鸣曲

1986 年在成都录音

四川省歌舞剧院管弦乐队伴奏  胡济璋指挥


上面的第一个音轨《巴蜀抗洪歌》是首应景歌。1981年7月,四川盆地遭遇洪灾,周维民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出发写出歌词《巴蜀抗洪歌》,同事舒泽池谱曲。“暴雨恶浪吞云天,一片汪洋无炊烟,同心抗洪灾,携手来抢险......”,据说周维民到灾区慰问演出,光着脚在露天演唱此歌的场景曾被电视台摄入播出。说起周维民搞创作,还得追溯到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时。1964年学校举办革命歌曲创作比赛,周维民作词作曲的《我们是祖国的石油工人》得了一等奖,这是在作曲系同学也参赛的情形下得的一等奖。

第5个音轨《长江漂流志愿者之歌》是非常有时代背景的一首四川原创作品。关于长漂的话题我有些记忆,那时候的宣传与今日的反思文章都还好找,此处不赘述。仅从歌者作品中的“精品原创”来论,这个作品值得多说几句。它是舞蹈《长漂之歌》的配唱,舞蹈是宏大叙事,所以音乐也要有“剧性”特点。在周维民演唱过的原创作品中,这可能是唯一一个器乐部分和声乐部分的“均势”作品。

第7个音轨《钟声响了》,胡乔木同志先有诗,作曲家谱了曲。旋律是不是好听先撇一边儿不说,男高音雄浑的声音造型在周先生的作品中不太常见。这支歌是中央广播文工团袁方先生指挥管弦乐队伴奏的,曾经用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渲染盛世和谐之类的节目中,职责是制造浓厚氛围。

本期分享的十首歌并非都是辽阔壮丽的风格,也有近似小夜曲的歌曲,比如《草原夜歌》。这首歌曲有不少录音版本,不妨再听听周维民的。

《扬起希望的风帆》是1985年团中央征歌活动中创作的。总政团队创作,录音任务不知因何安排给了四川省,周维民当然就得上。《我爱你老山兰》是“对越作战”时期昆明部队的人员创作的,在战斗部队很受欢迎,周维民是这支歌较早的演唱歌者之一。《战士别故乡》的歌谱公开发表后,周维民选取它演唱,这两首歌曲均为周维民前往边境作战部队慰问演出时的保留曲目。

1991年7月参加成都市文联组织和主办四川省赴西藏边防联合慰问团,到拉萨市驻军及武警驻地演出

男高音鞠銮升先生是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偶然得到周维民的作品集,细细品过后写过一篇专著。借用他的几句话用于维民先生的歌音总结。

笔者用了三天时间反反复复聆听了这录有81首歌曲的唱盘专辑,凭声乐教学的敏感,笔者断言他是毫不逊色的我国一流的歌唱家。

......

他声音的特点和优势是很明显的,音色明亮、音质刚润、音域宽广、音量宏大,尤其高音铿锵有力,富有穿透性,弱声、假声的运用运用控制自如,声音音色多变,作品风格多种。作为男高音,他既能唱出抒情男高音的柔润甜美,又能展示戏剧男高音的雄壮宏伟,这些能力之中都渗透着他毕生的心血。


《听周维民从艺50周年歌唱专辑有感》作者:鞠銮升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

老师·周维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维民在广西工作期间,刚刚在桂林歌舞团从艺的郁钧剑“慕名”从桂林赶到南宁找周维民求教。多年后,郁钧剑在个人传记和访谈节目中多次提到彼时对周维民的歌声是那样佩服,特别提到周维民告诉他如何用“关闭”,如获至宝。其实,当时周维民是现身说法、边演唱示范边讲些个人理解,完全谈不出更系统、更深入的道理。郁钧剑那样地夸赞他,他很是汗颜。

周维民认为受历史环境影响并被客观条件制约,他在校期间接触美声经典曲目太少,五年本科学完实际对美声唱法技术要求的领会并不是非常明确。在成为职业歌唱家的前十年,他无任何可能再碰美声唱法的典范作品,给初学者解释美声技能也就缺乏深厚的心得彼时论及美声核心的方法,他总结归纳的还是“刻板”要义。比如,歌声一定要有气息支持并运用共鸣;起音要柔和,延长要连贯,音量要控制,声音会微颤;声区应统一,高音需换声,换声懂“关闭”;努力的目标就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应该说四十岁之前,他还处于能唱但是并不太会教的状况。

