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金土作品】叶飞上将情系龙海

 翁墨宸文学馆 2021-11-30


龙海,原就是明朝龙溪月港的商业基地,要横纵东西洋、闽西南商品流通二百三十八年,格守的就是“诚信”两字,也让石码镇成为福建名镇。1925年,党对漳州、龙海的马列主义灌输,在工农商学运动中,共产主义思想己初步形成。1932年4月20日毛主席挥师东进,攻克漳州、红四军进驻石码,以龙溪县为中心建立红三团,以小山城为中心建立靖和浦根据地,让龙海也成为了革命老区。然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含政委王占春,团长冯翼飞在内就有四百多人壮烈牺牲。浴血奋战,让毛泽东思想就像种子,深深的播入这里人民的心中。在1949年解放厦门时,涌现出一个参战、支前的功臣团队——角美南门村。1949年福建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行土改、剿匪,抛弃的不但是三座大山,还解决了人民数百年的匪患,让这里的人民过上了歌舞升平的生活。从此,掀起了各行业跟中国共产党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身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树党风,两次深入石码调查研究,让党、政与人民血肉融化在一起,政明治清,培养出舍小我,求大我的共产主义风格,在建国初期的水利建设、市政建设、支工、支农等公益事业中,人人争当义务工。五年的自然灾害,并没有压垮坚强的龙海老区人民。在千年不遇的干旱面前,龙海县委一声令下,个个奋勇直前。这是当年我们的儿童与学生时代,经常经历过的平常事,因为龙海也是闽粤赣边革命老区之一,人民的思想觉悟较高。这就在作为龙海县秘书长助理,郑厚根的陪访中,让诗人、作家郭小川捕捉到的,以集体为单位的共产主义风格素材,挥笔《枋山风格》,得到福建省委和党中央的肯定,而推广全国。

这一风格在郑厚根的总结中认为:
1,丢卒保车,保全大局。
2,先人后己,让水五天。
3,见难就帮,回忆对比。

这起从62年至63年,龙溪地区人民经历过的八个月千年未遇的大旱灾,让龙溪地区自1963年2月起,在全区五千两百多处行封江堵河,由于地势的原故。都出现了牺牲局部利益,维护全局的可歌可涕的事迹。《枋山风格》是当年,对全龙区地区抗旱救灾英雄事迹的缩写。只缘龙海遇到的是,五年连续自然灾害。


龙海县在1963年的抗旱救灾中,实施了三个较大的堵江工程和两个渡槽工程中,较小的是堵南溪,较大的是堵西溪和堵北溪,修建了长一百九十米,高十米的渡槽横跨在南溪之上,把西溪的水,南调到南溪以东约三万亩稻田中。这五大工程,总灌溉二十三万亩稻田,占全县水稻田面积三十五万亩的近三分之二。从此,也改良海澄的盐卤之田。能产生这些效果的,有功于建国初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比如:从张边楼开挖向山后、海澄的人工渠,沿西溪至浮宫修建的水闸。才能在这天大旱、人大干的堵江工程中,让西溪之水流向南溪以东水田。为保住石码、海澄、浮宫的十万亩稻田发挥作用。集全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才能“车保住了,卒也没丢”。受益的社队返回帮洋西排水、插秧、修防水堤堰,使其一千三百亩受淹田,一亩不少也插上了秧。可以说《枋山风格》,是龙海人民在千年不遇的抗旱中,弘扬了老区人民的革命传统,发挥出来的集体主义的共产主义风格,是对整个龙溪地区人民,在地委书记马兴元领导下抗击自然的归纳与缩写。


这是龙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连续五年自然灾害面前,发挥了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天大旱,人大干,深深的打动了郭小川和他的同事们,让他们深深的感到:“这就是'榜山风格!这个'榜山风格`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啊!它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是集体主义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并在《枋山风格的光辉》的短评总结出:“无产阶级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决心,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老龙溪是毛主席亲自组建红三团的骨干力量,是毛主席建立“靖和浦”老革命根据地之一。
解放后在福建省委、龙溪地委、龙海县委的领导下,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己在这里茁壮成长,蔚然成风。龙海人民并没有因枋山风格,在全国被推广后停止脚步。从1966年至1975年,在原西溪堵江处兴建西溪桥闸,兴河道的弯改直,完成了西溪至港尾的旱涝保收水利工程,这是后话。

附文:

《叶飞将军与龙溪地区的粮食生产》

杨志明


叶飞将军


叶飞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开国上将。在战争年代,叶飞的许多传奇故事至今还在老百姓中津津乐道。1933年在闽东,叶飞头上身上多处连遭特务近身枪击,后来经救治,三天后竟然苏醒活了过来,从此叶飞有了“打不死的铁将军”的传奇称号。



