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丰收的喜悦和谷贱伤农的探讨

 廿氏春秋 2021-11-29

许多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中,在供求理论中都涉及到有关运用均衡价格的事例,讲述了谷贱伤农的概念和原因分析。

本文再次分析如下:

01

概念解释:

      在丰收的年份,粮食获得大丰收,粮食的供给增加,粮价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

11

02

原因分析:

(1)在丰收的年月里,由于粮食的供给大幅增加,根据供求定理,粮食价格下跌;

(2)粮食是需求极其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跌并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加,相反,粮食的需求量基本保持不变;

(3)农民生产粮食所得的收益TR=P×Q就会减少,所以说,粮食丰收会极大地伤害农民的积极性,经济学上称之为“谷贱伤农”。

如上图所示,粮食是需求极其缺乏弹性的商品,故需求曲线D非常陡峭,价格下降幅度较大,需求量增加的幅度不大,蓝色矩形面积是因降价而减少的收入,红色矩形面积是因需求量增加而增加的收入,很明显总收入减少了很多,因此粮食丰收大大的伤害了农民的感情,谓之曰“谷贱伤农”

很多教师在讲授”谷贱伤农”时,特别容易联想到小学课本中的《粜米》一文,旁征博引,以此说明该理论的现实性和有效性,这样的引申和延展到底对不对呢?有必要讨论一番。

粜米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歉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第9课《粜米》就是从叶圣陶的名著《多收了三五斗》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


课本插图

学生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也很容易将“谷贱伤农”与《多收了三五斗》联系在一起,对经济学理论的此番解释深信不疑,然则非也。

分析如下: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论何时何地,种地的农民都希望风调雨顺,雨水合时,获得农业大丰收。

争取农业大丰收

在没有农业机械的年月里,修沟打坝,防旱抗旱,完善水利设施全要靠人力,唯一的目标就是获得农业丰收。

争取丰收

推翻了旧社会,经历了饥饿的年代,夺丰收,广积粮,填饱肚子就是福。

夺丰收,广积粮

进入新时代,国家一直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是大事,如果不能获得粮食大丰收,口粮攥在别人手里,经济依附于他人,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说明期待粮食丰收是广大农民的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的最大的希望,粮食大丰收,每个人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粮食丰收使得农民的收入下降,就没有必要盼望大丰收啊!或者说灾害反而有利于农民增收?

本文解释如下:

解释一:

《多收了三五斗》讲的是在旧中国,失去土地、没有自由的农民,尽管粮食丰收了,但不得不低价出售的悲惨境况。

解释二:

西方经济学一开始就假定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说粮食丰收后,农民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可以选择卖或不卖,而且粮食也可以储存3-5年,如果出现了和《粜米》一样的结局,则与其假定条件严重不符。

解释三: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粮食丰收的结果主要是扩大对外出口,而不是“谷贱伤农”吧!

你认为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市场经济中“谷贱伤农”或“丰收悖论”会出现吗?

值得怀疑。

***以上问题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