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是也,意是也,苏轼创作诗文的秘诀不可不知

 老街味道 2021-11-29

前言

读葛立方的《韵语阳秋》,说到自己的堂兄葛延之万里跋涉,去拜访被贬谪海南儋州的大文豪苏轼。归乡前,葛延之求教苏轼关于创作诗文的秘诀,苏轼给他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

钱是也,意是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葛延之万里访东坡

葛立方的《韵语阳秋》中写道:

东坡在儋耳时,余三从兄讳延之,自江阴担簦万里,绝海往见,留一月。

簦,dēng,古代有柄 的笠,类似雨伞。从兄,即堂兄。

北宋绍圣四年(1097),屡受打击的苏东坡终于被朝廷贬到了大宋朝国土的最南方:海南岛。儋州,是海南省下辖地级市,在海口市的西边。

苏东坡当年谪居儋州三年,因为受到章惇等权臣的迫害,和苏轼公开往来是有很大风险的事情,苏轼为了不连累大家,也因为路途凶险,劝阻了不少人来海南探望他。

葛立方的这个堂兄葛延之当年仅有19岁,因为仰慕苏轼,他竟然万里迢迢从江阴奔赴儋州,苏轼留他在这里居住了一个月。

临行前,葛延之请教作文之法,于是苏轼留下了一段名言。

二、钱是也,意是也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苏轼并没有直接讲作文之法,而是通过一个比方来说明:

坡尝诲 以作文之法曰:

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

作文亦然,天下之事, 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 。

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苏轼把文章中的各种材料,比喻为市场上的商品。商品要流通,必须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实现。

作文也是这样。那些散落在经史子集中的各种材料,如果想取为己用,也需要一个东西来实现,就是“意”。苏轼把意比作钱,有钱可以调动商品,有意可以串联文章。

作文如此,作诗同样如此。

三、立意

立意,其实就是确立作品的主题。有了意,即有了主题思想,围绕着这个意,就可以取舍诗文所需的材料。

诗中的材料,可以是典故,可以是景物,可以是人物,可以是情感等等。

选择好与主题相关的诗料,然后根据诗文的规则要求,有机地将这些诗料组织起来,就是自己的作品。

诗料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学识和喜好。诗料的组织,反映诗人的能力。

当然,也有很多诗人作诗,先有佳句,然后再成篇。诗人会根据佳句来立意,然后填充其他的诗料组合成篇。

四、《葛延之赠龟冠》

葛延之得到苏轼的指点后,将苏轼的话记录了下来,并写书信传授给了家乡人。在临别时,他送给了苏轼一件礼物:用海龟壳做的一个头冠。

苏轼很开心,并作了一首诗记录赠别,即《葛延之赠龟冠》:

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

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

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

君今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

苏轼说,今天这一别,将来恐怕不能再重逢了。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就拿出这件礼物来看一看。

结束语

葛立方 (?~1164), 字常之,绍兴八年(1138)进士,南宋诗论家、词人,自号懒真子。

其父葛胜仲(1072~1144) 也是填词名家,葛胜仲字鲁卿,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也就是这一年,苏轼被贬谪海南。

葛延之有点像李白的好友汪伦,因为一件事和一首诗而千古传名。

@老街味道

何谓诗家换骨与点铁成金?大诗人作诗,为什么也常常抄袭前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