2017年郁钧剑受聘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

周维民夫妇前往郁钧剑就职地

周维民先生提到,八十年代中期他对美声唱法的认识和运用上较比七十年代教郁钧剑时已经有了全面提高和升华。这其中有几重原因,一是调转四川工作的十多年他在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方面有更为密集的实践机会;二是在为中唱录制个人作品集时(密纹唱片标题《扬起理想的风帆》,片号M-2999)对个人曲目进行过全面梳理;三是1982年赴京旁听意大利声乐专家吉诺·贝基来华讲学,随后又在北京跟沈湘先生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四是八十年代初他经过了成都、北京、南宁多场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洗礼。这让他在八十年代辅导学生时候的信心更足了,也摸到了一些门道。

周维民感到为学生讲授美声唱法发声技术不宜灌输深奥的大部头理论专著,但是太浅显的大白话,缺乏专业性和学术性显得轻率,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他尝试深入浅出,把学科中某方面知识或技能中最核心、最关键、最精粹的要义,用形象、生动、贴切又有个性的“语录”概括出来,既凝练简明又易懂好记,且符合国人朗朗上口的审美习惯。比如,他原创“发声三字经”—— 气息深、音位高、腔体开、共鸣混,下颌松、喉结稳。1987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庆祝沈湘教授执教四十周年的系列活动。周维民结合近期带学生的感受,又联系沈先生在传道做人和授业解惑上对他的教育和影响,在座谈会上即兴发言。他的学长聂士超对周维民的发声方法“三字经”产生兴趣,一再要求他复述记录下来。

1987年11月周维民到中央音乐学院参加庆祝沈湘执教40年活动

上图:与自己的两位业师合影

下图:座谈会周维民发言后沈师起身拥抱

嗣后,周维民又深入学习一些相关的嗓音医学基本知识,在原来“发声方法三字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润饰,完成了《科学发声与艺术嗓音》的文稿,在1989年11月召开的四川省第一届艺术嗓音学术会议上宣读,受到省内知名嗓音治疗专家和医生的称道。1990年3月他把文稿寄给喻宜萱先生希望得到自己老师的指点。喻先生阅后非常高兴推荐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最终发表在该学刊一九九〇年第四期上。

讲述周维民带学生,辅导廖昌永是绕不过去的事情。

1986年与廖昌永在四川歌舞剧院门口合影(单位门牌失修导致字迹模糊)

如果不是在周维民先生唱片册内看到几张图片,笔者完全不知道周维民先生是廖昌永决计从业声乐时的入门老师。中国缺乏中低声部的人才,廖昌永先生让人尊重的歌唱业绩,自然会吸引声乐行内、外的特殊关注,笔者也是关注者之一。十多年前网友聚集在BBS聊天时,“廖昌永不是典型的男中音本钱”在声乐类话题里还是挺有热度的。网友的议论均依凭录音,谁也说不清廖昌永是怎么被鉴定为男中音的。无疑,在这件事情上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周维民先生。十多年来攒下的好奇心驱使,笔者略有不安地向维民先生提出解答“声部鉴定之谜”的愿望,也是正巧,《歌唱艺术》期刊向维民先生约稿缅怀沈湘先生,在提到化用沈先生的理念搞教学时,周维民先生写下鉴定廖昌永声部的过程。他便将冒着热乎气的文档和相关依据一并转给了笔者作为参考。
王天健先生写给周维民的信共1页,
涉及王先生隐私的段落隐匿

