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区发掘现场(镜向西北)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行政村,涉及凌家滩、贾庄、吴庄三个自然村,西距巢湖约20千米,东距长江约35千米。遗址南临裕溪河后河,北距太湖山约5千米。1987年春、秋季和1998年秋季先后三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4座、祭坛1座以及祭祀坑、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了1000余件玉器、石器,另有大量陶器等遗物。 2000年10—11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协助,对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1座,揭示出村中的红烧土密集区确为新石器时代重要遗迹,另有汉墓及矮石墙、年代可能较晚的水井1口以及其他遗迹等。探方、探沟及遗迹编号均依发掘时编号,墓葬及其他遗迹编号前均加“00”以示此次为2000年发掘材料(下文省略编号“00”)。共出土有编号的新石器时代玉器40余件、石器60余件、陶器140余件。此前,发掘材料仅有极简报道,本简报仅介绍新石器时代遗存,汉代及以后的遗迹、遗物将另文刊布。 可分为7层,其中②层分为三个亚层,④层分为两个亚层。现以东壁为例,说明如下。 ①层:耕土。厚约0.1~0.25米。 ②a层:棕色和灰色混合土,硬度一般。分布于整个探方。距地表0.1~0.25、厚约0.05~0.25米。该层内含有陶、瓷片,应为明清时期堆积。 ②b层:浅灰白色土,土质较为细腻。分布于整个探方。距地表0.2~0.4、厚约0.07~0.15米。该层包含杂质较少,可能是明清以前的耕地。该层下叠压新石器时代的石头堆积及1件有明显切割痕迹的废石片。M19开口于该层下。 ②c层:浅棕黄色土,夹杂有深色斑点。该层仅分布在近探方东壁处。距地表0.37~0.43、厚约0.03~0.3米。东壁上可见新石器时代夹砂陶片、小石块等。H4、M23开口在该层下。 ③层:深灰色土。除探方东部②c层外,几乎分布整个探方。距地表0.3~0.6、厚约0.05~0.3米。 ④a层:棕黄色土,土质较纯,黄色土较多,棕色颗粒较少。分布在探方东南角约1×1.6米的范围内。距地表0.55~0.7、厚约0.23~0.3米。M24开口在该层下。 ④b层:棕黄色土,土质较纯,黄色较少,棕色较多,棕色斑点在该层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在探方南部,另加东北角一部分。距地表0.7~0.8米。M21、M22开口在该层下。 ④b层下为生土层,棕色(枣红色)土,土质较纯较硬,黏性较差。 ①层:耕土。厚约0.05~0.23米。 ②a层:灰白色土,土质结构较疏松。分布范围几乎遍布全方,仅在西南角缺失一小块。距地表0.05~0.23、厚约0.05~0.4米。探方中部有较密集的碎青砖,南部碎砖区出土1件残玉玦。 ②b层:灰白色土,土质结构较紧密,含有较多白色颗粒。仅分布于探方的北半部。距地表0.3~0.5、厚约0.2~0.65米。出土遗物有数片夹砂红陶片、1片碎瓷片。 ③层:枣红色土,土质结构较紧密,稍有黏性。分布于探方中部和南部。距地表0.1~0.5、厚约0.1~0.44米。出土少量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片。M2、M6、M7、M9及H5开口于该层下。 ③层以下为生土层。 本次发掘发现的遗迹主要为墓葬,共清理墓葬24座,其中近代和汉代3座,新石器时代21座,以M6、M21、M22、M23、M24保存较好,随葬品较为丰富。另外发现少量灰坑,其中H5形制较为特殊,根据其位置及坑内堆积情况,推测可能与墓葬相关。在墓地以西约110米外的岗坡上发现的“石器作坊”因缺乏支撑材料,此处不详介绍。 在凌家滩村南的红烧土区经过初步钻探,发现其分布在南北长约90、东西宽约30米的范围内,红烧土十分密集,经多条小探沟、探方发掘,发现被后代坑穴等打破较多,其中一处“井”的年代、性质,原先记录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有疑,恐需修正。 M6 位于T0814南部扩方的西部。开口于③层下,墓口距离地表0.5米。正南北向。平面呈弧边长方形,口略大于底,斜壁。墓口长1.86~1.98、宽1.1~1.24、深0.28米。填土为黄褐土。随葬品共9件,分布于墓内中部和北部,有石纺轮5件、石器1件;玉璜1件;陶器已碎难辨,仅识别陶鼎足1件。 M21 位于T0420西南部,部分在探方南部扩方中,南部被晚期墓打破。开口于④b层下,墓口距离地表0.75~1.05米。正南北向。平面近长方形,墓长2~2.1、宽1.1~1.2、深0.35米。随葬品共34件,其中,玉器有钺4、璜4、璧2、镯1件,玛瑙钺2件;石器有钺5、锛2、凿1件,石块2件;陶器有罐3、豆和鼎足各2、盆、圈足、釜、三足壶各1件;其他有无编号牙、碎骨和朱砂各1件。 