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Lead time的这3个问题被问了千百遍,是时候一口气说清楚了

 弘毅供应链 2021-11-29


前阵子有些读者在后台留言,问我怎么理解Lead time,为什么说Lead time越短越好,以及该怎么做才能缩短它?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把关于Lead time的话题做一下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Lead time?
咱们先不讲概念,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外卖,号称是低端方便面的终结者,解决了无数白领学生族用餐问题的救星。

当我们在外卖平台上完成下单的那刻开始,直到外卖小哥安全地把食物送到顾客的手中,期间所用的全部时间就是Lead time。

Lead time翻译成中文叫做前置时间,我总感觉译得有些生硬。

前置是意思是“置于某物之前或面前”,比如前置仓,是生鲜新零售企业把仓库设在社区5公里范围内的模式。

前置时间只能理解为完成交货前的全部时间?Anyway,在没有更好的翻译之前,咱们就用“前置时间”这个约定俗成的名词。
从定义上来看,Lead time指的是从确认订单需求,到收到货物之间的时间,可以包括订单准备时间,排队等候时间,订单处理时间,货物移动或运输时间,以及接收和检查时间。

供应商原料检验的时间也属于Lead time,其他比如送货车辆堵在路上的时间,装卸货的时间,这些都应计入在内。

Lead time有多少种?
上文中的定义就是普遍理解的Lead time,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细分概念。
1.补货Replenishment lead time
超市使用的都是补货模式,当货架上的商品卖出去后,商家就要安排补货。从确定重新订购商品开始,直到商品重新上架所经过的总时间就是补货Lead time,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再订货周期Reorder cycle

不仅是快消类商品,一些工业产品也使用再订货Reorder模式,比如汽车零部件行业普遍使用这种模式,因为零部件进入量产阶段后,不会轻易更改设计或配置,因此整车厂都是按照标准规格产品进行再订货,供应商根据订单数量或是需求预测进行补货。
2.安全Safety lead time

库存里有安全库存Safety stock,那么前置时间里就有安全前置时间Safety lead time。

这是客户在正常提前期上增加更多的时间,以防止在这段时间内发生需求波动或异常情况。

说得直白点,就是给自己预留了一些缓冲buffer,这种行为源于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与设置安全库存是类似的道理

比如客户给供应商下了张订单,原本的交货前置时间,从下单到送货完成的时间是2周,由于客户担心在未来出现销售终端的需求增量,原材料跟不上供应而产生缺货,于是又增加了1周的安全前置时间,这样新的交货前置期就变成了3周。

于是,理论上的最大库存量就被放大了,这是因为它与前置时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根据库存模型公式:
最大的库存量 = 
(二次订货间隔天数+前置时间)
平均每天的需求用量 
安全库存
这里的前置时间包含了安全前置期,当括号里的乘数增加了,那么最大库存量就相应增加。如果把库存看作是水管中的水,增加前置时间,就等于是把水管变粗,在管道中储存的水(库存)就会变得更多

供应管道中库存变多,而实际需求没有增加,就会导致采购到货的原料数量大于需求消耗量,多余库存暂时无法被使用掉,客户释放出的采购需求被放大,含有“虚假”的成分。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信号在传递的过程中被逐级放大,于是就产生了牛鞭效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设置了过长的安全前置时间,就可能会引发库存的牛鞭效应,给后端的供应链带来波动。
运输也有安全时间,因为运输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不管是哪种运输模式,目前都不能百分百保证货物可以按时抵达。

比如最常见的陆路运输会由于道路拥堵,引起送货的延迟。国际海运需要的安全时间更多了,船舶在航运途中靠港装卸集装箱,耽搁一两天都是正常现象。预留一些运输安全时间,可以防止异常情况导致的延迟。

运输时间也属于前置时间中的一部分,增加了运输安全时间,会造成在途库存数量的增加。考虑到如果货物没有按时抵达,可能会对生产造成停线损失,或错过销售机会,两权相害取其轻,我们可以考虑适当预留一点运输安全时间。

Lead time应该是长或短?
前置时间应该长点儿好?还是短点儿好?机智的你肯定已经知道了答案,Yes,越短越好

就像是我们点外卖一样,在饭点儿饥肠辘辘的时候,谁不想小哥快点把食物送到家、宿舍、写字楼门口,打开APP时刻关注骑手的位置,看到他跑偏了就开始抓狂。
缩短前置时间好处多多。
1.提高预测准确性

