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学其法

 泉城贤人 2021-11-30

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的方法,如同植树育苗,只有先植根深入、让树干生长挺拔,以后才有可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养生“学其道”就是为了深入植根,养生“学其法”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身躯健壮成长,打好了基础,方能使后边的养生“学其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孙思邈在养生方法论上主张:养生的核心是养性,养生须重在养德,养生要侧重养心;衡量养生(也即养性、养德、养心)的综合标准是人的“精气神”!

孙思邈提出的养生方法论,根基在于“养性”

“养性”的本意是涵养本性、养育本性,指的是人的品行、品德、思想、性格等诸方面的综合修养。《孟子 尽心》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把该卷总题目就标明为“养性”,可见孙思邈认为,养性就是养生的核心。《千金要方 道林养性》的第一节叫做“养性序第一”,意思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就是养性,至于其他方法诸如居处法、调气法、按摩法、饮食法、运动法、服饵法等等,与养性相比,应该处于辅助的地位、从属的地位。

孙思邈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什么是“养性”?用今天的话说,所谓养性,就是要逐渐养成习性,习性自然为善,用不着约束就无往不利。自己的习性好了,那么内外百病都不会产生,祸乱灾害也无由招致,这就是养性的基本原理!

孙思邈主张,养性就是要“习以成性”,使得“性自为善”、“性既自善”;而要做到“为善”、“自善”,人们就必须养德。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德,只是在服食药物等具体养生方法上下功夫,肯定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养性、养德又与养心息息相关,培养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淡化对名利的追求,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让自己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

孙思邈对于养生的内容,既包括养身也包括养心,而且认为养心要重于养身。孙思邈赞同魏晋养生家嵇康的养生观点:“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就是说,人的心灵精神制约着人身肉体,只要人的精神不躁于中(也就是只要精神保持宁静祥和),人身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孙思邈也继承并认同《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观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道林养性》中记载汲取了嵇康的养生经验。嵇康在《养生论》中总结道:“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精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音:几),道德日全,不祁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嵇康强调了养性、养德、养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则不求长寿,自然能够得到长寿;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则无论吃何种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实现健康长寿!

养生的效果如何?它的综合体现就是人的“精气神”如何,实践检验标准也是人的“精气神”!孙思邈是道家养生思想的传承人,而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内丹养生修炼的要诀是“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返还精、气、神于人体之内”!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护生命的动力是“气”,生命体现的是“神”的活动。人们称“精、气、神”是人身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孙思邈指出:“神强必多寿”,强调了调摄精、气、神的关键在于养神。孙思邈认为,节省养护精、气、神是祛病延年的内因,也是健康长寿的前提。衡量人的“精、气、神”的标准是:精盈、气充、神全,做到这些,才算是抓住了养生长寿之本。

重视“治未病”、强调“治未病”,是孙思邈养生方法论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养性序》中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孙思邈继承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养生医学精髓,明确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千金要方》诸论�论诊候第四 )。孙思邈很赞同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的:“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孙思邈在日常养生中,经常提醒人们重视“治未病”:就是说要重视得病之前的养生。他说:“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渐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而只有做到病前保养,未病养生,才能够预防“百病滋生”。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同样注重把“治与养”、“医与防”结合起来。他在《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消渴(“消渴病”近似于今天所说的“糖尿病”)防治时指出:“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可见,孙思邈已将“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未病、初病、已病的防治全过程!

养生之中,养性、养德、养心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文作者认为:养性,既包括品德,也包括品行;养德,既包括涵养“心德”,也包括锻炼磨砺品行。养性、养德既包括养身也包括养心,而且养生重点在于养心!在日常许多情况下,养性、养德、养心就是同义语;而在特殊的语境下,养性、养德、养心的内涵有所区别、层次有所区别、重点有所区别,但是三者之间始终是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内在统一体。把握好养性、养德、养心这些概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引导我们的学习有条不紊、步步深入。

把握好养性、养德、养心的学习重点,掌握好“精、气、神”修炼的实践重点,能够抓住这两个重点,也就掌握了学习孙思邈养生方法论的核心主线。

作者提示:

原创的专题系列文章已经发布:《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学其人》;《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学其道》;《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学其法》。

下一篇,将发布《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学其术》。

阅读后,如果您有所收益,请给予“点赞”;如果愿意继续阅读这类质量的文章,请您点击“关注”。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