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西湖,留住秦淮DNA。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1-11-28

图片


十里秦淮今犹在,六朝春梦了无痕。
 
「秦淮」二字,之于南京并不只是一弯河流、几座城门可以轻易概括,她连接着南京的过去与现在,含纳进一整座金陵的文脉气质,化入肌骨。
 

图片


一面是独具情调的街区风貌,一面是老旧落后的基础设施,秦淮也常常让生活在此的人又爱又恨;她热烈且温情、冷漠又疏离,在城市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像一位难以捉摸的神秘情人。

图片


不过,若你去过城南一隅的小西湖,也许便能得见秦淮的真正性格,解开这座城市的专属DNA。


目录 Content

---

 PART 01     小西湖,秦淮文化新地标

 PART 02     商业反哺下的「老情怀」

|01

  小西湖  

  秦淮文化新地标  


图片


城市就如同一个人。

人潮、车海、物运、金融……那些现实流动的部分,是他的血脉;古老遗存、不同时代的建筑样板以及时尚体现……是他的肌理。

而地域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精神品格,这些,便是城市的灵魂。

如果说文化的总和是一片地区的灵魂,那么文化地标就是这个灵魂的外化物与可视符号。

图片


小西湖,即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是南京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在老城南的门东地区,小西湖是「城市有机微更新」的一个缩影,也将成为秦淮区的文化新地标。
 
因为巷子里曾有一座德庆庵,所以古时大油坊巷也被唤作过「德庆巷」的美名,历史上有多位名人与后者有过关联。而翔鸾庵、溥泉、市隐园、海月楼、柳浪堤、秋影亭、浮玉桥……这些曾经有过的雅致风景,甚至引来秦淮八艳中的顾媚在此留下传说。
 
明代戏曲家、书法家徐霖的私家园林——快园坐落于此;近代著名作家、记者张友鸾,中国动画大师万籁鸣四兄弟等文化名人都曾是小西湖的居民。

图片


小西湖里那些层层叠叠、曲折蜿蜒的江南民居式院落,也是南京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保留了明清风貌特征的历史地段之一。

光阴流转,白云苍狗,历史的烟雨卷过城南,留下一片斑驳琐碎。

在小西湖片区改造之前,如果站在大油坊巷和马道街交叉口的朱雀桥下,向北仍能望到靠河的外墙上砌有带飞檐的马头墙,而巷子东侧是一片片破落的低矮平房。

图片


剥除富丽的人文传说,这片面积约4.69公顷,留住着3000多居民的棚户区,一度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危房的安全隐患、配套的设施匮乏,让更新居住条件、改善生活状况的需求迫在眉睫。
 
2015年,一场以延续原住民在地生活为目标,围绕激活社区活力和提升幸福感为原则的改造计划开始了。

图片


南京规划局、南京城南历史街区保护建设有限公司、小西湖居民展开多次访谈,充分了解各方诉求,联合专家学者制定改造策略。
 
2017年,改造项目启动搬迁,片区810户住户,搬走408户;2019年,在释放出48个院落后,项目建设正式开始;2020年底,片区改造成果初步呈现。

图片


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推倒重来,对于小西湖的改造是「小尺度,渐进式」的。如今重新漫步小西湖,会发现这里颜值虽改,但烟火仍在。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小西湖的美始于建筑,却忠于生活。

有着创意设计感的艺术展馆与满是生活气息的居民晾晒,隔墙相顾;新潮极简的店铺和白墙黑瓦的古建筑,错落相生。

图片


在文艺与风雅被污名化的今天,设计的价值同样被严重低估。一种群体性「美商」的缺失,让我们看过太多千篇一律的粗糙景点,丑陋刺眼的门头、拙劣的仿古粉饰……暴露了人们在商业上的浮躁以及审美上的匮乏。
 
然而以「共生院落」为底层逻辑更新过后的小西湖片区,则处处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柔与怜惜。

图片


因为温柔,所以更新改造的阵痛在细致的工作中,得以被消解到最小。如何安置居民、如何安置房屋、如何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都是为了避免粗暴的塑造。
 
