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试脑科学》读书心得

 学习单元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考试脑科学

1

第1天

摘记:

1、读书过程中我用书中知识与自己的经验比对,接受相同,分析不同,进而用“自己的脑机制”开展新的学习。科学也是。科学就是假说的循环往复:建立假说,验证这个假说——有时是进行反证——然后再建立新的假说。

2、老师在确信自己讲授确当、没有遗漏的前提下,会自信满满地设计考试试题。如果考试的结果不理想,那么老师就可以判断学生的头脑里没有相关知识。对于未能完成学习义务的学生,老师也会为其贴上“差生”的标签。但是,考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等等。如果发生了上述情况,即便是认真复习的人,也会和完全没有记住任何知识的人一样得低分。之前为考试付出的各种努力付诸东流不说,还会被视为“懒惰”“无能”。这其中的委屈与悔恨实在无以言表。

3、记忆的“真相”就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记忆是将神经回路的动力学现象转化为一定规则,在突触重叠的空间中,根据读取的外部时空信息,形成一种内部信息表达的过程。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在不断纠错中进步的过程、记忆造成了一些教学上的误解和记忆的真相

2、“记忆造成了一些教学上的误解”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3、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有很多原因,以往首先从自身(教师)角度寻找原因:我没讲明白吗?我要求不严吗?我没检查学生的表现吗?现在来看,学生是否记忆也是关键之一。如果学生没有注意、记忆凌乱,就会出现“题目会做,但时间不够用;一些知识有印象,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交卷的一瞬间,记不起来的内容便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

4、我要重视组织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态,这涉及到记忆规律,我要更认真的读这本书。

2

第2天

摘记:

1、无论是从长期记忆里调取信息,还是向长期记忆里保存信息,都需要一个临时储存信息的场所,这就是短期记忆。通常来说,要想让记忆长期保存在人脑中,都要先通过短期记忆这一关。

2、快餐店的招牌和店内装潢大多以红色为基调,这是因为红色最能促进人的食欲(可能是因为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还残留着野生食肉动物的天性吧)。与之相对,人在吃饱时最厌恶的颜色也是红色,所以结束用餐的客人在红色基调的快餐店里就会感觉不舒服,他们会很快离开。这样一来,快餐店的翻台率就提升了。调查结果显示,当两位实力相当的选手进行比赛时,红方选手的获胜率为 62%,而蓝方选手的获胜率为 38%。红色的运动服能让对手畏怯,进而使我方处于优势。

3、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存储空间,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脑如同法官一般,会对信息下达“价值判决”。只有被脑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那么,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又是谁呢?它就是人脑中的海马体。这样的审查最短也需要一个月,而且审查标准非常严格,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一般不会一次性通过。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对于考试迫在眉睫却记不住单词的我们来说,这些英语单词比任何信息都重要。但海马体可不这么认为,只会残酷地裁断为:“一两个英语单词记不住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所以不予通过。”进而不会授予单词信息从短期记忆复制到长期记忆的许可证。

4、人本身也是动物,有着生存的本能。对于动物来说,所谓“学习”就是指牢记在险境中获得的经验以避免再次遇到同样的危险,进而越来越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控制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是海马体、海马体优先为对生存影响程度大的信息打开记忆大门。

2、海马体的审查标准是'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3、我认为感兴趣的内容更容易记忆,甚至意识不到就记住了,难道“感兴趣的事情”都是“对生存影响程度大的信息”?虽然有“红蓝两方比赛。红方赢得几率大”这一个佐证,但是我更关心的是“蓝方赢得红方的那些比赛,蓝方是如何克服动物本能的呢?”

4、我要更全面的了解海马体的工作机制和如何控制海马体工作。

3

第3天

摘记:

1、“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教室里学习”与“人类的生存”相比无关痛痒,所以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这时海马体不是在忙着存储,有可能在一刻不停地从大脑中删除信息。

2、要想让尚未演化完全的海马体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划分为必要信息,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倾注全部的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地将信息传送过去,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遗忘也毫不气馁,仍然反反复复地将信息送往海马体,直至海马体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海马体的工作机制的一个解释

2、反复记忆就能'欺骗’到海马体”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3、我认为“感动”海马体的不是“反复”,而是学习者“天真无邪”的虔诚:我就是要记住,我必须要记住,记住对我很重要。学生虔诚学习的态度让海马体认为信息非常重要,从而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这样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天才儿童自己能够看懂很难的书籍;专注力强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做任务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任务中主动思考”比较“听教师讲”更需要“天真无邪的虔诚”更容易“感动”海马体,更容易记忆)。