廖昌永是被他中学老师王天健推荐给周维民的。上图是这封信的影像,周维民与廖昌永的师生关系起源便是王老师的这封信。在王老师发出了这封信后不久,廖昌永也从成都市郫都区第四中学发来了自荐信。王先生和维民先生共同在成都九中读高中,考取的是四川大学哲学系却在毕业后历经坎坷。维民先生珍视同窗之谊又同情廖昌永父亲早逝、母亲务农养家的艰难,决定教廖昌永这个学生,并告诉廖不用交学费。两名多年不曾联系的同学通信,只为扶助一名普通农户人家的孩子学本领,笔者看到这些回忆,真有些感动。
周维民先安排廖昌永到成都接受嗓音治疗专科伍岳医生的声带检查,获悉廖昌永的声带偏短而声道腔体又偏长,正处于变声后期(廖当时十七岁),声带粘膜分泌物较多。他再听廖昌永练声,声音并不脆亮音量、音域等方面没有过人之处。少年廖昌永天赋歌声难说优异,音乐素质和歌唱能力的亮点尚未显现。怎么教这个学生,周维民反复想着沈湘先生的教诲。
沈先生非常重视声部鉴定的科学性,认为教师不能不懂,不能马虎,鉴定错了就毁了学生的前途。沈先生认为:发声器官构造;音色、音量、音域、换声点;身材体型,性格气质,这都是声部鉴定的要素,要全面平衡考量。其中生理条件有长得配套的(或匹配)有不配套的,配套的学生教法相对容易些,对待不配套的学生要考虑周全。沈先生还认为嗓音检查,若发现声带和腔体不匹配,既不能完全按照声带的条件,也不能完全按照腔体的条件,要采取声带和腔体“两凑合”的办法。若在两个皆可的声部中选择,稳妥而留有余地的作法是“就低不就高”。周维民综合分析廖昌永所有的要素和条件,觉得他更适合男中音声部,于是按部就班地布置廖昌永学唱《声乐曲选集》(高等院校试用教材)里的男中音曲目。

廖昌永从高一第二学期到高三期间跟着周维民学声乐,他郫县的家距离周维民教学所在的成都市区近二十公里,虽然是每周一次的频率来上课,因路途遥远路况不佳,车胎放炮或者恶劣天气让他奔波得很是辛苦,但廖昌永有恒心有毅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表现出很不错的领悟力,不重复犯低级错误,学习效率高,进步很快。

1988年廖昌永应试上海音乐学院,唱了三首歌曲——以汉语演唱《回延安》(1=D);意大利语演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曲《你不要去做情郎》(1=C);英语演唱美国黑人歌曲《老人河》(1=bE),被声乐系录取。同年9月15日廖昌永从上海音乐学院写来第一封信。

廖昌永考入音乐学院后,给周维民写信介绍自己入学后的一些事情
信纸两页,本图做了拼接

按照信里所写,廖昌永在新生音乐会上表现不错,被上音的嗓音医师评价为“条件并不好但唱得比别的学生都好”。这些情形与下面这条新闻似乎有些矛盾:

渐渐地,他成为了别人眼中孤僻的人,有些老师也因此对他比较冷淡。 

但是最让廖昌永感到挫败的,是在入学不久后的第一场考试,他得了倒数第一名。之后的新生演出表演,表现优异的学生都被挑走了,而只剩廖昌永这样的“差生”一直没有老师。

在这时,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位恩师罗魏。

公众号:歌唱讲堂因为没钱被同学排挤,廖昌永从倒数逆袭成第一名的歌唱家

廖昌永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周维民先生从并不算高的工资里拿出一些寄给廖昌永,希望他有相对充裕的钱来购买书籍和乐谱。假期廖昌永回成都探亲,周维民带他去“丽都”、“八重天”等饭店歌厅“下海”唱歌。一方面艺术实践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是勤工俭学,贴补生活。廖昌永在家乡媒体采访时,曾对周维民的“师恩”做过比较详尽的回顾。


《成都晚报》2004年刊出的报道

廖昌永与周维民父母合影

在廖昌永考入上音前后,周维民还陆续指导陈弋的、黄敏、李东、陈娜、钟桦、王茜、赵丽蓓、徐雯、代涛、李恩、邱实等考入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和专业团体。上图是周维民与这些学生中部分人的合照。下图为学生们与业师欢聚一堂的场景。

1993年四川电视台组建金熊猫少儿艺术团,聘请周维民担任声乐指导。后来周维民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声乐培训中心组建童声合唱团。