因为怜惜,所以要保留住一片城南的人文韵味,要有真实的生活,有真实的人。美学的体验可以吸引年轻人重新关注城市的老街、老人;而在巷院另一边的生活也被怜惜对待,那些因为好奇而探出的沧桑面容,在借由一条街道重新观察、拥抱这个时代。

图片


集中展现城市的文化包容、本地文化的繁衍不息,或是,从某一方面代表一座城市……这些都是一处文化地标的基本要素。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小西湖,我们不仅看得见秦淮、看得出南京,更看得懂南京人。


| 02

  商业反哺下的  

  「老情怀」  

图片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秦淮,是老的。
 
这种老或许来自于老旧的街区、厚重的历史,也来自于对传统景点的成见。
 
但倘若里你来到小西湖,会发现老秦淮也有新潮的那一面。谁说老街就一定要配上老店,谁说传统景区就一定要配上「传统小吃」?至少在小西湖,这种对区位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慢慢打破。

图片


无论是青砖红瓦的咖啡店熙湖里29号,还是中西融合的brunch好店——Pine&Dine,亦或是由书籍设计师、艺术家朱赢椿先生及艺术跨界人士打造花迹·虫文馆……都成为了年轻人花式打卡的好去处。

图片


这些店铺的备受青睐当然离不开城南独特人文魅力的加持,小西湖街区的怀旧味道,为它们加上了一层文艺格调;

但同时作为商业上的反哺,企业人个体的情怀与理想主义的坚守也为老街带来新气候。

图片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红公馆主理人夫妇中的歌子女士。
 
在南京,红公馆一直是美好生活的推广者,而多年来,歌子女士在商业空间的打造上也有着多元表达的追求。

图片


实体书店与纸质阅读日渐式微的今天,从堆草巷25号生长出来的歌子书店,是小西湖里的另一方宁静空间:「总有一个地方是不需要那么喧哗的。」歌子女士对笔者如是说道。

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与从莎士比亚书店「抢救」回来的、印有莎翁头像印章的书籍,一同陈列在暖黄的灯光下,轻轻的音乐,淡淡的桂香……歌子书店为传统街区打开了一扇文化融合的窗。

图片


这种跨地域的文化融合,一直贯穿于歌子女士的商业思路之中。

在她的努力下,香港地道米线品牌「肥汁米蘭」也成功引入南京。这是一种在魔都引得食客疯狂排队的「香港味道」,它的南京首店,没有选择人流量更大的商业Mall,而偏偏选择了小西湖。

图片


「它其实代表了香港的一种街头文化,我们希望年轻人可以认知到传统与潮流并无隔阂,把好的品牌引来,同时也是希望让老的街区焕发新生。」

在歌子女士的眼中,肥汁米蘭品牌创始人对产品味道的传承与专注,以及「50种浇头的原料都必须从香港直达」的较真,也是打动她的很大原因。

图片


跃动的一抹深红与中式建筑相得益彰,大马赛克瓷砖的桌面也将香港街头元素牢牢拿捏。

肥汁米蘭与小西湖里的「店铺们」同样,是打卡赏味两相宜的。

图片


招牌创新的炸酱小锅米线,口感丰富,浇头实在;

老火熬制的奶白高汤也同样会在每一个食客的味蕾上留下美妙印象。

图片


「这里有老房子,有在屋前晒太阳的老人,一切慢下来的时候,你可以在书店打发时光,也可以品尝不一样的味道,晚上不舍得走也有民宿可睡,这一切都构成了小西湖的特色」

对于歌子以及小西湖里的所有商铺主来说,小西湖是有生命的,她的更新会一直下去,伴随着秦淮历久弥新的成长脚步。

图片

🍁🍁🍁

南京是一座复杂而又多元的城市。

如果说,玄武是她的山光水色、鼓楼是她的庙堂楼宇、建邺是她的奋进突破,江宁是她的市井繁芜……

那么只有秦淮,满含着念旧与情怀,那是一个巨大系统里,最温柔灵动的部分,是一倏然的留神回眸。

图片


而小西湖正在延续的,正是属于秦淮的这份城市基因。


作者 :智宇  |  图片小资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