M22 位于T0420南部,部分在探方南部扩方中,南部被晚期墓葬打破。开口于④b层下,墓口距离地表1.05~1.15米。正南北向。平面推测近长方形,墓长2~2.2、宽1.1~1.3、深0.35米。随葬品共8件。玉器有环1件(已风化);石器有钺3件;陶器有鼎、豆各1,鬶2件,其他器形难辨。 M23 位于T0420东南部,部分在探方南部扩方中。开口于②c层下,墓口距离地表0.85~0.95米。正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墓长1.9~2、宽1.1~1.2、深0.15米。墓内随葬品较多,编号除牙齿痕(15号)外,共26件。石器有钺6件;玉器有钺1、璧1、玉饰1件;陶器有豆3件,鼎、盖和罐各2件,鬶、钮、壶和盘各1件,其他器形不明。 M24 位于T0420南部,部分在探方南部扩方中。开口于④a层下,墓口距离地表1.1米。正南北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墓长1.9、宽1.12、深0.3米。随葬品共10件,有玉璧2、玉钺1件;石钺2件;以及器形不明的陶器4件,石块1件。 H5 位于T0814南部扩方中。开口于③层下,西部打破M7。平面形状不规则。已暴露的坑口长径约1.52、坑深0.32米,底近圜形。坑内堆积共分为3层:①层为夹砂石的层,并出1片夹砂陶片;②层为草木灰层,厚约5厘米;③层为灰色土。坑内土质较疏松。该坑不排除与墓葬祭祀有关。 位于凌家滩村内,西北距墓葬祭祀区约400米,该区域大多数在表土层下即见红烧土,大部分被近现代坑和近现代水沟打破。本次发掘仅在房屋道路间的空地上布探方(沟)8处(JT1—JT8),共计发掘约106平方米,并配以钻探,得知其分布范围近3000平方米。发掘到红烧土面即停,仅有JT1中的J1因发掘较深而有剖面可供参考,所以这片红烧土遗迹的厚度和其下的文化层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因在多处红烧土层上部可见夹杂的少量新石器时代遗物,如JT2②层(红烧土层)中鼎足、泥质黑陶;JT5③层(红烧土层)中的石斧、夹粗砂尖底器、石凿、陶纺轮;JT7②层(红烧土层)中的石锛等,据此可断为新石器时代遗迹,部分红烧土块上还发现有植物痕迹。红烧土遗迹上覆的地层情况借JT1、JT7堆积说明如下。 JT1:原为1×8米探沟,后西南角扩方近梯形,实际发掘面积共计10.16平方米,红烧土遍布探方中。探方中部发现一口井(J1),部分叠压于北隔梁下。除井外,全探沟发掘到红烧土面即停。 JT1地层主要分为2层:①层为表土层,厚0.3米,土色混杂,以黑色为主,土质疏松;②层厚0.55米,土色为黑黄混杂,质地松软,内含较多烧土颗粒。J1开口于此层下。 JT7:在红烧土发掘区最西边,2×5平方米,地层主要分为4层:①层质地较硬,为灰褐色土,厚约0.2米;②层为红烧土层,厚约0.4米,东半部为大块红烧土,西半部则为红烧土颗粒堆积;③层为褐色土,厚约0.05~0.35米,无包含物;④层为红烧土层,主要为红烧土颗粒堆积,在探方西北角略高。
器形有鼎、鬶、豆、壶、器盖、杯、钵等。 鬶 已编号4件,其中1件只剩鬶足和把手。M22︰5,泥质灰胎刷浆黑皮陶。腹把部残。侈口。圆唇,高颈折腹,最大径在腹下部,圜底,饰三侧扁三角形足。M22︰7,泥质灰胎刷浆黑皮陶,足与把手夹植物。残补。侈口,方唇,高颈,扁折腹,圜底,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腹一侧饰扁三角形把,饰三侧扁三角形足。 豆 共15件。M21︰28,泥质灰胎刷浆黑衣陶。宽沿,直口,方唇,圜底,喇叭状圈足,圈足与器身连接处有两道凸棱。圈足内底可见旋转式拉坯指印,有圆点和三角形镂孔一周。 鼎 已编号31件,其中25件为鼎足。M22︰6,泥质红胎刷浆黑皮陶,黑皮已脱落,露出浆色。侈口,圆唇,束颈,圆鼓腹,圜底,饰三个扁鸭嘴形足。有盖,圆伞形,顶部饰角形钮。 三足壶 1件。M21︰30,泥质红胎黑皮陶,黑皮脱落严重。侈口,束颈,扁圆鼓腹,平底,底部饰三扁形矮足。 壶 共7件。M23︰19,泥质灰胎刷浆黑衣陶,黑衣基本脱落。侈口,高颈,鼓腹,底略凸。矮圈足喇叭形。 杯 共2件。M10︰2,泥质夹植物,灰黑胎刷浆。敞口,圆唇,深腹,平底。 ![]() 第四次发掘发现的21座凌家滩文化时期墓葬,随葬品数量与前几次发掘相比明显偏少,尤其是玉器,不仅数量少,而且种类简单,应当反映了不同墓区、不同等级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在T0420、T0421两个探方中发现的墓底距地表深达1米多的墓葬,与之前的墓葬深度差距较大,是因上层覆有较厚汉代及之后的地层所致,墓葬本身深度则不足1米,不过仍较祭坛周边的墓葬要深一些。 本次发掘除了墓葬之外,更多地了解了凌家滩聚落、生业的情况,对于红烧土密集区的发掘,首次展现了其面貌,为进一步了解其布局、功能、性质提供了重要而基础的材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