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马踏飞燕”,为何从不拍正面照?真相令人啼笑皆非

 先秦考古杂谈 2021-11-30

“马踏飞燕”是它广为人知的名字,但这个名字争议实在太大了,所以官方称它为“铜奔马”,叫“铜奔马”会比较严谨一点。或许会有人问,“马踏飞燕”这个颇具争议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访问兰州时看到了这件铜奔马”,于是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从此“铜奔马”名声大振。1983年,“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然而同年的12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就曾刊登了标题为“'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

并且文章中还指出“武威出土的马超龙雀,原称马踏飞燕。后经考证,所谓的飞燕并非燕子,而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

2014年再次有学者提出质疑,张劲硕在《马踏飞燕:被踩错四十年的燕子》中指出“马踏飞燕”的名字不科学,从形态来看,马蹄下踩着的鸟不是燕科,而是一种“隼”,也就是猎鹰。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驯化猎隼、游隼等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叫“马踏飞隼”更科学。

2015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指出,依据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可知:古人评判好马,一等逮鹿,二等逮麋,三等袭乌。所以,铜奔马蹄子踏的应该是乌鸦。

至此,关于铜奔马的定名就有“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马踏飞隼”、“马踏飞乌”,此外还有称呼“天马”的。

看过铜奔马的都知道,小小的“铜奔马”身高仅有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而它之所以能被评为国宝,最主要的还是铜奔马本身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铜奔马一般以侧面入照的原因。并且,h和秦始皇兵马俑一样,铜奔马出土时,马脸上还有粉、红、绿等颜色的彩绘,由于人为的原因,没有保留下来,也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

整体来看,铜奔马的侧面极富美感。好像是一匹天马在飞驰中被定格了。最精彩的是它“顺拐”了。其实这不是普通的顺拐,在马术中被称为“对侧步”。马用“对侧步”跑动的速度会更快,颠簸也更小,马能走出这样的对侧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很难得。

在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的“特勤骠”石雕上,也有马跑出了这样的“对侧步”。

唐太宗昭陵六骏之“特勤骠”

而铜奔马的正面照,看起来还有点搞笑。就是一匹马咧嘴跑的感觉,看着仿佛还少了一条腿。其实,铜奔马的后面照也挺有喜感的。

以前网上几乎只有铜奔马的侧面照,自打“国宝“马踏飞燕”,为何从不拍正面照?”这个问题爆火之后,倒是各种角度的照片都有了。也是挺好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