4、一切源自意念,一切成于意念。不管以记忆为目的还是以育人为目的,要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始终。

4

第4天

摘记:

1、最容易忘记的时间恰巧是刚刚记住的时候——在记住信息后的 4 小时内,我们会一口气忘记大约一半的内容。但在此之后,剩余的记忆却能维持较长时间,它们是逐渐被忘记的。

2、对于学习来说,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3、如果往脑中塞入了过量的信息,我们记忆的效果就会变差,因为人脑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新记忆和旧记忆互相影响的现象就叫作“记忆的干扰”。

心得:

1、我读到了“记忆的遗忘规律”“组块记忆”“记忆干扰”

2、“组块记忆”印象最为深刻

3、曾经见过一位同事,别人说了一次拼车司机的手机号码(陌生电话)后,她立刻记住了,并拨了回去。一个手机号码我经常要看三次才能拨回去。后来我知道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3-7个字符,我不再怀疑自己,但是仍然对一次记住9个字符充满崇拜。

4、853-972-641比853972641就是好记忆。我要用组块记忆记住更多的手机号码。

5

第5天

摘记:

1、那些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忘记的信息,其实都完整地保存在无意识的世界里,只不过它们属于潜在的痕迹,所以才无法被我们想起来。当我们反复记忆时,这些潜在痕迹就会悄无声息地帮助我们记住知识。潜在记忆的保存时间只有 1 个月左右,如果不在 1 个月以内复习学到的知识,潜在记忆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2、海马体是对进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审查的工厂。信息的种类不同,能停留在这家工厂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大概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会在 1 个月内分类整理这些信息,判定哪些是应该进入大脑皮质的必要信息。那些间隔了 1 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去复习的知识,对于海马体来说和新学习的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同。

3、如果很容易就受到周围的人或书中信息的影响而经常更换参考书,那就相当于浪费了复习的效果,简直可以说是在“自断生路”。使用参考书要始终如一,别人用什么样的参考书与我们无关。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寻找新的参考书,不如把手头的参考书多复习几遍,这才是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反复记忆能增强记忆效果”和“反复记忆如何增强记忆效果”。

2、其中,“反复记忆能增强记忆效果”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3、我不反对“反复记忆能增强记忆效果”这一观点,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这是对的。我的经历还告诉我,我听崇拜的专家的演讲,不需要反复,就终生难忘。我认为海马体是有灵性的,当它被我的情绪调动起来的时候,就把记忆的闸门打开,让信息倾斜而入,当我的情绪低落时,它也犯困,一次次提醒,才能勉强挤进来一些。

4、我认为,学习需要身心投入,海马体让专心学习的人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忘记“身处何处,此日几何”。所以,干一行,爱一行,做什么,爱什么。海马体需要反复刺激,更需要爱的激励,不管那曲线多么美丽。

6

第6天

摘记

1、人脑的“记忆效果”是更依赖“输出”还是“输入”呢?他们设计了实验进行研究,“记忆效果”用一个月后的再检测来展现,背单词的行为相当于“输入”,提取保存于大脑中的单词去解答试题的行为则相当于“输出”。一组:记全部、测全部,二组:记错误、测全部,三组:记全部、测错误,四组:记错误、测错误。实验结果:每组重复记忆单词的次数都是一样的,每组从开始记到全部记住的时间不存在差异,但是一个月后,“输出”是“测全部”的组成绩是80左右,“输出”是“测错误”的组成绩是35分左右。

2、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涌进人脑中,人脑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一一记住,所以必须从中挑选出应该记住的信息。那么,人脑判断哪些信息该记住、哪些信息不用记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站在海马体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得出这种判断:“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地调用,看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

3、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心得:

1 、我读到了“一个记忆规律的实验”和一个结论:海马体不仅受信息刺激影响还受信息输出影响。

2、“海马体不仅受信息刺激影响还受信息输出影响”印象深刻。

3、如果海马体只受信息刺激影响,那解释不了“学习者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刺激下记忆效果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现象。实验表明,信息的频繁调用更会促进记忆效果。那就有了一种解释:记忆好的学生是更多的在调用信息。“向大脑多次输入信息”是记忆的第一个阶段,记忆的第二个阶段就应该是“频繁的调用信息”。

