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脐针治疗丨齐永脐针

 医小白上善若水 2021-11-29

急性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脐针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脐针治疗参考》

作者齐永 编辑/齐飞

01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内、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急性起病,临床上具有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主要以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炎最为多见。

图片

急性肾炎的中医命名属于肾风、风水、皮水等。而该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有下述几点:

风邪外袭、湿毒浸淫、水湿浸渍、湿热内壅、三焦阻滞及风热内侵。

临床辨证:

(1)风水泛滥:由于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故眼睑浮肿。如有表证,偏于风寒者,可见恶寒腰痛、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偏于风热者,可见发热咽痛、腰痛乏力、小便黄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

脐针治疗偏于风寒者可取“水火既济”加巽三针,偏于风热者也可取巽、坤、坎三针。

(2)湿毒浸淫:由于湿毒内归肺脾,故除面部水肿外,尚可见全身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身发疮毒,甚则溃烂,舌苔薄黄,舌质较红,脉滑数。

脐针治疗可取坤、兑、坎三针,这三针称为“补肾三针”,主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也可取坤加坎,形成“水土合德”主要治疗水肿。

(3)水湿浸渍:多由风水进一步发展为皮水,或是受水湿之邪,内舍于脾,脾为湿困。可见全身水肿、身体困重、胸闷纳呆、痞满不饥、舌苔白腻、舌质较淡、舌体胖大,脉沉缓。

脐针治疗可取坤、兑、坎三针,也可取坤、乾、坎三针,还可取离、坤、坎三针,主要是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4)湿热内壅:因湿热侵袭,或湿郁化热,或热而生湿,全身水肿,尿少色黄,口苦口粘,痞满不饥,或大便干结,或大便粘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脐针治疗可取“补肾三针”,也可取“水土合德”的坤、坎二针,主要是分利湿热。

(5)下焦热盛:由于风热内侵,风去热存,热留下焦,以致心烦口渴,尿血鲜红或洗肉汤状,舌红少苔,脉沉数。

脐针治疗可取艮、坎、坤三针,也可取坤、兑、坎三针,也可取“水火既济”加坤三针,主要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从脐针的角度出发,坎位是泌尿生殖系统的本位。此外,我们还要考虑临床症状的落藏问题,这就涉及到五行的土元素,形成“水土合德”,使土能纳水。除外我们还要考虑火,使火蒸腾来温煦肾水,这样才能去水、去湿,使人体内的水循环活跃起来。

图片

02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超过一年),多为缓慢进行性。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水肿、蛋白尿、血尿或有高血压,病程绵长,迁延不愈。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根据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病认为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肺、脾、肾三藏的亏虚,而以肾虚为重要。标实是指外感、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等。

临床辨证:

(1)肺肾气虚: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苔白润,有齿痕,脉细弱。

脐针治疗可取兑、坎二针,也可取艮或坤、乾、坎三针,主要是补肾益气。

(2)脾肾阳虚:浮肿明显,面色晄白,畏寒肢凉,腰脊酸痛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或便溏,性功能失常(遗精、阳萎、早泄)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脐针治疗可取坤、坎二针,也可取四正位,主要是温补脾肾。

(3)肝肾阴虚: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或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脐针治疗可取兑、坎、震三针,也可取乾、坎、震,主要是滋养肝肾。

(4)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

脐针治疗可取坤、坎二针,也可取坤、兑、坎,主要以健脾益气与滋养肾阴为主。

慢性肾炎从脐针的角度出发,根据辨证除了坎位以外,还要落藏,因为大多数的慢性肾炎是肺、脾、肾三藏失衡,故落藏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落藏治疗。因为慢性肾炎常有血尿、蛋白尿,我们还考虑局部病变,用脐针有效的控制血尿和蛋白尿;对高血压症状我们就要采取降压;对有水湿浮肿的要利水,有湿热的要清热利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