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教师节

 煮酒胡同 2021-11-30

      又是教师节了,朋友圈里的尊师重教波涛汹涌。本以为早前接连发生的轼师事件会引起一场大的讨论,然而新闻效应一晃而过,在被编成一段冷笑话转传一阵后归于平静,仿如什么也没发生过。向来推崇“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又标榜尊师重教是民族传统美德,何以对弟子轼师竟冷漠如此?

      《陔余丛考》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即知识分子,被划分在娼妓之后,乞丐之前。何故?隋唐以来,知识分子可通过科举入仕,所以寒窗苦读的儒生尚得到社会尊重,因为他们有金榜题名的威慑力,所谓宁笑白头翁,不笑鼻涕虫是也。估计当时如有人突发奇想,开个科举辅导班、冲刺班什么的,收入想必不菲,也不愁生源,只是他们没有我们今天的智慧,懂得教育产业化,来个教育搭台,经济唱戏。到了元朝,马背上蒙古人只尚明月弯刀、游牧奶酒,根本想不明白世间何以有专门读书做官这一怪胎行当,毫不犹豫地取消了科举。一个个文弱书生平时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手无缚鸡之力,科举之路又被堵死,便成了社会的寄生虫,连娼妓都不如,因为娼妓尚且可以创造财富。其实也不如其下的乞丐,因为乞丐是被忽略的群体,所以性命安全,而儒生则常会让帝王虑其心生异,因而常会丢脑袋。清末,西洋纷纷近代化和工业革命,泱泱华夏受尽了列强船坚炮利之苦,不得已师夷长技以制夷,知识分子又有了可用之处,后又发觉自己其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已大大落后于人,非革新无以图存,遂涌现出大批有见地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兴办报刊,大设学校,致力西学东渐,开启民智,传播“德先生”和“赛先生”,知识分子的地位达到空前高度。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臭老九”又其名远扬。改革开放之后,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为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老师们制定了《教师法》,然而教师的权益受到伤害的情况还是不乏的,一个连法律明确规定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群体,如何会有社会地位?如何获得社会尊重?

       那末,知识的价值在哪里?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精神领域等毋庸置疑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不是本文论述的范围。我们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知识的价值首先要体现的是它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知识值不值钱?值多少钱?比如,你是工科出身,花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搞科研,发明了一项突破性的新技术,申请了专利,接着将这种技术转变成实物产品,然后推向市场。但不久你便发现市面出现了很多冒仿的产品,以低得多的价格在倾销,以致于你的正牌产品滞销,于是你诉诸法律,你赢了官司,但你会发觉市面上的假冒产品已经铺天盖地,屡禁不止,你不得不降低售价。这时你会发觉在与这些侵权盗版者陷入无止境的价格战中你注定是输家,因为你研发的产品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他们只是花极低的成本坐享其成。讲求实用质量的工业产品尚且如此,书、著作等这些形于文字的抽象产品就更不用说了,正版与盗版都用一样的文字,看哪个不是一样?知识的价值需要知识产权来保护,但连全球独家的windows 操作系统光碟,在美国卖到几百美元一个,并且限制安装次数,而在中国三块人民币一个,可以无限次安装。其他的产品更不堪设想了。这样的现实之下,谁还有意欲和勇气去从事研究和创造呢?

       有人或者会反驳,说知识还是值钱的,不是说没读好书上个好大学将来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吗?其实这并不是说知识值钱,而是文凭值钱或者证书值钱,所以才有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文凭或职业技能证书泛滥,并且更有明码标价只需交钱便确保过关者。

       言归正传,很多老师都在抱怨其职业不受尊重,没地位,其实个中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只须抚额自问: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吗?我会否愿意或者鼓励自己的子女将来以做个人民教师为理想?这样便可知道答案了。

情 感 胡 同

QGH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