4、“频繁的调用信息”不仅会增强记忆,还会促进学生:用所记的信息去解释一个问题、用自己的理解去阐明一个道理、模拟一个用所记的信息去应用的场景。这时学生觉得“我会”;“频繁的调用信息”+“实践”会增强学生体会他人观点,反省自己认知,洞察更高道理,这时学生感到“我行”;“频繁的调用信息”+“实践”+“反思”会推动学生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想务给以批判性的审视,养成好学深思、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这时学生主动“我要”。

7

第7天

摘记

1、将细小的电极轻轻插入海马体,尝试对海马体进行反复刺激。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竟然增强了。不仅如此,在刺激结束后,连接也仍然保持着增强的状态。也就是说,神经元被长期地激活了。这种现象名为长时程增强作用。我们用英文缩略词 LTP 来指代这个现象。

2、如果海马体处于容易产生 LTP 的状态,那么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看来,反复刺激海马体的神经元,即“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3、减少反复刺激次数能更加简洁地引发 LTP 现象的方法之一是“在'θ波’的脑电波出现时才刺激海马体”。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种事物,或者第一次踏入某个地方时,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θ波。换句话说,当人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而打开好奇心之门,处于紧张、兴奋或者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出现;相反,当对千篇一律的事物感到厌烦、丧失兴趣的时候,θ波就会消失。当θ波出现时,只要给予原来 1/10 次数的刺激就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4、如果觉得今天不在状态,怎么都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那就稍微休息一会儿再试试吧。或者干脆早点睡觉,养精蓄锐以便明日再战。

5、乙酰胆碱是产生θ波的根源,具有激活海马体以保持意识清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吃过感冒药后脑袋发晕、很想睡觉,这就是人脑中的乙酰胆碱被抑制的结果。如果考试前不得不服用感冒药或者止泻药,那么让药剂师帮我们选择那些不含有抑制乙酰胆碱成分的药物(东莨菪碱和苯海拉明),这样就能安心地去考试了。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影响海马体记忆能力地两个结论:复习不可避免、“θ波”脑电波出现时学习可以减少复习地次数。

2、在“θ波”的脑电波出现时刺激海马体可以减少反复刺激次数从而更加简洁地引发“长时程增强作用”,印象深刻。

3、前面学习知道,影响海马体记忆效果地因素有“反复的刺激”和“频繁的调用信息”,但是还没有解释“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热爱也能提高记忆效果”。今天知道了,“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热爱”会产生“θ波”,所谓“记忆效果的提高”实际上表现为“减少反复刺激次数”。

4、我想进一步了解“θ波”产生的机制、表现和应用案例。

8

第8天

摘记

1、减少刺激海马体次数的第二个秘诀是激活“杏仁核”的神经元聚集组织。脑具备这样一种机制:和杏仁核被激活后产生的情绪密切相关的经历,可以被记得很牢。

2、杏仁核和伏隔核等部位产生的快乐、舒畅等情绪,都能使大脑高度觉醒,从而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此外,快乐的情绪还能刺激人脑中的隔区,促使海马体产生θ波,进而提升人的记忆力。

3、那种平时怎么背也记不住,一到考试前却能一下子记住大量知识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对考试的焦虑情绪以及随之产生的危机感激活了杏仁核,使记忆力得到了爆发性的提升。临阵磨枪的复习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LTP 无法承受压力,在面对逃避不开的压力时就会减弱。但是,如果在距离考试很久之前就开始精心制订复习计划,拟订了时间过于充裕的日程表,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缺乏紧张感、提不起干劲的状态对记忆也没什么益处。

4、不要总是千篇一律,而要保持适当的紧张感,同时灵活应用能让神经元产生 LTP 的两个秘诀——θ波(兴趣)和杏仁核(情绪)。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了。

心得

1、我读到了通过研究海马体自身神经元得出的规律:产生兴趣和调控情绪。

2、激活杏仁核的情绪是紧张不是快乐,印象深刻。

3、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经常面临生命危险:会丧命的恐怖威胁和能否找到充足的食物来源。为了高效地躲避危险,动物必须要将遇到天敌时的恐惧感,以及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觅食地点都深深地记忆在脑中。所以,人的情绪记忆来源于恐惧和紧张,所以,恐惧和紧张是学习效率较高的两种情绪状态,所以,学习的过程不是快乐的,所以,感受不到学习成功人对学习满是痛苦的回忆。

4、既设计让全体学生感到“恐惧和紧张”的真实性的过程,又创造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个性化学习成功的快乐事件,应成为一条育人原则。

9

第9天

摘记

1、我们在成为人类之前首先是一种动物,而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了“记忆力”这种能力,这种演化痕迹至今仍残存在人脑中。