图1:叶飞在庆功会上向莱芜战役的战斗英雄敬酒

图2:叶飞(左三)与参加孟良崮战役的战斗英雄合影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粮食困难时期,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领导福建省在粮食生产上也打出了大胜战,使缺粮省份的福建省在国家粮食困难时期,还能调粮支援国家。1961年底叶飞遵照周恩来总理急需福建调粮支援国家的要求,以大局为重,把此任务交给当时龙溪地委书记马兴元。龙溪地区如期完成调出两亿斤粮食支援缺粮省份的任务,受到周总理表扬。




点将马兴元主政龙溪




1959年11月,叶飞决定将善于领导农业的马兴元再次派回龙溪地区任地委书记。






图3:马兴元(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书记、省长,时任龙溪地委书记)参加刈稻劳动

马兴元到任后, 龙溪地委带领全区人民顽强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龙海山后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三年困难时期,龙海连遭三次严重自然灾害,既1959年“8·23” 、1960年“6·9””、1961年“9·13” 三次特大风洪灾害。山后大队原本是个贫穷的地方,曾被悲观地称谓:“一半靠山,一半靠海,钱无粮少,饿到洩屎!”<1>。山后大队顽强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加固堤岸兴修水利,为创造粮食高产打好基础。 “1959年,山后大队兴修的一条九龙江堤岸,有力地抗拒了海潮入侵。” <2>。之后,又“把一条长达1.2华里的堤岸加高到八市尺,加宽到六市尺,1962年冬天(1月)又在险要地段筑四条丁霸(丁码),砌150多公尺长的石坡,因此1962年(秋天9-10月)顺利地抗拒了白露和寒露两次大海潮,保证了丰收。”<3>。

图4:加固江堤保丰收,莲花公社山后大队沿九龙江的(英地)大堤与砌上石的护波(郑厚根《龙江风格影集》原始相片第43幅,龙海档案馆保存)

1961年是山后大队战胜第三次特大风洪灾害的一年,全大队10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仍然达1054斤<4>。山后大队不仅保证社员的口粮,还借出粮食给玉枕等其他大队。1961年夏收后,山后大队支书杨金海在莲花公社三级扩干会上介绍高产经验。

马兴元非常支持杨金海领导山后大队创高产。山后大队1962年早季夺取大丰收,创造全大队平均亩产719斤的奇迹。《福建日报》曾两次用头版头条报道:“1962年早季平均亩产七百斤以上只有山后大队”<5>。1962年8月紧张的战备刚刚解除(准备反击国民党蒋介石反攻大陆军事冒险的战备)。龙溪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政委马兴元就于16日为了打一场粮食攻坚战,风尘仆仆赶到了山后大队。18日,马兴元在龙海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说:“前天我们到了山后大队,今年山后丰收了,口粮可以过的去,-----我们临走时,社员还反映物资局占用他们4亩好田,砍掉70株桃树,要求赔偿,我们答应他,算一算要赔6100斤谷子,400多元钱,我和县委研究后,决定坚决要赔。”<6>。实际上,马兴元此举等于间接地给予山后大队创造高产一批可观的水稻科研经费。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杨金海领导的山后大队不负众望,1962年晚稻再创平均亩产702斤高产成绩。全大队年平均亩产1421斤,夺得华东群英会高产第一,成为全国水稻生产的一面红旗。当时全国水稻产区中,能够年度平均亩产上千斤是很稀罕的。其他创造较好成绩的单位还有几个:如著名的全国劳模、党支书彭光贤领导的江西省萍乡市新村大队(年度亩产1061斤),曾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生产队长丁长华领导的江西金溪县火箭生产队(年度亩产1131.5斤),著名的全国劳模、党支书黄宝洛领导的福建闽候连坂大队(年度亩产1165斤)等。“天外有天” 也成为1963年初华东各省赞扬山后大队的一句流行词,山后大队对全国水稻生产起到标兵作用。

叶飞在困难时期点将马兴元主政龙溪真是知人善人,不久后龙溪地区政绩喜人。福建省60年代名扬全省甚至全国的几个突出的先进典型大都集中在龙溪地区。

 图5:1964年3月4日《福建日报》 “群英聚会图” 画刊。

图中表彰展出的福建省1963年度最突出的几面红旗都出自马兴元、蔡良承领导下的龙溪地区。(“向山后黎明高产区学习”、“发扬榜山风格”在刘秉仁、倪天林、杨保成、李山领导的龙海县;“发扬东山精神”在谷文昌领导的东山县 ;“大兴太平之风”在罗全贵领导的诏安县 )。几面主要红旗中只有 “学习音西科学实验精神” 属于闽侯地区福清县。




