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碎语(十)

 木香草堂 2021-11-11

读书的过程中,读到一些触动心弦的话语,记录下来,就成了这些碎语。

46.知识分子的两个通病

从众多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看到两个通病:套公式与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

知识分子之所以异于别人,唯一的分叉点是他擅长掌握抽象形式的文字符号,擅长运用套装知识中的“黑话”,而非他比别人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所说的话。

前几天去讨论一个提案,参加讨论的人说,我觉得这个提案读起来很吃力,里面教育方面的专业词语太多了,能否通俗一点让大家好理解?

我刚开始尝试给教师做讲座的时候,从国内国外的教育趋势,到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再到教育专家的观点,自己感到讲得很投入,也有一些老师鼓励着说:“讲得不错!”一时还感到有些飘飘然。后来我的搭档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讲的内容太深奥,大家理解起来太吃力。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在讲“黑话”。

为什么很多教师不喜欢看教育理论著作和教育名家的作品,是教师不爱读书吗?我想与那些著作中有太多的“黑话”也是有关系的。

47.统治者的意志

把人民的思维标准化,从来便是统治者的意志。

没有人可以教导,也没有人应该教导别人如何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个人内在的思维机制,不可以由外力介入。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是:知识视野、意义思辨与抽象能力。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催化其机制。

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并设计了种种途径来进行实施,不知道进行这样的教育时,教师自己对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有确切的理解?

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时空。

48权威与说教

驯化来自于两种力量:权威与说教。上一代的孩子,经过驯化长大后,便成为这一代的大人,他回想自己的过去,既然自己是这样长大的,那么这一代的孩子也该用同样的方式长大。

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相信他的作为纯粹是为了学生好。学会规矩,好为未来进社会做人做事先做好准备,因为他本身就是这样长大的,而且他对自己目前拥有的职业,对目前拥有的社会地位,都相当满意呢。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从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处在权威和说教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被训练成看守事物规律的守卫,却忘了问题的来源。他们只学习知识,把知识当做事物的规律去学习,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不为了解决和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要维生,借着守着这些事物的规律,谋求好的职业。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还有可能创新吗?

49.价值与善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做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猛一看到这段话,我非常震惊。但仔细品味一番,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一直强调加强“三观”教育,强调孩子们要有爱心。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否会培养出“伪善”来?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一个问题。

50.教育的目的

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五育的教育观点,看上去是中立的,但本质上是外加的。

当教育者把人格教育当做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那么他必须去寻找一套“好”的人格标准,复制在孩子身上。

通过教育让孩子获得内在的成长力量,获得知性的成熟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制定“好人”的标准,对每个孩子进行甄别和判断。

教育,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