2、狮子如果觉得肚子饿了,就会去狩猎,而狩猎时也正是需要发挥记忆力的时候。我们最好让脑处于能感到适度危机的状态,比如早、中、晚饭前的时间就很合适。当肚子饿的时候我们的胃会分泌一种名为食欲刺激激素的饥饿激素。这种饥饿激素能随血液循环进入海马体,促使海马体神经元产生 LTP。

3、狮子在狩猎时经常会来回走动或跑动。来回走动时海马体会自动产生θ波, 这样一来,记忆力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说,“走动”是提高记忆力的开关。一边走动一边背东西会比较容易记住内容,就算自己没有亲自走动,比如乘坐交通工具移动时θ波也会出现。

4、动物在感到寒冷时会产生危机感,因为它们本能地知道,到了冬天就难以捕捉到猎物了。所以在温度略低的房间里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夏天在空调冷气较强的房间、冬天在暖气不太充足的房间里学习比较好。

5、当我们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当时的记忆能被很容易地保留下来,这也意味着充分利用杏仁核就能帮助我们加速记忆。杏仁核在向前额叶皮质(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传递了神经信号的同时,维持着人对事物的注意力。能够调动自己情绪的事物,人们不会容易感到厌烦。这种效果就叫作“情绪唤醒”

心得

1、我读到了“饥饿、走动和降低室温”这 3 种能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和通过“情绪唤醒”坚持学习。

2、通过“情绪唤醒”坚持学习,印象深刻。因为“饥饿、走动和降低室温”都实现的情况下,能否“情绪唤醒”成为记忆力能否提高的分水岭。

3、“情绪唤醒”让我联想到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无处不在,“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难。“情绪记忆”消除很难,一旦人们要刻意忘却这些记忆,情感因素就会使它突显出来,因而更加难忘。“情绪记忆”的研究价值既在于培养积极的情绪记忆,又在于消除消极的情绪记忆。

4、情绪受生活影响,也被情感制约,在生活和情感中找到情绪的平衡点,靠外界更靠自己。

10

第10天

摘记

1、如果我们在某一天学习了新的知识,那么当天最好能有充足的睡眠。在我们睡着时,脑会以各种形式整合信息,然后检查信息的一致性并“整理”过去的记忆。海马体就是在此时对信息进行审查,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必要。如果不睡觉,就相当于不给海马体整理并选择信息的机会。结果是海马体来不及整理而杂乱无章的信息最终会被全部抛弃。

2、通过减少宝贵的睡眠时间来换取好成绩,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毫无意义。要想不辜负自己为学习所付出的努力,就必须制订一个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保证睡眠时间的学习计划。

3、学过的内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理解得更为深刻了;之前怎么也想不明白的知识突然在某一天恍然大悟就理解了;练钢琴时有一段曲子总也弹不好,一赌气之下就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再弹,居然能流畅地弹出来了,等等。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叫作“记忆恢复”(reminiscence)。

心得

1、我今天读到了“睡眠对记忆的影响”

2、睡觉时海马体在整理并选择信息,印象深刻。

3、睡眠时,白天学习时在大脑皮层建立的神经链接会进行修剪,留存的的神经链接让人感到“记忆恢复”。但是,整理信息的是海马体还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自身呢?海马体是一个“闸门”,晚上没有信息输入,海马体应该闭门休息,难道又去修剪大脑皮层的神经链接?大脑皮层中神经链接的修剪的机制是什么呢?

4、我要去弄明白大脑皮层中神经链接的修剪是受自身决定,还是受海马体影响。

11

第11天

摘记

1、θ波能促使人脑产生 LTP,对记忆大有裨益。有趣的是,脑在白天产生的θ波并不一定很强。θ波强度最大的时间段,其实是在夜晚入睡之后,特别是当我们处于浅睡眠状态的时候。

2、睡眠发挥作用的重点并不在于“睡着”,而是在于要“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脑整理信息的时间”。实际上,即便人处于清醒状态也不要紧,只要安静地待着,海马体就会开始整理信息。

3、边睡觉边听录音的所谓的“睡眠学习法”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还是不要去打扰在我们睡觉时仍然努力工作的脑比较好。