 龙溪海澄并县




众所周知,1950年代后期,全国性的高产卫星浮夸风也刮到了福建。三年困难时期,莲花公社中原来在粮食生产方面先进的单位也掉了队,连续多年水稻年平均亩产都在1000斤以下,即早稻与稻晚单季亩产都达不到500斤。作为福建省粮仓的龙溪地区及高产县的龙海县,此时粮食也同样十分困难,进入“瓜菜代”时期。为了恢复生产,让龙溪县与海澄县两个水稻高产区更好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创粮食高产,为全省粮食生产起示范作用。1959年11月叶飞亲临石码进行调研,提出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的建议。1960年2月6日,龙溪、海澄两县在石码合署办公。196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两县并县。并县大大促进了两县高产技术交流。我省著名劳模、原龙海榜山公社翠林大队党支书郑豆干谈到龙海高产历史时说道:“杨金海出名的两大成绩烤田技术和矮脚南特号栽培技术,我也为此做出一定的贡献。矮脚南特号水稻种子是我1959年从广东澄海引进来试种植,1960年并县后,杨金海由莲花公社书记周顺明带来与我相识;我将这种品种介绍给杨金海,杨金海回去试种后获得成功。”

图6:山后大队刘坑生产队社员收割矮脚南特号

郑厚根《龙江风格影集》原始相片第48幅,龙海档案馆保存

两县合并也大大增强了龙海县作为一个整体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刚合署办公时,龙溪地区春旱严重,海澄县的莲花公社一带旱情更严重,两县团结协作共同抗旱。地委书记马兴元与龙溪、海澄县委负责同志亲自勘察和研究决定:在江东桥、洋西等地分段拦截九龙江。于是1960年3月6日龙溪、海澄两县10个公社3.6万多名社员打响了“三万英雄腰斩九龙”的战斗。

图7:《福建日报》1960年3月“三万英雄腰斩九龙” 洋西堵江相片

这一次战斗,成为三年后1963年龙海县堵江抗旱的预演,是龙江颂故事发生的前奏。原《闽南日报》社总编江福全曾在1960年3月13日《福建日报》上发表一篇题为《榜山社旱天让水支援邻社》的报道,该文成为最早赞颂榜山公社堵江让水可贵的风格的重要文章。文章中还记载着:“榜山公社感恩莲花公社毫无保留地传授了适当烤田等技术经验,才获增产。因此决定让水给予回报”。榜山公社的让水风格、莲花公社传授经验的风格在报道的字里行间清晰可见。

叶飞期盼合并后的龙海县为国家粮食生产做表率的愿望得到实现。




召开群英会推广典型




叶飞善于打仗,他打粮食生产之仗也有一套办法——发挥劳模的创造本领和带动作用。在1963年2月的华东群英会上,山后大队为福建省争了光,叶飞非常高兴。当时水稻高产经验是国之至宝,为了推广粮食高产再高产经验,福建省委在华东群英会闭幕两天后就立即召开福建省1962年度的农业群英会。2月19日杨金海等华东群英会代表从上海载誉归来,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副省长许亚等带领刚聚集到福州的省群英会代表到福州火车站迎接;并一起参加省群英会<7>。

在农业群英会上,杨金海与叶飞等一起成为主席团成员,省委特别安排杨金海与省委书记处成员一起在主席台第一排就坐,并安排杨金海第一位作大会典型发言<8>。《福建日报》对山后大队的宣传报道也都做特殊安排:群英会开幕之际,《福建日报》的号召性新闻《集体经济显示巨大优越性》与《山后队粮食高产再高产》突出介绍学习山后大队<9>。群英会闭幕时,《福建日报》刊发《掀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热潮》,刊登著名的全国劳模、音西的陈徳顺学习杨金海及山后大队高产经验的感言<10>。

1964年春,福建省1963年度的农业群英会召开,龙溪地区进入大会主席团的有地委马兴元书记、杨金海、黄海澄等三人。

图8:1964年2月21日《漳州报》报眼。

龙海县参加1963年度的福建省农业群英会,有龙海县千斤县庆功会劳模会评出的5个标兵单位代表一一山后大队党支书杨金海、黎明大队党支书黄海澄、榜山风格所在公社党委书记苏海成、玉枕风格所在的大队党支书黄狗屎、低产变高产的淸泉大队党支书杨坤盛和16个红旗单位代表一一翠林大队党支书郑豆干、金鳌大队党支书杨永发等及紫泥大队党支书吴建基、豆巷大队党支书李春来、溪墘大队党支书康福寿等共68位代表(劳模)参加。