预测有一个特点是近期的预测准确性高于远期的。我们看明天的天气预报,基本八九不离十,但是要预测一周后的天气,那就不好说了。

当前置期缩短后,交货时间可能从一个月,缩短到了一周,那么对应的预测准确性就大幅提高了。

预测变得准了,就能有效地控制住牛鞭效应,降低后端波动,让需求信息变得更加真实。
2.降低库存

还记得前文中的那个水管吗?缩短前置期,就等于是把水管长度变短了。


库存降低了,占用的流动资金就少了,企业变得更有活力。当销售陷入困局的时候,大家拼的就是家底了,看谁能撑到冬天过去,“剩者为王”的时代已经到了。

减少库存还能降低其他的运营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人工成本,货损风险等等。多少曾经牛逼哄哄的企业倒在了库存上面,轻装前进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3.对供应商也有利

如果供应商有充足的产能,缩短了交货期,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可以更早地安排交付,也就可以更早地给客户开票,更早地收回货款。与其让做出来的产品在仓库里放着,不如提早发给客户,当然这是在后者允许的前提下。

缩短前置时间,客户可以减少库存积压,供应商可以提前回款,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你好我也好

如何有效地缩短Lead time?
缩短前置时间主要有这几个思路,优化操作流程、使用自动化物联网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供应商协同等等

还是以外卖为例,正常情况下,顾客从下单到收到订单一般在半小时左右,这里包括了三个过程,骑手去店铺取货、店家完成订单生产(烹饪)、骑手送货到顾客指定地址。外卖平台是如何在半小时内完成所有的过程?

首先是优化流程,顾客在APP下单后分为两步走,骑手接单前往店铺,后者接单开始烹饪。外卖平台把这两个步骤并行,节省下了时间。

其次是各种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这里包括了移动端APP的应用(互联网),GPS完成了定位(物联网),给骑手导航了取货、送货的路线。

然后是改进生产工艺,为了加快烹饪过程,店家使用了料理包,只需要加热和包装即可完成订单。

最后是供应商协同,在繁忙的时候,外卖小哥也会帮着店铺做点简单的打包工作,节省时间。


某餐饮店实拍,穿黄杉的小哥帮着店员打包订单,俨然是“最佳第六人”。
通过这些措施,才让外卖半小时送餐成为可能。在制造业里,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设计供应链,缩短前置时间。

当然在现实中,我们受制于一些客观事实,比如离岸采购很难缩短前置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进行尝试,以下有些小贴士供大家参考。
1.优化流程

考虑Milk-run循环取货。客户安排好运输车辆,根据约定的时间,根据既定的路线,沿途到各家供应商处提货。想了解更多Milk-run内容,点击下方传送门
《干货 | 循环取货Milk-run线路设计方法和实施要点》

2.使用自动化技术

比如可以使用电子数据传输EDI技术,EDI是全自动的,不需要人工干预。为了保证机器可读,传输的数据必须遵照严格的格式。EDI的流动可以是7*24的过程,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流动,让供应链流程更加顺畅。
3.改进工艺,使用标准零部件

使用标准零件不仅可以节省工程设计和验证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
4.供应商协同

(1)选用本地供应商,减少运输时间

对于一些容易获取的原材料,尽量考虑使用本地供应商,比如普通的包装纸箱就优先考虑距离工厂近的供应商,还可以节省运输成本。
(2)与供应商共享计划和预测的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惊喜”。定期与供应商分享预测信息,帮助供应商提高交付表现,根据预测备货,有可能减少交货时间。
(3)减少供应商数量

合并一些非关键物料的供应商,可以减少与供应商的沟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沟通质量,从而缩短交货时间。

在供应商选择上,考虑优先选择那些愿意持续减少交货时间的供应商,使我们的交货前置期不断得到改善。

关于前置时间的问题我们来做一下总结。前置时间的概念就是从下单到货物抵达的全部时间,而且是越短越好

想要缩短前置期,需要从多个维度思考,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激发企业内外部的潜力,共同协作实现目标。较短的前置时间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值得大家不断尝试创新,让供应链变得更有弹性和敏捷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