4、注意力练习——鸡蛋法。闭上双眼,想象自己正头戴一顶尖尖的三角帽、手里拿着一个水煮蛋。接着,将水煮蛋轻轻抛起,用另一只手接住,然后再次抛起,用最开始抛水煮蛋的手接住。就像这样,把水煮蛋在两手间来回抛接数次后,请再尝试着用自己的惯用手将水煮蛋轻而稳地放在帽尖上。成功后,一边将注意力集中在水煮蛋上,一边缓缓睁开双眼,此时注意力应该就能集中在眼前的书桌上了。一旦我们习惯了使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省略反复抛接的环节,直接将水煮蛋立于帽尖即可集中注意力。

5、休息日也应该和平日一样,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起床。即使醒来之后还是特别困也不要睡回笼觉,等到中午再睡个午觉就好了。一周之内周五和周六学习效率最高,这种现象又被称为“星期五效应”。周末也认真学习,这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心得

1、我读到了海马体在睡眠阶段对输入信息的整理作用和鸡蛋法练习集中注意力。

2、睡眠阶段对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影响深刻。

3、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勤奋,凌晨四点半,刻苦学习,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这是对学霸的描述。但是,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容纳的容器,而是只有理解的内容才会被记忆。理解的过程是知识在冲突下从同化走向顺应,在变式下由知识突变成技能,这需要时间、需要灵感、需要谦卑,而睡眠让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运动着学,安静的思,学习急不得。

12

第12天

摘记

1、趁着还没忘记刚记住的知识就赶快睡觉,这算得上是保持记忆的一条铁则了。因此可以说,在晚上记忆要比在早上记忆的效果

好。睡觉前的一到两个小时是记忆的黄金时间。

2、在学生时期,我自己每天必须睡 8~10 小时头脑才能正常运转。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晚上睡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和“一天的工作方案”

2、“一天的工作方案”印象深刻。

3、记忆质量受温度、饱腹程度、身体状态、睡眠等影响,这让人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物的神奇”。根据自身特点,把“生命必须”和“生活必备”与“工作状态”联系起来,制定“一天的工作方案”体现了“人性的可爱”。

4、我的“一天的工作方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懒惰?哪些是借口?

13

第13天

摘记:

1、在动物的脑中,对维持生命比较重要的部分占据着大部分的脑机能。因此,如果认真观察动物的脑的性质,我们就能从中发现那些无法从人脑中顺利观察到的“脑的本质”。

2、利用外在动机的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缺乏外在动机,学习能力会严重下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为了避免当目标无法实现时产生挫败感,在设定较大的最终目标的同时,还应该设定一些小目标,即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

3、在正式考试时,要想实实在在地拿到志在必得的分数,就得先从自己有把握的题目开始着手。在此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建立自信,干劲会自然而然地增加,注意力也会提高。

4、我们需要透过自身这扇窗户观望世界,所以必须不断磨砺自己。——萧伯纳(剧作家)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外在动机缺乏会让学习能力下降”和如何面对“动机受挫”。

2、其中“动机受挫是一种必然”,印象深刻。

3、学习的“外在动机”是“人性的弱点”,只能利用不会消除。从外部说,在设计“外部动机”时,适当考虑“学习动机”问题,主要考虑“公平公正”问题。从内部讲,“外部动机”必然造就学生的“失败感”。“目标分解,逐个达标”、“先易后难,自然而顺”、“反思错误,磨砺自己”,学生会在“外在动机”全过程的经历中“学会成长”。

我们培养的不是温室中有色相无回味的“草莓”,而是在复杂环境中经风雨历虫害长大的“丑苹果”。

14

第14天

摘记:

1、人类的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形成回路,但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并没有物理性接触。在纤维上传递的电信号必须通过“换乘”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这个换乘站就是“突触”。电信号在这个间隙中通过乙酰胆碱或谷氨酸等化学物质进行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接。交接之后,如果电信号比较弱,那么就意味着在电信号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化学物质的释放量很少。也就是说,突触传递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

2、人脑神经回路中的信息传递不会像接力跑运动员那样,在接到接力棒后只是单纯地把接力棒传递下去,而是可以自由地调整所传递的信息量。这就是“思考”的源泉。在自然环境下,动物永远无法预测接下来等待它们的是什么。面对未知复杂的环境,动物采用模拟式的排除法再合理不过了。

3、“生而为人,我们有义务把人生活出价值。”——林肯

4、“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明白”换言之就是“能区分”。所以,与其有闲工夫叹息“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啊”,还不如对知识进行“区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直至找到自己能理解的地方,然后再从那里重新开始学习。所谓“不明白”,其实就是“不能区分”,那就先尽可能地将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部分吧。是的,循序渐进法才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把握大局,先粗略地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几大部分,然后进一步详细地分解,并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按照顺序去学习。