省委再一次特别安排杨金海与省委书记处成员一起在主席台第一排就座。叶飞对造林防沙的东山精神、榜山风格、再创高产纪录的山后大队非常赞赏。叶飞对大会发言顺序做了特别的安排:榜山风格所在公社的党委书记苏海成与大会主席团成员杨金海在2月29日早上开幕大会上做大会发言,谷文昌在3月2日下午做大会发言<11>。 群英会开幕当天,《福建日报》刊发《山后大队传播高产经验热情无私》突出介绍山后大队的事迹<12>。

群英会闭幕时,《福建日报》刊发《省农业群英会取经送宝热潮高》,刊登著名的全国劳模、闽候的黄宝洛学习杨金海高产经验的事迹,特别提到:黄宝洛专门和杨金海交流水稻高产经验,决定学习山后经验全部改种连作稻<13>。这篇号召性新闻推动了当年全省耕作制度改革。

此外,群英会期间《福建日报》每天都安排有杨金海及山后大队的新闻,如群英会劳模参观工厂、工农劳模联欢会、厦门代表团到十里远的龙海团驻地向杨金海取经、“英雄辈出”画刊、“群星灿烂” 画刊、“群英聚会图” 画刊、“赞群英”诗刊等等。

图9:  1964年3月6日《福建日报》刊登群英会“英雄辈出”画刊英模代表人物谷文昌(左一)、杨金海(左二)同框登上“英雄辈出”画刊首幅,

首幅图为: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省长魏金水与谷文昌、杨金海亲切会见的巨幅照片。这是解放以后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一次群英会,1964年2月29日—3月6日会期7天,全省共4456人参加。其中有近三千名(2988)先进代表和一千多名列席代表,还有全省的地市县委书记、市长专员、县长参加;历届全国劳模和华东劳模都要作为代表出席戓列席(此后沒有再次召开过群英会)。此照是群英聚会盛况的珍贵留影

叶飞将军长期在部队工作, 说话三句不离本行, 他身兼省委第一书记领导地方工作时, 也总是把抓粮食生产工作当成打仗。这一点在当年报纸上也常有体现。

如1964年3月17日《福建日报》刊发头版头条《中共福建省委向全党全民发出战斗号召 一切为了春季丰收 一切为了春耕全胜》,这是肩负着准备解放台湾神圣使命的前线指挥将军叶飞,在3月14日省委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民发出“两个一切”的战斗号召。群英会结束后,叶飞就以这种决战架势亲自抓粮食生产,足见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1964年,粮食生产依然是全党全民的头等大事。

图10:1964年3月17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 省委发出战斗号召 

图11:1964年3月18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 山后大队添干劲增措施确保高产


图12:1964年4月10日《福建日报》头版 杨金海再创高产纪录经验介绍


图13: 1964年4月10日《福建日报》二版

1964年4月10日《福建日报》头版全版刊发《登上又一个高峰》介绍1963年度山后大队是如何再创造新的高产纪录。并在第二版刊登两位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黄海澄、黄宝洛所分别领导的黎明大队、连坂大队的经验介绍。叶飞让福建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上最精锐的生产大队,在1964年粮食生产战斗中继续打先锋,发挥示范作用。

图14:从左至右为:谷文昌  杨金海  叶飞  马兴元

注释: 

<1>龙海档案莲花公社卷肆—目录7《山后大队一九六二年水稻高产经验总结(初稿)》。

<2>漳州档案局存档杨金海在《1962年度福建省群英会大会发言稿》。

<3>龙海档案局存档:杨金海《在华东劳模会的发言稿》。

<4>《福建日报》1963年2月21日《山后队粮食高产再高产》。

<5>《福建日报》1963年7月30日头版头条《闽南灾年早季生产获大胜》和1963年8月19日头版头条《本省上半年抗旱生产斗争获巨大胜利》。

<6>龙海档案馆《龙溪地委第一书记马兴元同志在龙海县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记 录稿》。

<7> 《福建日报》1963年2月20日头版头条《出席华东农业群英会代表返省》。

<8>《福建日报》1963年2月26日头版头条。

<9> 1963年2月18日《福建日报》与1963年2月21日《福建日报》。

<10> 1963年3月1日《福建日报》

<11>省群英会大会发言稿,在龙海档案馆与谷文昌纪念馆存档。

<12>1964年2月29日《福建日报》。

<13>1964年3月6日《福建日报》。

本文正文与注释都釆用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漳州史志》原版,图14:叶飞、马兴元会见谷文昌、杨金海的合影为《漳州史志》原版图片。本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标题图片及图1至图13)共十四张图片及红色字体的图片文字说明。(其中标题图片和图1、图2出自《学习强国》,图3出自《信念永恒》,图4、图6出自龙海档案馆《龙江风格影集》,其余图片出自党报。)

 作者单位: 杨志明  龙海市人大财经委

(原文曾刊登于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漳州史志》2019.1)

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15年春,经中瑞两国相关部门批准,被授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称号;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