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浮躁与功利之心

 木香草堂 2021-11-28

近日,兰州市因新冠肺炎疫情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一位孩子已读初中的同事向我抱怨说,自从开启线上教学以来,孩子班级家长群里消息从早到晚不间断,自己实在难以招架。我细问原因。原来,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家委会成员组建了一个“活动分享群”,用来发布亲子阅读计划,要求家长们签订监督承诺书,每天定时打卡,并且分享阅读心得。一段时间下来,一部分家长陶陶然乐在其中,但还有一些家长身心俱疲却又不敢言。

“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多出来的时间能否补上阅读一课,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关切。但这种微信打卡的阅读方式是否有必要?听完同事介绍,我觉得让家长在“活动分享群”打卡有三个问题:一是有“作秀”之嫌,很多“分享”内容明显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不符。二是有“内卷”之意,简单的读书分享,演变成了一些家长展示孩子才艺的舞台,在各种赞美声中“你方唱罢我登台”。三是有“攀比”之心,家委会成员每天通过家长们分享的亲子阅读照片,评选当天的优秀阅读家庭。有的家庭两天便读完一本书,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我很好奇,这么明显有问题的操作,为什么班主任没有制止呢?同事说,班主任对这种活动比较赞赏,还时不时给分享的学生家长点赞评论。看来,班主任老师和家委会成员在教育理念上都存在偏失。网络时代,内容的呈现更加方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但也正是这种便利,让教育变得愈发随意、热闹。

我始终认为,阅读要在安静中进行。阅读中产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可以随手记在书上,可以梳理成读后感,也可以和他人分享。班级共读一本书,自然也需要思考与交流。与其每天在群中打卡分享,不如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大家进行充分的阅读交流和思想碰撞。至于阅读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自主进行,没必要搞成每天的“规定动作”。

亲子共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代际关系的有效方法。读书无定法,陪伴贵有心。最好的陪伴无疑是以身作则,看到家长阅读,孩子也会积极参与。如果家长每天手机、平板不离手,拍照分享不间断,孩子就很难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浸润式的影响也很难发生。有人说,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领域的“电影院效应”越来越明显,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教育“内卷。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别人家的孩子补课,不论自家孩子学习如何,也要补课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各种才艺,不论自家孩子兴趣如何,也要学习才艺。事实上,盲目的攀比竞争就是在给孩子减负真正要减教育的浮躁之心和功利之心。教育内卷真正破解之术,在于找到生命拔节的规律,见贤思齐而又保持自身定力。

(作者强德平,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黄慧编辑,张杰审校,张以瑾监制。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