5、人显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就让自己提起干劲儿来,因为伏隔核没有受到相应的刺激,人也就失去了干劲儿。因此,每当感觉自己没有干劲儿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坐在书桌前开始学习——总之,要先刺激伏隔核,等到慢慢地有了干劲儿之后就能集中精力学习了。俗话说得好,百思不如一试。学习这件事,只要能开始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思考决定了化学信号的强弱”“任务分解的足够多,就会'能区分’”“热情后于行动产生”

2、“热情后于行动产生”印象深刻

3、行动,在一个具体情境中,任务和经验彻底的暴露在面前。如果任务极具挑战价值和意义,并且进行了分解,每一步配有完成任务的资源和标准,学生就会产生热情。这种热情就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排除错误信息”方面少犯错误,增强神经传递的稳定性。

15

第15天

摘记

1、一般来说,记忆本来就不严密,甚至可以说是模糊而随意的,这就是脑的记忆的本质。

2、人脑虽然特别需要能量,但它只能吸收最容易转化成能量的葡萄糖。高考时一定要带糖果或者口香糖。蔗糖由“一个果糖分子和一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果糖被身体吸收后,马上能转化为人脑的营养源——葡萄糖。嚼口香糖会使人头脑清醒。这好像是因为臼齿在咀嚼时产生的震动会传送到脑,使脑清醒起来。“牛排和猪排是胜利之后才吃的食物”。

3、脑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所以一直被我们的身体严密地保护着,以免其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哪怕只带有一点危险性的物质都无法进入人脑,甚至连蛋白质和脂肪也不能轻易进入。也就是说,人脑自己所选择的安全的营养素就是“葡萄糖”。

4、动物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依靠过去的“记忆”,还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完全相同的状况一般不会发生第二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准确无比的记忆反而会成为无法被有效利用的、没有意义的知识。

5、相较于严密性,记忆更需要“模糊”和“灵活性”,而且恰到好处的“模糊”尤为重要。多亏了这样的灵活性,我们才能从反复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最终走向成功。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脑信赖葡萄糖”和“模糊记忆是为了成功”

2、“模糊记忆是为了成功”印象深刻

3、完全相同的状况不会发生第二次,动物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才能生存;完全相同的题不会在高考中出现两次,学生要认真分析考试题目,实事求是的解答才能成功。考试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判断力、分析力、思维力,还有素养。

16

第16天

摘记

1、区分不出大的差别就更无法区分出小的差别。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说:“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这种方法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就是我们想要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时,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整体概貌,之后再一点点地记忆细节。总之,脑的记忆是模糊的,刚开始并不能区分出相似的事物。

2、我们并不是因为拥有优秀的脑才能区分出各种绘画风格和投球类型间的细微差别的,而是需要付出努力、接受相应训练才能做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经过有序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辨别出细微的差别。19 世纪的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曾这样说:“拥有开阔视野的人,小的失败对他构不成威胁。”

3、擅长棒球的人能很快学会垒球,英语好的人学法语会很轻松。一旦掌握了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方法,就能帮助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只要精髓相通,知识就可以得到应用。

4、脑在记忆时不仅会记忆事物本身,同时还会记住对该事物的“理解方法”,然后再利用这种理解方法,去发现潜藏在不同事物之间的“法则”和“共同点”,这样就能更快、更深刻地理解其他事物了。

5、,不管具体是哪一科,总之要有一门擅长的科目。在有了一门不输给任何人的擅长科目之后再去挑战其他科目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效的。

心得:

1、今天读到了“学习遵循先大后小规律”和“'理解方法’相通,知识得以应用”

2、“'理解方法’相通,知识得以应用”,印象深刻。

3、知识能够被应用,是件奇妙的事情。一个地方,一部分人,对现象的观察、思考、实践所建构的知识,让另一个地方,另一部分人,接受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时代的更迭和山水的阻隔对它无可奈何。知识可以被应用,是件快乐的事情。观察、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一个个有“适用条件”的“概念”,在“适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概念”从彼时彼地到了此时此地,那边乐思,这边乐见。知识如何被应用,是件严谨的事情,世上不会出现两次相同的状态,“适用条件”相同,“概念”得以“应用”也是在“休眠”,“适用条件”不具备时,“概念”才是活的。

4、学无止境,吸引人探索的不是借用“概念”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面对问题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发展了哪些“旧概念”。

17

第17天

摘记:

