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如此黑暗,她却努力让这段路变得光明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1-11-30

于娟,山东济宁人。1979年4月出生,2011年4月去世。一个仅有32岁的生命,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一个四十岁男人的妻子,两个六十岁老人的女儿,她的离世,给亲人、朋友留下太多的遗憾与不舍。

——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本书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的绝笔,记录着她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种种经历和感悟。作者于娟,生前曾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士和优秀青年讲师。 

2009年,30岁的于娟被确诊为4期恶性乳腺癌。经过了一年多痛苦的治疗,于娟离世。在这本书中,她用近60篇日记,记录了她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前半生的反思,以及对亲情、爱情的深切感悟,引导人们理性看待死亡,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我分两部分为你解读本书主要内容:

第一、于娟的抗癌经历。

2009年10月的一个晚上,于娟突然一下子腰痛得不能起床,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痛苦很快蔓延全身,她接二连三地跑医院,却始终无法确诊。上海瑞金医院的病理科主任听说于娟的情况竟然没有用任何止痛,十分震惊。在后来的治疗中,虽然都痛苦到无以复加,但于娟几乎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2010年的元旦,于娟被确诊为末期恶性乳腺癌。

一般的乳腺癌患者,通常的治疗手段分别是手术、化疗和放疗。然而,于娟的情况已经错过了手术机会,只能直接上化疗。

  

于娟的化疗方案是三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但每一种药物她都用足了人类的最大耐受量。跟化疗同时进行的,还有放疗。但是对于娟来说,放疗也只能达到暂时缓解压迫、止痛等效果。

放化疗之后,癌症指标还在继续升高,最后,只好用上靶向药物——赫赛汀。不幸的是,于娟成了瑞金医院史上第一个注射赫赛汀有反应的病例,好不容易才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好在经过了两次赫赛汀治疗后,于娟情况不错。

  

但是,于娟的病摧毁了她和家人的理智,让他们陷入了骗子的圈套。一个病友刘姐的丈夫告知了光头一个消息,有一名江湖神医有奇方,可以在三个月内治好癌症。

按照神医的指点,于娟和病友刘姐一起被送上黄山接受治疗。直到一个月后,刘姐不幸离世,于娟和家人才意识到他们可能进了一个骗局。

全家手忙脚乱地把已经奄奄一息的于娟送到了上海中山医院,两个月后,于娟病情才稍稍稳定。

  

但是,黄山的遭遇还是让她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2011年4月19日,经历了一年零四个月的癌症治疗之后,于娟离世。

二、于娟对人生重要课题的反思

1、过去的生活方式。

于娟说到自己过去急于追求世俗的名利欲望,以至于完全忽视了健康。

在病床上,她才真正停下来,为自己过去的鲁莽冒进不值。

2、与生命中重要的人的关系。

于娟回忆了和生命中重要的家人的关系,包括姥姥、妈妈、幼小的儿子和深爱的丈夫。

  

于娟懊悔的是没有在健康的时候多一点时间跟家人相处,在生死关口,于娟对这个世界多有不舍,不是因为贪恋世间的美好,却是因为觉得自己对家人有很多的责任没有尽到。她知道自己在疾病前的无力,才在痛苦面前表现得愈发坚强。

3、生命的终极意义。

于娟的答案是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她自小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十一岁的时候用自己的零用钱资助一个农村孩子读书,一直坚持了八年。

  

病重时,于娟说我可以做“无畏施”。这也是于娟病重时还坚持写作的原因。

黄山受骗以后,同行病友的丈夫想要去打官司。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的于娟毅然决然去做了第二原告。

离世之前,除了呕心沥血的写作,于娟念念不忘的还有她做了详细规划,却来不及亲手付诸实践的能源林项目。10年后,在家人及多方努力下,于娟心心念念的能源林项目终于成型,万亩荒山恢复了葱郁,生物和产业价值值得期待。

  

虽然于娟短暂的人生中途退场,但本书和那片葱茏的能源林,成就了她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