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圣经》的第一次较量,《道德经》就直接打到了西方

 翠竹明月 2021-11-30

100多年前,中西方进行了一次文化上的较量,这场较量要从两本书说起,一本是西方的《圣经》,一本是东方的《道德经》。

当时,西方是进攻方,而东方则不攻也不守,最后却悄无声息地把《道德经》推向了全世界。如今回顾历史,才让人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中华文明的自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100多年前的那场较量,这句话一定是这样的:你打我,我不还手,但总有一天你会突然爱上我,而我依然是我。

《道德经》、《圣经》

《道德经》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效果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德经》在西方传播的效果。

根据国内学者丁巍、苏丽湘等人对《道德经》海外翻译版的调查发现,《道德经》已翻译成73种语言、1576种译本。直到2020年5月,《道德经》英语翻译本已多达553种、法语译本91种、俄语译本69种、德语译本298种、西班牙语译本95种。

文章图片2

在这么多西方国家中,最值得一说的应该是德国,因为德国人对《道德经》的喜爱尤为突出。德国经过二战的洗礼后, 德国人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西方现有的哲学体系中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于是《道德经》进入了他们的眼球。

德国人沉浸在中国的“禅宗”和“道”的思想中,他们发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思想竟然如此的先进,于是使劲地吸取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哲学思想,其中《道德经》便是德国人最爱的一本书。

文章图片3

从那时起,德国几乎每年有一种新的《道德经》诞生,同时,关于《道德经》的德国报刊、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德国思想界流行一句这样的话:“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着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却带着一本中国的《道德经》。”

甚至,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呼吁:“每个德国家庭应该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再比如德国艺术家英格利特.戈特利希用了15年,用33761根铜丝、以德语的形式拼写出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立体的第81章《道德经》。

其中一位德国哲学研究者在他的书中这么写道:“每四个德国家庭中有一本《道德经》。”

德国现代汉学家库恩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如果没有中国的《道德经》,德国可能就不会出现德布林,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德布林才创作了德国首部现代小说。”

文章图片4

德国小说家德布林

由此可见,德国人对《道德经》的喜爱不言而喻,具体来说,德国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喜爱,已经达到了无法阻挡的现象。

文章图片5

老子推演图

100多年前,《道德经》和《圣经》的相遇

根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考证,《道德经》最早的西方文字译本是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所翻译的拉丁文译本。但是那时候的西方人对《道德经》依然很陌生,也不想把西方思想传到东方。

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架起了几门大炮把我国大门打开,随之而来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了,中国经历了百年的伤痛。

尽管在战事上节节败退,但是有一样东西却始终坚挺、并以一种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那就是中华文明思想。

文章图片6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人来到中国后,开始想着从思想上统治中国,于是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他们想尽办法把《圣经》介绍给中国,事实上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一大批中国人的接受,教堂和传教士越来越多,就连后来的蒋介石夫妇也信奉上帝。

文章图片7

蒋介石夫妇

但是,传教士的努力始终是有限的,基督教文化只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小范围发展,没法普及,于是传道士们开始研究这其中的缘由。

最后传教士认为,基督文化之所以没法普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了解中国文化,于是他们开始着手了解中国文化,《道德经》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他们的视线里。

传教士们发现《道德经》的思想在中国具有普适性,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想通过《道德经》和《圣经》的结合,慢慢使中国人了解《圣经》,但是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硬要连接起来,是很有难度的,甚至说最后会连接得不伦不类。

不管怎样,通过跟《道德经》的连接让中国人了解《圣经》这事,传教士们最终还是干了。他们通过两者的对比,试图找到两者具有共同性的话语支持。

文章图片8

传教士跟中国文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

《道德经》竟然被传教士传到了西方

为了弄懂《道德经》,传教士首先要对《道德经》进行翻译,根据王剑凡对英语世界《老子》早期译本的考证,从1968年到1905年期间,英语版本的《道德经》共有14个版本之多,比《圣经》翻译成汉文的版本还多。但是这些翻译版本大多很浅薄,有大量宗教特色,没有对中国深层次的文化进行研究。

尽管如此,《道德经》还是有机会被更多传教士翻译成了外文,而是他们越是翻译越觉得《道德经》的玄妙之处,越是感到好奇。

于是,《道德经》就这样漂洋过海地去到了西方世界。

文章图片9

老子形象

一战和二战后的西方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上帝和理性文化的终结,面对战争,学术机构和宗教纷纷瘫痪,他们无法从战争的阴霾中拯救出来,哲学家们开始怀疑西方文明的缺陷。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经》再次引起了西方哲学家们的注意,特别是德国的学者们开始疯狂地研究《道德经》,一直到如今,《道德经》仍一点点地在西方世界普及,相反,西方世界的真理论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点点萎缩。

基督文化发展至今,在西方已变成了一个历史的风俗性仪式,人们大多以风俗娱乐性质参与,当然也有自我勉励的作用,但已经不如当年人们对耶稣的那种崇拜和追随了。宗教性质的存在始终得不到普世效果,而《道德经》作为文明思想的形式存在,普世效果更优一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