1、我们将那些能轻易回想起来,也就是与自己过去的经验相关的记忆称为“经验记忆”;与此相对,那些缺少契机就难以回想起来

的知识或信息类的记忆,我们称之为“知识记忆”。

2、话明明已经到嘴边了,可怎么也想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想不起来的应该大多都是人或物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知识记忆”。知识记忆是无法被轻易想起来的,唤醒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了应对学校的考试而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基本都属于知识记忆,如果条件不充分,知识记忆就无法被及时回想起来,所以我们在考试时才会感到焦虑。

3、要怎样学习才能应对考试?把考试内容作为经验记忆而不是知识记忆。

4、如果学校真的强制学生做推理题,那么到头来学生们也还是会像讨厌数学一样厌恶推理题。举例来说,即使是我们特别喜欢的电视游戏,一旦被编入学校的课程且每周都安排考试,恐怕大家都恨不得马上扔掉游戏机吧。其实,无论学习什么内都一样,问题不在于数学本身,“被强制学习”才是关键所在。

心得:

1、今天读到了“知识记忆”“经验记忆”“变知识记忆为经验记忆”。

2、“变知识记忆为经验记忆”,印象深刻。

3、在实践中完成的“知识记忆”就是“经验记忆”。世代传承的能工巧匠们之所以在“独家绝学”方面独树一帜,是因为其传承路是筚路蓝缕的奋斗路。一个抹白墙的学生获得了“国际大奖”,也是在强烈而坚定的目标引领下,三年如一日不断在手感与标准之间寻找力度的结果。一位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定是把学习视为己任,把学习要求一步步转化为自觉习惯,融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习过程的。

4、我相信,我愿意,我成功。

18

第18天

摘记:

1、你想记住哪些信息,就把哪些信息讲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听——这就是形成经验记忆的最简单的方法。一旦输出了自己已经记住的信息,各方面的关键词就会关联起来,记忆也能因此实现精致化。博学的人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在平时就有强烈的讲述欲望的人。通过向他人讲述,可以掌握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2、在我们向别人讲述的过程中,还可以再次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这部分内容、理解到了哪种程度,以及进一步确认自己还没理解哪些部分。

3、即使是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经验记忆,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么我们在记忆中带入的体验感就会慢慢弱化,它终有一天会转化为知识记忆。如果道路荒废、无人使用,再大的城市也会逐渐萧条破败,变成穷乡僻壤。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这座城市说不定会变成一座废城。使用耳朵学习要比使用眼睛学习效率更高,比如别人说过的

4、一些伤害了我们的话会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哺乳类动物更依赖耳朵而不是眼睛来生存。

5、现在有些单词书会把关键词印刷成红色,然后随书附赠一块红色的透明塑料薄板,这样一来,当塑料板覆盖在书上时,红色的单词就会消失不见,人就可以利用这一原理背诵单词了。

6、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因过度用脑而导致脑疲劳。实际上,脑是不会感到疲劳的。如果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感到疲劳了,那么恐怕不是因为脑,而是因为眼睛或肩膀等身体部位感到疲劳了。用两根大拇指按压眼部内侧的凹陷并向上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能消除眼疲劳的方法,或者用 40 摄氏度左右的物体热敷眼睛 15 秒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此外,在缺乏维生素 B 和维生素 C 的状态下眼睛也容易感到疲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

心得:

1、今天读到了“向别人讲述,会掌握很多知识”“大脑不会疲劳,是器官疲劳”。

2、“向别人讲述,会掌握很多知识”,印象深刻。

3、“讲述”是一种输出,“频繁调用”会促进记忆。“讲述”是一种学习状态,自言自语可以摸清理解程度。按照要求“解释”“阐明”,以及展现“应用”“洞察”“神入”“自知”,都以学习者的“讲述”为基础的。向不同的人“讲述”,得到的反馈不同,自己的理解就更丰富,反而会掌握更多的知识。

4、如果不让学生“讲述”,只要求学生“听讲”,特别只听个别人的“观点”,会怎样呢?

