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查研究】淮安大米如何“深巷突围”/市委办公室专题调研组

 龙谦益 2021-11-29

千里沃野绿映黄,稻花菽浪满天香。淮安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可上溯到青莲岗文化时期。当前,淮安正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根植乡土的淮安大米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一头连着产业崛起,一头连着乡村振兴,既关系“粮袋子”,又关系农民“钱袋子”,地位愈发重要。为梳理淮安大米产业发展的经验得失,找准发展目标定位,提出从日趋激烈的区域品牌竞争中突破发展的对策建议,市委办公室调研组赴淮粮集团等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

图片

明优势:基础已备、特色初显




近年来,我市大米产业依托资源禀赋优势,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淮安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积极推动大米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

——龙头企业带动有力。我市共有大米加工销售企业90余家。2017年1月,为整合提升产业资源,市级层面成立淮粮控股公司,下设汉耕现代农业公司、江苏华阳宏实农业科技公司等5个子公司,作为“淮安大米”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围绕打造“淮安大米”运营平台,淮粮控股公司全面推进品牌战略,通过产业资源整合及品牌授权管理等,组建包括种苗企业、收储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等20多家企业的“淮安大米产业联盟”,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和企业的“强强联合”。目前,已有24家大米加工企业获得“淮安大米”品牌授权,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初步形成产业“雁阵”。

——“淮米”品质稳步提升。紧扣消费升级大趋势,“淮安大米”把品质提升作为首要工程,建立严格的团体系统标准,明确产地环境、稻谷生产技术规程、大米加工技术规范等,稻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打破日本大米最高安全标准的神话,为“淮安大米”注入了“好吃、营养、更安全”的品质内涵。注重科技研发,优选南粳9108和淮稻5号粳稻、“丰两优”系列和“苏雨禾”系列籼稻作为主要品种,培树稻种优势。推动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建立52万多亩的“淮安大米”优质种植基地,采取订单种植,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收储加工,确保稻米良好品质。品质提升带动了效益提升,“淮安大米”核心企业盱眙大庭昌粮油公司,2019年订单种植“苏雨禾”系列香米15万亩,稻谷收购价比普通稻谷高出0.2元/斤左右,每亩助农增收200元;大米出厂价全部在3元/斤以上,毛利润是普通大米加工企业的7-10倍。

图片

——品牌形象广受认可。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关键一招”,下大力气经营推广。积极提升“淮安大米”品牌知名度和辨识度,统一设计“淮安大米”LOGO标识,所有产品采取“母子商标”方式包装,目前已有20多个系列80多种包装。先后设计策划“好水、好土、好味稻”“天下粮仓,淮米飘香”等统一广告语,设计制作《淮米飘香》宣传片、“淮安大米”宣传画册、制作移动展架,通过主流媒体、流动窗口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抓住参展参评机会打响品牌,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称号,先后荣获“中国地理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十佳粮油地理品牌”“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在2019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办的“我最喜爱的江苏商标品牌”公众评选活动中,“淮安大米”在入选的50个品牌中位列第30名。

——市场拓展持续有力。把市场作为检验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的“试金石”,多管齐下引导“淮安大米”走出去,参与更高水平的市场竞争。坚持组团参加历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粮油精品展,在更高平台推介“淮安大米”。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淮安大米”品牌授权企业走规模化、高端化、网络化道路,对进入大型超市卖场或连锁超市的“淮安大米”产品,每个单品补助1万元。从2016年起启动“淮安大米全国行”推介活动,先后在中山、广州、上海、杭州、厦门、深圳、海口、北京、昆明等地举办了10多场“淮安大米”专场推介会,每年都在南京举办新米推介会。目前,“淮安大米”共有65个市内销售网点、16个网上销售店,在南京、广东中山等地建成“淮安大米”直销店,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图片

观大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淮安大米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省内各主要稻米产区也在抓紧推动产业升级。对标已进入产业蓝海的国内第一方阵,“淮安大米”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深巷”,在软硬实力尤其是市场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推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弱项。

——整体实力尚有差距。无论是总体产能还是种植加工水平,我市都存在一定差距。黑龙江省五常市现有水稻全部为绿色有机种植标准,建有100万亩水稻标准化生产区、20万亩水稻新技术展示带、2万亩水稻现代化技术集成园。辽宁省盘锦市大力发展稻田养蟹,全市水稻面积168万亩,稻田养蟹面积75万亩,约占总面积45%。加工能力方面,盐城市仅射阳县年加工能力就达200万吨。目前,我市绿色有机稻米面积约60万亩,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优质稻米种植基地面积远远不足,精深加工水平还不高。

