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慧宗杲禅师大事年表(上)

 宣城历史文化 2021-11-30

高生元

微信版第1051期

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     1岁
生于宣州宁国县芦城乡六都桥头村牛头山下,名昙晦,为宁国奚氏七世孙。其母初梦神人卫一僧黑颊而隆鼻,造访于卧室。问其何所居。对曰:岳北。觉而有娠。十一月十日巳时,及诞之日,白光透室,举邑叹异。

父亲名奚介,居六都,字则惠,号慕柳,熙宁五年壬子(1072)三月初三申时生,宣和元年(1119)卒。母亲十都宝林舒氏,熙宁癸丑(1073)四月初九酉时生,宣和庚子(1120)卒。

绍圣二年乙亥( 1095)    7岁
形体岐嶷,气宇如神,不喜戏玩,语不妄发,群儿皆畏之。入私塾学堂读书。

六七岁时,每闻僧人讲经说法,唯喜视听。有僧人至其家,昙晦即侍父侧。僧去,昙晦复述僧人言论,片言不遗。

元符元年戊寅( 1098)      10岁

家遭火灾,一夕荡尽。自阅《华严经·入法界品》。常常自行到邻村桥头西边东平庙、南面石口崇因寺等地观僧人佛法、诵经。“虽在村院,常买诸家语录看,便喜云门睦州说话。”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      13岁

入乡校,仅13日,因与同窗戏,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三百而去。父责之,昙晦曰:“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即大丈夫读世间这些教人考取功名之书,还不如探究出超脱凡尘的佛法呢!昙晦欲出家,其父早有此意,而母不允。

崇宁三年甲申(1104)      16岁

父母知昙晦无处俗意,遂令寓质县之西寺(即县西白云山奉圣寺),初为僧,发蒙在奉圣初和尚处。九月至宁国慕信乡十都山东慧云院,礼慧齐法师。慧齐名之“宗杲”。山东慧云寺大殿的古联云:“座下有莲花,花谢花开,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间如大梦,梦生梦死,到头来梦梦虚空。”在宗杲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崇宁四年乙酉(1105)       17岁

九月纳僧服,十月请具足戒(不满20岁沙弥之受持戒律)于景德寺(宣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       18岁

在奉圣寺,师初和尚处,入室教看僧问法眼:如何是学人自己眼?云:是汝自己话。又嗣昌担版云:门下举话,师家须提撕三五番。云:是汝自己。是年离受业,述偈云:古佛放光留不住,铁牛无脚也须行。虽然未踏曹溪路,且喜今朝离火坑。

大观元年丁亥( 1107)       19岁

开始云游四方,挂单禅林,参访寻知识。初至太平州游隐静杯渡庵(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庵主绍珵称其为“雪窦再来人”。是年秋,游庐阜(庐即山)而至郢州(今湖北钟祥县)。

大观二年戊子(1108)年       20岁

庐山、郢州等地,相继在元首座、微和尚、坚首座三位师傅门下周旋习法。二年之间,曹洞宗旨一时参得。期间还向沩仰宗潭州幕哲禅师、庐山东林寺向昭觉禅师莲宗(净土宗),以及云门宗门下庐山开先寺智珣禅师习法。

宗杲画像
大观三年己丑( 1109)       21岁

至舒州海会寺(今安徽省太湖县城北10公里)依守从禅师。智珣禅师又介绍他向临济宗黄龙派宝峰寺(今在江西靖安县)谌堂文准禅师学习。未几奉命到宣州募化。十二月二十日离泐潭(在江西省高安县洞山),洞山广和尚送师颂曰:“杲公化主化宣阳,彼处檀那尽吉祥。回复祖师堂上献,生生世世永馨香。”