19

第19天

摘要:

1、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可以通过语言向他人传达,而方法记忆却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说明、甚至完全无法说明的记忆类型。比如,我们再怎么细致地研究滑雪图书或教材,都必须亲自尝试滑雪才能学会。所谓的“方法记忆”,就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记忆。

2、方法记忆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在不知不觉(无意识)中形成的记忆。第二,方法记忆非常牢固,难以遗忘。

3、记忆“三兄弟”已经全都到齐了 。老大是方法记忆,老二是知识记忆,老三是经验记忆。这三兄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上下等级之分。最下面的一层是方法记忆,中间的一层是知识记忆,最上面的一层是经验记忆,我称之为“记忆三兄弟的金字塔结构”。层级越靠下,记忆就越原始,其对于生命存续的意义也就越重要。而越靠上的层级就越是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具有丰富内容的记忆。

4、从出生后到三四岁左右,方法记忆已经逐渐开始形成,所以我们才能掌握爬行和走路等“用身体记住的方法”。等到再稍微长大一些,知识记忆一旦开始形成,我们就能慢慢学会说话。但是,经验记忆却要在人类成长过程中很晚的阶段才开始形成,所以就像小时候自己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这样的记忆是留存不下来的。

5、在初中时期的前半阶段,人的知识记忆还比较发达,只要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就足以应付考试,虽然很耗费精力,但好歹能过关。备战中考的时期,经验记忆开始逐渐占据优势,此时仍然采用之前那种毫无章法的死记硬背法是行不通的。进入高中阶段,更重视原理和逻辑的经验记忆会逐渐占据优势。经验记忆需要人具备充分理解事物并掌握其原理的能力,因此学习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死记硬背显然是行不通的。

心得:

1、今天我读到了“三种记忆方式和发展规律”

2、三种记忆发展规律印象深刻。

3、方法记忆、知识记忆、经验记忆,自然的安排未尝不是一件美好!

20

第20天

摘记:

1、真正掌握某个领域,并非指仅学习了该领域的知识,而是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对该领域的“方法记忆”。正因为有方法记忆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加深对其他领域的理解。人一旦掌握了某一领域的知识,就能更轻松地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实际上,这也是由于方法记忆将知识相互关联而产生的结果。

2、方法记忆的产生和运用都是在不知不觉(无意识)中发生的,而且对“顺序”的记忆自然而又牢固。其实说得更具体一些,知识或信息都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而“理解方法”则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记住的。

3、擅长数学的人常说他们在考试时是靠直觉来解题的,但只靠偶然闪现的直觉根本无法保持良好成绩。只有准确理解问题的内容,并把问题的模式类型化,才能出现正确的直觉。即使是惊人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其背后也一定有可靠的方法记忆在发挥作用。

4、与记忆公式本身(知识记忆)相比,那些记住公式推导方法(方法记忆)的人才真正掌握了应用这些公式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些公式的“原理”。

5、记忆量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能仅凭此就自我满足。与之相比,记住知识的应用方法,即如何灵活应用脑中储备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大家最好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争取以较少的记忆量获得较大的记忆效果。

6、他人总会以某种标准来判断我们的优劣,这是无法避免的。虽然这种现象与自由相反,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人性”并不只由学校考试来判断,所以为什么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试着去努力学习呢?

心得:

1、今天读到了“方法记忆”。

2、“方法记忆的好处”,印象深刻。

3、“方法记忆”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积累”产生的。指导者有意识的把知识学习中的“关注”“表征”“分解”“判断”“整合”“反思”等因素展现出来,并让学生体验到,无疑是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也会提升学生直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客观看待外界的各种评判。

21

第21天

摘记:

1、一旦记住了 A 和 B,那么就会产生 4 种效果,即“A”“B”“根据 A 看到的 B”和“根据 B 看到的 A”。即使脑中只保存了两部分内容,但在联想效果的作用下会产生 4 种信息,即 2 的平方。

2、学习量和成绩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比例关系,而是表现为一条几何级数式的、急速上升的曲线。学习成绩在第5 级时只有 32(= 2^5),到第 10 级时却能一口气达到 1024(= 2^10),再稍微努力一下甚至可以提升到 2048(= 2^11)。如果进入学习的第 20 级,那么 2^20 = 1 048 576,成绩甚至可以超过 100 万

3、.现实中,从开始学习到出现效果,至少也需要 3 个月的时间。

4、要想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那么至少要从实现最终目标的前 1 年就开始学习。长期性的规划非常重要,另外就是专心致志的努力了。

心得:

1、今天读到了“学习成绩与学习量成指数关系”“显著的学习效果,需要从一年前就开始学习”。

2、“显著的学习效果,需要从一年前就开始学习”印象深刻。

3、学习是一个从确定性向多样化和不确定性过渡,从线性向非线性过渡,从知识贫瘠向知识丰富领域过渡的自组织过程,是连续与突变相结合,独立与关联相结合,协同与竞争相结合、控制与自发相结合,必然与偶然相结合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