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的逻辑》4.我们能记得没有发生过的事吗?——论记忆、情绪和自我中心的脑

 宗子说 2021-11-28

01

记忆之网












当几个神经元反复被当作一个群组激活时,它们就会召集额外的受体、形成更新更强的突触。这种突触连接的加强称为“长期增强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它是记忆形成的基础。

神经科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神经元若一起发放,就一起连接”。如果有几组神经元同时激活,尤其是如果这经常发生,那么它们的突触连接模式就会渐渐变化,最终将这几组神经元连接到一起。而一旦连接形成,当其中的一组再次激活时,它就会催促其他几组也一道激活。

记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贯穿于我们一生的始终。我们的经历储存在一片相互交织的网络之中。每当你重新回想一次经历,或者遇到了相似的事件,这片网络便会再度激活。你对它想得越多,它就在网络中陷得越深,和其他想法或记忆形成连接也就越容易。

记忆的相互连接的本质使它能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正如人脑能够将具有相同特征的记忆连接起来,并且强调那些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时刻,它也能在日后根据新的想法和体验,重组那些连接。没有什么记忆是在真空中形成的,也没有什么记忆是固定不变的。就像任何文笔高超的故事一样,记忆也有方向,有观点,也可以不断修饰润色

我们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我们的个人经历锻造了我们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也组装了我们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当脑中的无意识系统将我们的记忆编码,它也在塑造我们的身份。它并不是像一台摄像机那样绝对客观地记载我们的经历,而是专门记载我们自身在这些经历中的角色,着重的是我们关心的那些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时刻,它都在事件之外记录了我们当时的感受,当时的情绪,当时的期待或是恐惧,以及那个时刻对于我们的意义。以此为基础,脑写出了记忆的初稿。

02

闪光灯记忆












回忆引起活动的脑区:

  • 海马(情节记忆)

  • 杏仁核(情绪)

  • 内侧前额叶皮层(自我中心式的思考有关)

  • 海马旁区(位于海马旁边的脑区)(和社会认知有关)

所以人脑是在大量环境和情绪的影响下编码一个记忆的,例如在篮球场上,那些球员是当仁不让的明星,但是在球迷的记忆中,自己才是主角。无论他们是否觉察,球迷记得的都是某场比赛对于他们自己的意义,他们甚至还会回味自己对于比赛的贡献。

我们为什么记得“9·11”事件发生时自己在哪里?我们对于“9·11”的记忆称为“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这是一种有着丰富细节的记忆,针对的是具有强烈情绪冲击的事件。

03

记忆抑制












事件发生得越久,就会有越多事后的信息渗入我们的潜意识、改变我们对于事件的记忆,这个现象她称为“记忆污染”(memory contamination)。尤其是这件事情带来了伤害就会出现记忆抑制。

关于记忆抑制,最主要的一个理论认为它是人脑的安全阀,能够保护我们的自我感,使其不被那些我们难以承受的记忆伤害。就像外科医生会用麻醉剂来预防手术之后的疼痛,无意识的脑也会用记忆抑制来麻痹我们,避免重温创伤体验的痛苦。

心理学中有一个“记忆忽视模型”(mnemic neglect model),它主张人会更容易记起和自我知觉一致的事情,并忽视那些和自我知觉相冲突的记忆和情感人脑常会以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组织我们的历史快照。如果将无意识的脑比作一个新闻频道,那它就是一个具有倾向的频道

04

记忆虚构












无论是解读我们的经历,解码我们的记忆,还是书写我们的历史,人脑自有一套内在的逻辑。脑中的无意识系统会在我们人生中的一幅幅快照之间创造联系。它监督着我们每时每刻的情绪,并决定其中的哪些需要强调。它还将这些快照组合成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统一而简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它是个人化的私家故事。这个故事构成了我们有意识的人生。

然而,当这个故事丢失了部分情节,无论原因是脑部损伤还是某段令人困惑的经历,人脑都会按照它一贯的逻辑来填补其中的空缺。正像我们填满一幅有所空缺的拼图,无意识的脑也会从我们巨大的知识库中寻找记忆和观念的碎片,并选用其中最合适、最可信的那些来填补空缺的情节。

人脑始终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作者,它参照我们的个人信仰和观点、我们的希望和恐惧来书写情节。不过,也就像我们试想的那样,记忆系统中的空缺越大,或者我们的经历越使人困惑,脑就会潜入越深的地方去编造故事。而对外人来说,人脑在这种情况下说出的故事,就未免有一些奇怪了。

更多阅读:

《神经的逻辑》解释我们大脑“黑箱”的一种模型

《神经的逻辑》1.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论知觉、梦和外部世界的创生

《神经的逻辑》2.僵尸能开车去上班吗?——论习惯、自控和人类自动行为的可能

《神经的逻辑》3.想象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吗?——论运动控制、学习和内心模拟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