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沐阳说 2021-11-28

鲁迅 画像在辛亥年零散的枪炮声中,刚过而立之年的鲁迅不满现状,正准备着换一份工作。他打算去上海,做一名编译员,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在他知道编译员的薪资有100多元的时候,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恰逢上海一家出版社招聘,他托朋友介绍,洋洋洒洒写了一封求职信,对于早已有编译经验的鲁迅来说,这个工作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他很快就收到回信,信中附有一页德文,看样子,是一道“面试题”,鲁迅没有怠慢,当即就工工整整地写好译文,寄出之后,鲁迅心里突然无比忐忑。就在鲁迅焦急等待结果的时候,起义的枪炮声稍有停息,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上任教育总长,中华民国教育部仓促成立,时代变幻之快,而鲁迅,却丝毫没有察觉。

鲁迅 油画直到他收到了另一封信,寄信人是他的好友许寿裳。当时,许寿裳已经是蔡元培的同僚,中华民国教育部创立之初,正是用人之际,于是,许寿裳自然推荐了鲁迅,那封信,就是邀请鲁迅前往教育部任职的通知。要什么来什么,一份”美差“就这样落在正换工作的鲁迅的头上,当然,鲁迅毫不迟疑地选择就任,立即动身前往南京,至于那份编译员的工作,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而后,南北议和,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教育部迁往北平,鲁迅也随之北上。本来想当编译员,却一不小心,在中华民国的教育部,做了十四年的”公务员“。安稳而体面,但对于仍然迷茫的鲁迅来说,显得更加迷茫了。他在日记里曾描述过做”公务员“的生活:1912年4月6日,晨,九时至小屋四时半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致聊赖。一个还未健全的国家,一个仓促成立的教育部,这样的枯燥并不奇怪,但对于一个不甘现状、救国心切的好青年来说,就太难熬了。从鲁迅成为家中顶梁柱开始,便没有当年”弃医从文“那般不顾一切了,虽然不喜欢教育部的工作,但他却未想过辞职,毕竟一月两百多的高薪,确实很香。但终日碌碌无为也不是办法,于是乎,鲁迅开始发展自己的副业。

鲁迅什么副业呢,他想了两个方向,一是翻译,二是写作。当时之民国,虽然落后,但翻译却并算不上新兴,近代中国,有意识的翻译外文书籍,始于晚清的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官员们开设同文馆和翻译馆,批量翻译西方书籍,重点在军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学习先进知识,为洋务运动提供技术支持。而后来的维新派也很看重翻译之事,梁启超认识到,欲改革就必须先在思想层面启蒙民众,而启蒙的便捷之法,就是直接把国外的现成理论”拿来“,落到实处,就是翻译。于是梁启超开设大同译书局,选择社会科学书籍进行翻译,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读物,犹如平地起惊雷,将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此外,梁启超还认识到,大众喜欢读小说,若能在小说中植入新的思想,必然能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于是,他亲自操笔,投入到翻译外国小说的阵营中,越来越多的小说被翻译出版,大批知识分子得益其中。而鲁迅的翻译理想,显然与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努力一脉相承。

热播影视剧《觉醒年代》鲁迅形象他热衷于翻译科学文章,以普及科学常识,借此唤醒麻痹的国人,达到振国兴邦的目的。而写文,他的风格更不用多说,追溯起来,鲁迅的翻译基础是在他渡江南矿路学堂时打下的。家道中落的他,并没有像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选择科举入仕,而是去了洋务派新办的江南水师学堂,然后转到江南矿路学堂,在那里,学到了矿物学及其他的科学知识,并且,系统学习了德语。此后,鲁迅以优异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并官费留学日本,从此德日二语双修,他后来的翻译,也多是凭靠这两种语言。

《城外小说集》1909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编译出版了《城外小说集》两册,收录短篇小说16篇,书写的都是底层民众的痛感,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兄弟二人还攒钱将书印刷出来,放在上海和东京进行代售。为了宣传这本书,鲁迅还亲自写了”软文“,刊登在当时的报纸上进行”带货“。然而在言情小说盛行的当时,他们这本书显得格格不入,销量尤其惨淡,有些杂志刊载了他们的译本中的文章,竟标示为”滑稽小说“,鲁迅兄弟的一腔热情被现实的冷水泼了个透心凉。原本打算卖完书收回本钱,继续出版第三册第四册,然而惨淡的销量让这个梦想无疾而终。代售的书无人问津,在仓库中被一场火化作了灰烬,与书一起消散的,还有鲁迅兄弟救亡图存的热情。但鲁迅,却并未放弃翻译的热情,他希望借助教育部的行政力量来繁荣翻译事业。他在给教育部领导的呈文《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议,选取”城外著名图籍若干,翻译为华文,布之国内“。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翻译事业,有人借鉴《城外小说集》编译了一本《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鲁迅在审查中给了很高的评价。

热播影视剧《觉醒年代》鲁迅形象纵然现实依旧冰凉,但鲁迅一生从未停止过翻译事业,这个副业,甚至超过了他的正职。在他留下的600多万字的作品中,超过半数都是翻译作品,涉及14个国家,近百外外国作者的200多部作品,翻译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平均一年有两三本译作。而至于创作,则是在他翻译之余的空闲时间内完成的。并且,他的创作,还深受翻译事业的影响。受果戈里同名小说启发,1918年,鲁迅写完首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经发表,全国激荡,鲁迅赢来了赫赫声名。他翻译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回忆老师的文章,于是有了《藤野先生》;他翻译荷兰作家的童话《小约翰》,于是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且催生了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鲁迅自己看来,他的文学创作,才真正算是副业,而翻译外国作品造福中国社会才是他致力一生的事业。

鲁迅形象后来的鲁迅早已驰名文坛,他以笔为刀,刻下了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以文为剑,直刺那早已不堪入目的社会。人们读他的文章,说他冷峻,说他犀利,说他阴郁,却鲜有人了解他真实的样子。他从教育部脱身出来,在救亡图存的呼告中走进北大课堂,他时常一袭长衫,面对学生他幽默不失天真本性,他慷慨尽显长者气概,他历经沧桑和疲倦,依然坚韧直面淋漓的鲜血和惨淡的人生。鲁迅翻译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的遗著《死魂灵》,这位作家没有写完这本书,而鲁迅也没能把这本书翻译完,他留下一本”残译“匆匆而去,等待着后来者完成这未竟的事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