大观四年庚寅(1110)       22岁

持钵宣州。四月八日,在宁国白云山,遇奉圣初和尚上堂问话毕。

政和元年辛卯(1111)       23岁

持钵宣州以一年为限。期间,曾回宁国一次,得邑人周节夫橐金相助。化募已足,宗杲回宝峰,任住持湛堂文准禅师侍者。颇能对答文准之机语,然“欠者一解”(只差一个关键知见未通透),未能“敌得生死”,未得文准印可。文准禅僧告诫他:“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还持有知见情解。”意思是:你现在没能参破,主要毛病是太过执着,太想参透,反而参不透,思考问题太爱钻牛角尖。

政和二年壬辰 (1112)       24岁

在云居山,居侍者寮。

政和三年癸巳(1113)       25岁

在云居山净头寮,因书云峰悦和尚小参语于座右。湛堂曰:此子佗日必能任重致远。是年八月,复归侍者寮。

政和五年乙未(1115)      27岁

文准禅师得病,宗杲问他:“我以后该见谁呢?”文准禅师说:“有个川勤巴子,我不认识他,不过你可以去见他,他会帮你办好事的。若见他了得,便修行去,后世出来参禅。”

政和六年丙申(1116)      28岁

宗杲受众人之托,前往荆南(湖北江陵县一带)求张商英丞相为文准禅僧撰写塔铭。丞相张商英见宗杲,一言而契,朝夕与语。其颖悟乐辩被张商英称赞为“英爽纳子”,名其号曰“妙喜”。

宣和元年己亥(1119)      31岁

是年开大宁宽和尚语录,求序于觉范。

宣和二年庚子(1120年)     32岁

参潜庵源禅师于豫章之章江。是年春,再谒无尽居士张商英于荆渚(今湖北武昌一带)。张商英答应向好友四川圆悟克勤禅师推荐。是年十月宗杲离渚宫,张商英十一月去世。

张商英画像
宣和四年壬寅(1122)      34岁

初至京师,开封,本欲往蒋山依止克勤,而克勤不至,宗杲遂暂依咸平寺普融平禅师。

附: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写鲁智深在临安六和寺听钱江潮后坐化,宋江“直去请径山住持大惠(慧)禅师(宗杲),来与鲁智深下火”(宋时为僧人架柴点火焚化过程称为“下火”),宗杲并为鲁智深作法语云:“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说明作者施耐庵对大惠禅师宗杲十分了解和敬重。

宣和六年甲辰(1124)      36岁

朝廷诏令克勤禅师往京师天宁寺。宗杲自庆曰:“此老实天赐也。”企盼早赴都城,以速慰所愿。自认为:当以九夏(九年)为期,如果克勤圆悟禅师的禅法与诸方的禅法没有什么不同,我就去撰写《无禅论》了。白白地徒然耗费精力和时间,还不如去弘扬一部佛教经论,安心于佛法之修行。这样,人生一世,不失为佛法中人也。遂购回清凉国师所撰《华严疏钞》经书一部,怀抱着它前往京城天宁寺。

宣和七年乙巳(1125)      37岁
四月初一宗杲挂单天宁寺,克勤初二入寺,见宗杲“灵根夙具,慧性生如”,心中十分欢喜。五月十三日,因张康国夫人请圆悟禅师升座,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向这里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入室次,圆悟曰:也不易你得到这个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语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稣,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遂令居择木堂,作不厘务侍者。
日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公案。宗杲问:“闻和尚(克勤)当时在五祖(克勤之师)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问之再三,克勤笑而不答,宗杲曰:当年你是当众问五祖,有何不能回答?克勤不得已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宗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克勤遂举诸问,宗杲出语无滞。克勤于是印证宗杲大彻大悟,并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令其俾掌记室(掌管文疏翰墨之职),分座训徒。作为“储住持”,宗杲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
自四月初一日至五月十三,乃四十二日悟道。

嘉靖《宁国县志·宗杲传》

钦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     38岁

宗杲居天宁记室, 纵横踔厉,无所疑于心。设座佛法,如苏秦张仪之雄辩,如孙膑吴起之用兵。于是,士大夫争与之游,雅为右丞相、兵部尚书吕好问所举重,奏赐紫衣袈裟,封“佛日大师”之号。

