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塞病血管炎

 中医师777 2021-11-30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即是血管炎症,多侵犯皮肤、口腔、生殖器、眼、关节等处细小血管。临床表现以虹膜睫状体炎、口腔溃疡、生殖器官溃疡三联征为特点。当血管炎症病变侵犯大血管时,病情较重,称之为白塞病血管炎,又称血管性白塞病或综合征。据统计9631例中并发血管疾病者占7.7%,据统计900例中有3.7%。综合文献报道约3.7-46%。这样大的差异可能与各自统计样本及诊断标准一致有关。

   张仲景《金贵要略.百合狐惑阴阳病毒症治第三》中所描述的“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与白塞病口、眼、外阴溃疡临床特点颇为相符,历代医家对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均有丰富的记载。尚未查到相似与白塞病血管炎的中医病名。但中医关于“脉痹”、“脱疽”、“肿胀”、“恶脉”的论述可资参考。

一.白塞病血管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1. 感染

慢性持续性病毒感染与发病有关,病毒不是直接发病因素,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或与结核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有关。

2. 遗传

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与HLA-B5HLA-B51相关。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家族性,以男性发病居多,有免疫遗传因素。

3. 环境因素

考虑与环境污染及微量元素铜的摄入较高有关。

(二) 白塞病的发病机制上午阐明,患者存在以下异常:

1. 免疫异常

某些患者血清中发现有抗内皮细胞抗体等多种抗自身组织抗体,血管中可查到c3沉积以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2. 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

表现为1,趋化性增强;2.游走及粘附能力增强;3,吞噬功能增强,各种介质产生增多。

3. 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功能紊乱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和功能紊乱,将介导更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如通过释放过多的内皮素使血管收缩;前列环素生成的减少,可触发血栓形成,管壁通透性增强,出现渗出性改变等。

     总之,本病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血管受到病毒、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感染的同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对自身血管组织产生免疫损伤复杂过程。

二.白塞病血管炎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变化

全身各部小至大的动静脉均可发病,可侵犯心、脑、腹腔和四肢血管,但以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最多见。深部和浅部静脉可以分别或同时发病,为血栓性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管壁增厚,官腔狭窄。动脉病变为动脉内膜炎和官腔闭塞,而后出现无脉症,或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疡等。并可因瘤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血管病变大多是渗出性,少数是增生性,有时两者并存。急性渗出性病变为非肉芽肿性渗出性炎症,中层弹力纤维断裂,内膜坏死,管腔血栓形成和外膜炎症反应。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周围组织水肿或脓疡形成。后期则以增生性病变为主,表现为内膜和外膜细胞增生,管壁增厚,血管周围明显纤维化。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湿热毒邪蕴滞,《金贵释义》云:“狐惑病者,亦是湿热蕴毒之病。”而湿热形成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感受淫邪毒气,内因主要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致湿热毒邪蕴结脏腑,循经络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而引发本病。本病初期热邪内扰,湿毒熏蒸,其症多实,可见热度炽盛和湿热下注症,中后期则正虚邪实,可见阴虚血瘀、脾虚湿困、阳虚血瘀和气血两虚症。白塞病血管炎表现为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紫斑、结节性血管炎、游走性浅静脉炎、色素沉着、肢体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及静息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浅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等,均属中医血瘀证表现。脉管疏通汤可以调理白塞病血管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