——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对产业化集聚、农产品增值、抵御市场风险和品牌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火车头”作用。五常市现有大米年加工量30万吨企业2家、10万吨企业8家,已有2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射阳县“射阳大米集团”,拥有8个下属企业,建有40万吨仓容、35万亩优质粮食基地。我市“淮安大米”品牌授权国企淮粮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粮食行业时间短、没有加工生产线、缺少仓储能力。其他91家大米加工企业平均年产销量不到1.1万吨,年产量超5万吨的只有5家,产能普遍偏低。行业“多而散、小而弱”,在资金、粮源掌控、大米加工质量、销售网络等方面处于弱势。

图片

——品种品牌缺乏特色。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大米种植品种研发投入。吉林省松原市引进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培育出“明珠1号”“稻花香3号”“长粒香1号”等特优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盘锦市耗时23年选育适合本地的“玉粳香”品种。我市在专有品种的培育研发上进度滞后,全市每年种植超过5万亩的水稻品种就有16个,缺少优势主导品种。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市产品平均出厂价超过3元/斤的仅盱眙大庭昌粮油1家,而一般五常大米售价就达每斤12元到25元。在品牌打造上,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排名中,“五常大米”等10个大米品牌上榜,其中5个品牌价值过百亿元,“淮安大米”地域特色和产品优势挖掘还不够,品牌记忆点还不清晰,区域内品牌整合还没有到位,还有很大价值提升空间。

——政策扶持还需加码。五常、松原、盘锦、盐城等地坚持从政府层面持续推进大米产业建设,从全产业链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吉林大米品牌创建几年投入2个多亿,盐城对“盐城大米”品牌创建、展销费用给予60%补助,射阳县粮食行业协会有9名工作人员常态开展工作。而我市政策性支持力度不足,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粮食行业协会仅有1名兼职人员且资金来源匮乏,品牌授权管理、宣传推广和市场打假等工作专业力量薄弱,在产业研发能力、科创投入、生产要素集聚、宣传营销、产业引导资金整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方面存在系统性差距。

图片

谋胜势:吃得十年田中苦,博取明日天下知




当前,大米行业正加快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强者更强、赢者通吃”的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要在行业大洗牌中获得突破与发展,必须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实施深巷突围,真正把淮安大米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让淮安大米成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亮丽“名片”。

破解“症结点”——厘清管理体制,汇聚上下联动共建合力。管理体制直接影响运行效率,破解管理体制不顺是我市大米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认识做大做强大米产业对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主导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推动产业发展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作落实上,要清醒看到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持久性、复杂性,进一步优化调整我市大米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一个强有力的部门牵头抓总、协调推进,发挥好“有形的手”作用。在组织保障上,建立“淮安大米”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等制度机制,定期交流研讨,构建“党委政府主导、核心部门主推、重点部门主责”的整体联动格局。

聚焦“突破点”——壮大企业规模,筑牢行稳致远发展根基。坚持把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放在首位,注重整合、培育和招引多措并举,不断扩大增量、激活存量、增加总量。更大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建议市级层面合并组建“淮安大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统一划转涉粮优质资产,迅速形成集基地、收储、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能力,使之成为引领“淮安大米”品牌创建的龙头和柱石。找准我市大米企业发展难点堵点,创新思路,借鉴吉林省“松粮模式”等做法,通过资本驱动解决加工企业资金难等问题,帮扶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瞄准中粮、北大荒、益海嘉里、华润五丰等国内外粮商巨头,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引导来淮建立基地、投资建厂或收购企业,推动“淮安大米”产业升级。

图片

找准“关键点”——加大宣传力度,塑造绿色健康品牌形象。培育和发展品牌产品,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远之计、关键之举。充分挖掘淮安大米的“三特”潜质,即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独特产地,瑞士SGS权威机构检测农药和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日本大米的独特标准,青莲岗文化、漂母一饭之恩、天下粮仓等独特底蕴,精心策划提升推广品牌形象,深入挖掘提炼“看点”和“卖点”,讲好“淮安大米”故事。加强淮安大米的宣传推介,政府主导高层次高平台高频率开展“淮安大米”形象推广,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宣传投入,创办形式多样的稻米文创活动。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各种招商会、展销会平台,努力做到“有活动必参加、有奖牌必争创”,不断提升淮安大米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吸取“凌桥大米”等品牌衰落教训,抓好品牌管理和“打假”工作,维护好品牌形象。

狠抓“根本点”——优化保障举措,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在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持续优化服务举措,加强上下游对接,做粗做长产业链。加强行业管理,认真对照国家和省市大米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督,提升规范化现代化经营水平。注重科技赋能,引导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科技开发投入,提高大米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重视培养现代农民,以种粮大户等群体为主体,建设引领科技种粮的“土专家”队伍。加大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淮安大米”种子硅谷,培育具有淮安特色的专有大米品种。加大政策扶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进一步加大政策指导力度,加快制定符合主导产业定位的综合性指导文件,整合用好产业引导资金,在企业用地、税费减免、基础设施、证照办理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