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的知识才要反复练习?

 王笃年 2021-11-30

钢琴弹奏需不厌其烦地多加练习,数学解答题是否也要用同样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学习?

人在学习后跟没有学习前究竟有何不同?

听老师讲课是学习,自己读书是学习,练习钢琴也是学习;解答练习题(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学习,旅行是学习,跟人谈话交流也是学习,给别人讲授,据说是最好的学习。

记忆是学习,思考问题是学习,书写作业(知识运用、对外输出)是学习,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内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俗称“老加涅”,因为他女儿小加涅“女承父业”,也是认知心理学家)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的最终结果做了分类。

这种分类,对于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颇有启发性。

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分为如下5种类型:

1. 言语信息型知识

言语信息,指关于是什么、“叫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比如物品名称、地名或一些关于物质性质的科学事实等。

此类知识只靠记忆(顶多加以联想、类比)即可解决。

言语信息类知识的学习,属于比较简单低级的学习。

请注意,这里说的“简单低级”,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试想,如果脑袋空空,你连思考的素材都没有,你思考什么?

言语信息类知识的掌握策略是大家所熟悉的不断重复,以及再现、再认等。

当然,对所学知识加以适当应用,也有利于言语信息类知识的掌握。

2. 智慧技能型知识

智慧技能不同于动作技能,它是指你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本领,这里的解决问题包括学生学习中解答练习题的行为,当然也包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证明一个数学定理需要智慧技能;写一篇议论文需要运用智慧技能;设计一个科学实验步骤也需要智慧技能;参加辩论时应用的还是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的掌握跟言语信息不同,它必须经过学习者不断地思考(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等过程),建立起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理解透彻基本原理,因为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被灵活运用的。

只会“死套公式解答问题”的学生,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答问题”的学生,虽然看似都会解题,但他们在智慧技能领域的学习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3. 动作技能型知识

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涉及骨骼和肌肉的使用、发展和协调。

熟练地驾驶汽车、足球赛中发出漂亮有力的任意球、弹得一首玄妙的乐曲、擅长游泳等,都是动作技能学习的理想结果。

虽说动作技能的学习也需要用脑,但最主要的还是:

要遵照科学规律进行必要的重复性练习。

我们常说,有些东西需要练习达到用手指尖的小肌肉群“记住它们”的程度,指的就是这类知识。

大家常说开车是个熟练工种就是这个意思。

有趣的是,体育、乐器之外,诸多文化学习中的很多内容,其实是带有动作技能性特征的。

你若不按动作技能类知识的掌握策略去练习,可能就会事倍功半。

比如,英文单词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按照《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言,这些类知识,都是“用手指头上的小肌肉记住的”而不是刻意用脑力去记。

如果你错误地以为这些玩意不值得练习,书写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几乎不经脑部做功即可熟练书写),你的后续学习将会遭遇严重障碍。

特别是考场上,你若需要在这类知识的再现方面动脑筋、花时间、耗精力,你将很难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4. 认知策略

通俗点讲,就是学习方法。认知策略是支配你如何学习的知识,是你进行具体内容学习的一种“模式”。

认知策略需要通过自身的反思与调整(矫正或强化)来进行学习。

比如前述记忆的诀窍,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模模糊糊形成了“早、晚记忆效果好”的认识后,通过再次尝试、体验,认可了自己的这一“绝招”,也就形成了关于记忆策略的一种学习结果。

考试中的一些技巧,先答选择题还是先做问答题?选择题有何“用时少、选得准”窍门?如何根据语感确定不太明确的题目选项?临近交卷时要不要改动答案?

所有这些,也都是通过自身对一次次考试的反思,逐步固化下来的认知策略。这也是为什么老师让你考后总结、做满分答卷的原因所在。

看上去学习水平接近的同学,考试成绩总有巨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关于考试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智者讲“向自己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指认知策略领域的学习。

你没有过学习成功、学习失败的实际体验,则很难获得该领域的学习结果。

所以,学习不怕出错,怕的是不学,因为差错也是获取认知策略的重要一环。桑代克那关于学习的“试误说”本身就说明,错误才是学习成功的必要路径。

5. 态度

有的人喜欢化学、有的人喜欢物理、而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在学习方面非常投入、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有的人只为分数而学,甚至冒着作弊被抓、被公示在走廊的风险。这些都是态度领域学习的结果表现。

用学术术语讲,态度具有帮助人们对某些人、事、情况做出积极或者消极反应的作用,是改变个体行为选择的一种持续状态。

前几年流行的三维教学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大概就是照着这里的“态度”设置的,目前教育界趋之如骛的核心素养,则是包含态度学习在内的综合性学习目标。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慢慢习得的,是学习的一种具体结果。

有三个孩子,看上去都在非常卖力地学习。

A是出于对该学科真正的喜欢,他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翱翔本身就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

B呢,则是为了给父母做个好孩子、给老师做个“好学生”,为考得好成绩父母高兴而学、为不让老师和同学蔑视自己而坚持、而努力。

C同学则不是,他在努力“挣钱”或者规避挨揍。考班级第一,家长准备了1000块奖金,考年级第一则有3000块奖金,而如果不小心考倒数,则可能等着他的是一顿胖揍。

三位同学的态度,在水平层次上存在巨大差异,但都是关于态度领域的学习结果。

态度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反思、调整的结果,属于最高层次的学习。好的态度的习得结果,左右着后续的学习选择和个人发展方向。

态度的习得是基于前面诸类学习的,态度不能凭空形成。像学生为获取奖金而学、为规避惩罚而学,只能支撑一时,不会持久。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有言:

“对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使学生觉得该学科值得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给我们以下启示:

1. 同样都被称为“学习”,其学习目标不同,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应不同。

如同你不能用蛮力去做细致的技巧性工作一样。

相反,需要动手练习的东西则必须动手练习,而需要动脑思考的则必须静下心来、耐住性子去思考。

2. 理清你所学内容的学习类型,采用针对性强的策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态度的习得是我们一切学习过程所追求的最终结果,而优良认知策略的习得,则可以加速我们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学、思、练”运用合理、搭配恰当,才能真正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古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