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佩衡(1892-1962),河北涿县人。蒙古族,名锡铨,字佩衡,号冷庵。191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主编《绘学杂志》。后为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评议,并参与编辑《湖社月刊》。曾任教于华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艺专,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中国画》编委。为中国美协会员。著有《山水入门》、《王石谷画法抉微》、《我怎样画山水画》、《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与胡橐合著)、《山水画技法研究》、《胡佩衡画存》1—5集、《桂林写生》等。胡佩衡是20世纪早期北方画坛湖社等画家组织的骨干之一、重要的山水画家。他在山水画创作、绘画技法理论研究、美术教育三个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古人作画用笔的方法,不论中锋与侧锋,都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画一线虽是很长,绝没有一点不用力稍有松懈的地方,所以能“精神贯注”“力透纸背”。一切直线,曲线,短线,长线,由一笔两笔,连续五六笔七八行,用笔虽有顿挫(随着物形的变化,有顿挫才显笔力,参看画树干和山石勾线的用笔)、曲折,墨线变化活动,仍然要一笔画成,没有一点迟滞的现象,这样练习,可以明了用笔的窍门。 中锋笔用法最广,用于画树木的枝干,人物屋宇的轮廓等等。画点也是用中锋笔。画线时笔到纸上赶快行笔,画到末了赶快提起,画点虽然没有中间拖的空当,但起笔时随落随起毫不停留。因为宣纸是吸墨的,无论画线画点,一停留就渗出,失去了用笔的韵味。 画点(点苔用秃狼毫笔)笔落纸之后,立即提起再作第二点,很快地一气作几十点,但点和点之间不可相连,笔意笔气却要相连,不这样必然模糊而成一片。笔干了蘸墨再接着往旁边点,看起来是一个一个的点,从整体看来却是一气连成的,用来描绘近树的树叶,远树的树形,山石间的杂卉,在稍远的山上用以表示山上的小树和画中蒙茸的部分。 画点若是气不贯,力不足,就同浮摆着一样,并没有长在山上树上,太不美观。所以练习画点的用笔非常重要,初学苔点须十分努力练习,天天总点,才能画到好处。画点有圆点、直立、横点、斜点、渴点(干笔点)种种都是用中锋。 侧笔用于特种的树叶,山石的皴擦,树干的横染(用湿笔横皴染)等。这些地方虽然也有用中锋的,但是用侧锋的比较多。侧锋用笔的法子也和画线画点是一样的,不过笔端侧用。 作画,一笔完了紧接第二笔,要一气画成。无论多少笔必须连贯一气,若不这样,画出来是不会有气势的,也不会生动。皴山石先要练习用笔,其次是染墨和着颜色。染墨和着颜色也必须要注意用笔,用笔若不熟练,染出来墨色、颜色必然板滞,没有活泼的气象与用笔的精神不能调和。 用笔要悬腕,虽然小画可以不悬腕,稍大的画必须站着画,腕自然会悬起来。因为悬腕用笔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也是画画画应注意的地方。 本平台发布过的更多名家课徒稿、画谱,您可以点击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