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损卦与益卦

 旮旯二爷 2021-11-29

损卦与益

《道德经》:真正聪明的人,都应该懂得《损》卦和《益》卦

琢磨君专栏

退伍军人,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所属专栏: 读懂了《道德经》,也就读懂了人生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老子《道德经》第42章很经典,首先开篇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出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道初始于混沌不分的“一”,但“一”还不能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要从混沌不分的“一”中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和合气便产生万物,因此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紧接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这也是《易经》种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老子然后举例说,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这些称呼,但是帝王和公侯却喜欢用这些字眼来称呼自己,为什么?就是一种“阴阳平衡”,是一种“阴而向阳”的表现。这就好比是以前人们喜欢给孩子取名字为“狗蛋”、“二狗子”,看似是看轻孩子,实则是希望孩子好好活着、健康成长。

说完道的“一阴一阳”,老子根据“天道”归纳了一条“人道”: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大概意思是: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得到减损。

其实,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得到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不一定是坏事;好事不一定好事,坏事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是“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下面借助两个例子来理解!

例子一: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荆之间有个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当地的荆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讲究迷信,所以没人喜欢那里。”

不久,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果然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谢绝了,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这就叫“损之而益”,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失去了不一定是坏事。

例子二:从前,晋厉公南伐楚国、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北伐燕国,部队纵横天下,威震四方,没有阻碍也没有挫折。于是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气横志骄、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国内无辅佐规谏的大臣,国外没有诸侯的援助。同时又杀戮忠臣,亲近小人。

在会合诸侯的第二年,厉公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持,囚禁起来;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然后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是每个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但晋厉公却因为这些而落得个身死国亡。这就叫“益之而损”,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

琢磨君分析:一般性的人都只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福兮祸兮,弊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弊。所以说,得到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不一定是坏事;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和《益》卦时,经常叹息道:“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人,应该属于行王道的君王。”所以说,我们要想做个聪明智慧有福气的人,也需要领悟“损和益”的关系——满招损,谦受益;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曾国藩在家书中更是称之为“盈虚之理”,他说: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最佳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在顺境时,得意时,要谦虚低调,保持头脑清醒,切勿鲁莽行事;我们在逆境时,失意时,不要灰心泄气,更要积极进取,待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就是有各种阴和阳组成的,比如说成功与失败、男人与女人、高兴与悲伤、得到与失去、生与死、白天与黑夜、爱与恨、多与少、福与祸等等。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人生,尽量道法自然,阴阳平衡,才能真正活得洒脱、逍遥。朋友们,您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