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丁未(1127)   39岁
正月,金人陷开封,掳徽、钦二帝至北疆,高宗迁都临安(杭州),是为南宋。金人还要掳中原各种名人、能人到北疆,其中神僧10人,宗杲亦在其中。后幸免北行,主要原因“盖若有相之者”告知,宗杲得知消息后坚持南下,金太宗完颜晟笃信佛教,不便过度强迫,一众获免其行。八月,“遂渡江而南”。
宗杲随逃难的人群南下,回到了离别二十年的家乡,在奉圣禅院、龙谷寺、通灵峰等处曾讲经说法。龙骨寺古枫是宗杲所植。在家乡桥头,他用糯米稀和熟石灰作粘合剂筑起了井圈,名为“糍井”,古糍井尚存。今今霞西琴山、虹龙屏山皆为宗杲所命名。
他重修了家乡的崇因寺。明代从崇因寺基址土中得宗杲诗碑:“时节分毫亦不差,法轮转处即生崖。要知勤善崇因寺,毕竟还归是我家。”

随后赴苏州虎丘寺访问师兄绍隆禅师(同为克勤禅师的弟子)。离开家乡时许下愿望“待'枫树搭桥、柏树扫地、铁树开花、栎树打伞’时一定回来重修山东慧云寺。”

高宗建炎二年戊申(1128)    40岁
宗杲云游安徽九华山,并在化城寺传授临济宗禅法,使得临济宗在九华山成为大宗。他的九华之游,对九华山禅宗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历代《九华山志》收录有宗杲的游山诗《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以“名山笑我天生晚,一首唐诗早擅名”的名句,抒发自己对“九朵莲开佛国城”的情怀。

十月,宗杲前往江西云居山省觐见克勤。道由金陵,泛舟溯流以抵星渚。到山的第二日,克勤就安排宗杲担任首座和尚。时克勤座下龙象云集,克勤虚首座以往,众僧多有不平之心。有昭觉道元禅师者出问:“眉间挂剑时如何?”宗杲对曰:“血溅梵天。”克勤于座下以手约云:“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自是,丛林大众无不敬服宗杲禅师。

建炎三年己酉(1129)     41岁

克勤回四川。宗杲于云居山云门寺旧址地建云门庵,潜心研究看话禅。

建炎四年庚戌(1130)     42岁
是年春,迁海昏云门庵时,开善谦、荐福本、东林颜、雪峰空凡二十余人侍师而往,朝参暮请,声誉蔼着。九月以盗贼猖獗,避地湖湘,抵长沙访佛性泰禅师于谷山。边境既肃,遂作江西之行,宗杲庵于云门,方成法席。
高宗绍兴元年辛亥(1131)      43岁

登仰山邂逅东林圭禅师。按东林跋颂古云:余靖康元年结茅,分宁西峰。建炎四年,迁仰山。明年,妙喜自湖外来,一见相契,遂定杨岐宗旨。二月复还云门庵,题高庵悟禅师语要示学徒,云门举起竹篦五颂。

绍兴三年癸丑(1133)        45岁

东林圭禅师自仰山来同居。各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绍兴四年甲寅( 1134)     46岁
宗杲作七闽之行。福建长乐洋屿,设庵接众,当时门下学者只有五十三人,在宗杲的指导和开导下,五十天之内就有十三人开悟,这种情形在佛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三月,宗杲访福建雪峰山真歇清了,针对自己师傅克勤为代表的文字禅“依语生解”,未能“见月忘指”,以及对曹洞宗宏智正觉禅师为代表默照禅“寂灭断见”,“虚生浪死”,先后著《答曾侍郎天游》六书,予以指陈其弊,大胆提出批评,分别称文字禅与默照禅为“葛藤禅”和“默照邪禅”,并较为具体地阐释其以参公案为门径的看话禅,且为之弘化一生。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