1993年周维民大学同学谭新民先生到成都旅游,目睹了周维民从事基础声乐教学的场景

2002年12月周维民指挥自己运营的童声合唱团参加四川省合唱协会主办的童声合唱专场音乐会演出

四川作家协会的李临雅女士是周维民先生开展社会声乐培训时的学生,这位五十多岁的“老”龄学生对周维民授课的评价更具有“群众”观点。她除了夸赞周维民传授演唱技能方面的讲解风格,还对周维民积极推进学员赏听歌曲的站位颇有感怀。她举例说周维民对一些流行歌曲的分析,“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原来的一些观点。我原来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周杰伦,也从来没有真正去听过他的歌、读过那些歌词。周老师讲了周杰伦和方文山的合作,说他们的作品是具有中国传统诗词韵味、意境的歌词与现代时尚的旋律的结合,是一种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去听周杰伦的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后来我还四处传播这个观点。”[注 李临雅文章发表于2013年2月5日出版的期刊《晚霞》,原文标题为《跟周维民老师学唱歌]

  2015年周维民与社会学员班成员在教室合影

除了助推一部分有志青年进阶声乐专业,周维民教学的对象还有小朋友和中老年人十几年来周维民培训学员数千名,他用一己之力对增强成都市民的美育熏陶做出了最大化贡献。

周维民创办声乐培训中心后经常带着少儿学员演出,这是应四川电视台之邀参加《综艺大世界》的表演

周维民的大学同学谭新民称周维民在声乐教学上的实践,是对沈湘先生“我追求提高全民族音乐水平”遗志的继承。

1998年8月沈阳全国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周维民发言——实行音乐教育多元化,努力提高国民素质

在中国唱片集团工作了数十年的陈小民先生因编辑《祖国的画廊 周维民从艺五十周年纪念专辑》与周维民深度合作。他是资深老成都,又是过手过大量唱片出版物的资深编辑,我认为可以称为四川歌坛活字典。他对周维民的评价自然有朋友间的客气,但其恪守编辑职责讲出来的话与笔者特别想介绍周维民先生的理由交集很多:

通过这二十多年的作品比较,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歌者在艺术道路上的行走轨迹,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我国以及我省声乐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轮廓,这对于后来者在如何承前启后传承和发扬声乐艺术是有益的。

陈小民先生还提到:

唱片出版,不应只是声音的简单还原与保真,更应是通过平面视觉(图片与文字)的诠释和解读,令你在听这些歌曲时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升华。《祖国的画廊》通过歌者自述、同行点评、前辈回忆,使其图文并茂且力求形式活泼,大量的照片和文章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个在艺术道路上虽经历坎坷且又不懈追求的歌者,这也就让我们在听周老师唱的那些“老歌”“红歌”时会有另一种理解和感慨。

2021年10月陈小民与周维民等小聚

两个老哥们儿合影

在歌唱表演以及声乐教育两项事业之外,周维民先生的社会活动也不少。他曾被聘为四川省艺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四川、云南、赛区的评委或监审。

周维民担任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选拔赛的工作留影

结语

为周维民先生写下四篇欣赏笔记,是基于本公众号不逐热点,也不介意点击率的原则。我们介绍的歌者,真的只凭公号写稿团队几个人的口味来选,要么歌声有特质,要么经历有让人共情的地方。每篇图文的编撰都是以我们认为是否有资料分享价值来判定的。

居其宏先生称周维民是“忘情忘我的痴迷歌者”,他十年前制作的“从艺五十周年纪念专辑”是推动我们观察他、了解他的初始动力。在撰写这篇“欣赏笔记”的过程中,笔者翻阅的资料从最早的《祖国的画廊》随附文案册慢慢扩展到各类文库。为了厘清一些细节多次叨扰周维民先生,他始终不胜其烦,解惑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并提供了很多照片、书报图影等资料。将这样的歌者记录在此,既是本公众号团队,对一位尽管才华横溢确又屡遭坎坷不幸,一生命运艰难多舛,执着探索的耄耋师长的敬重和珍视。同时也是希望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只看所谓一线阵容的光耀而忽视更“平凡”那群人中的点点星火。在盛大殿堂演出与绚烂电视歌会之外,向下看往远看,那才是中国声乐的底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