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登高》,8句诗写尽人生悲哀,真配得上“唐朝七律第一”?

 随手谈诗 2021-11-2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

内容来源 | 《登高》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哈喽大家好,我是随手谈诗,今天分享一首被誉为“唐朝七律第一”的唐诗,杜甫的《登高》,这是一首高度精妙的七言律诗,4联8句,咱们先看全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01

《登高》之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两句高度概括所见之景,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啼悲哀、飞鸟回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两句分别描写了两处印象最深的事物,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只不过把地点从洞庭挪到了长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两句点明了“登高”的主题,古代每逢九九重阳节,人们就会登高望远,思念远方的亲人,特别是在外漂泊的游子,这种思念更深刻,诗人们也喜欢在这天扎堆儿写诗,像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登高后抒发的感慨。

恰巧九月又是秋天,所以登高所见皆为秋景,秋天是一个悲伤的季节,杜甫独自一人,还有一身大病,这谁遭得住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的主题,就一个字:悲哀!

这两句诗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按照逻辑应该是先登高,然后感到悲秋,所以是先“百年多病独登台”,然后再“万里悲秋常作客”,但你如果只顾逻辑来作文写诗,则文不成文,诗不成诗,还要照顾平仄和韵脚,所以杜甫这种逻辑倒置的情况,在古代诗文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最后尾联两句,则完全是为了抒发内心的忧郁,倾吐心结,“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局势之难,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嘛,整天为了拯救国家和百姓抓头发,都“白头搔更短”了。“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个人之难,你身处这样一个乱局中,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自己流浪漂泊,家人分离两地,还有一身大病,不是老杜想停杯,是生活逼得他不得不停杯。

02

唐朝七律第一

很多人认为这首《登高》当属“唐朝七律第一”,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说它第一,是公认的呢,还是存在争议呢?

《登高》创作于杜甫晚年,国家不幸战火纷飞,个人不幸穷困潦倒,这个时期的杜甫真是沉郁顿挫,整首诗犹如满纸哀音,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晚年杜甫在诗律方面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

清朝杨伦曾竭力赞美道:“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普通读者的话来说就是,声调响亮、气韵雄浑,这都得益于杜甫对韵律和平仄的高妙把握,在这方面毫不谦虚地说,杜甫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03

格律

你看这首诗的格律,仄起平收,所谓起,是指第一句的第二个字,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字,这是个入声字所以是仄声;律诗的第二个字,又决定了第四、六字的平仄,“高”和“啸”分别是平声和仄声,最后以平声的“哀”字收尾。

然后,律诗第一句的平仄,又决定了后面每一句的平仄,所以这首诗的平仄是这样的:

第二句的平仄与第一句相对,和第三句相同;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对,和第五句相同;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和第七句相同;第八句和第七句相对,又和第一句相同。

我光是说出这个规律,脑子里都一团浆糊了,你们听起来肯定也和我一样,但人家杜甫八句诗56个字,不但没有一个字失粘,还围绕“登高”这个主题,把景色和思想描写得如此浑然有力,这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04

格律

但是也有争议,有不同的声音,清朝沈德潜在《杜诗偶评》就说“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说结尾是在诗意已尽的情况下,刻意凑出来的两句,并没有翻出新意,直白点就是没话找话,是老杜晚年为了追求“诗律细”,而损害了律诗整体的思想内容。

在沈德潜的评价体系里,说这首诗是“唐朝七律第一”,可能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吧。

当然了,这些批评家的言论,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下定义,更不代表我的观点,《登高》在我心中还是当之无愧的“唐朝七律第一”,你心中排名第一的唐诗是哪一首呢?

欢迎在下面告诉我哦,咱们下期再见,拜了个拜!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