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为什么​我也不赞成“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说法?

 大奔h1wmjlcm1r 2022-09-2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2022年8月23日,我拍摄的宜昌。(图文无关)

我也曾经用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说法,没感觉有什么不对——不就是提倡教师在专业上不断提升吗?
但后来隐隐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妥的,但我一直不好公开说,倒不是怕什么,而是一旦要驳倒一个观点或提法,我首先得说服自己,如果自己都含混不清,仅仅凭感觉就“开炮”,这不严谨。
最近,看了我尊敬的叶澜先生的一篇文章,她公开质疑“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提法。她说:“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却往往忽视了。”
先生的质疑点亮了我的心,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有勇气公开说出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因此,我想在此呼应一下叶澜先生——
我也不赞成“教师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这个说法。
教师当然需要发展,而且远不止是年轻教师——可以说,从教一天,就发展一天,直至退休,甚至直到生命终结。但是,这里的“发展”仅仅是“专业发展”?
所谓“专业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专业的发展。这就很容易也很明显地把“发展”的内涵指向了具体的专业——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指向了学科专业。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的教师培训,往往都是学科培训:关于课标、关于课程、关于教材、关于教法、关于课堂、关于评价……即叶澜先生所说:“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
应该承认,这种“看重”没有错,甚至是必须的。离开了“关于课标、关于课程、关于教材、关于教法、关于课堂、关于评价”的钻研,还有教学吗?没有了教学,教育就失去了主渠道。
所以,我们反对的不是这种对专业的“看重”,而是“太看重”。

要知道,第一,教师发展的内涵不只是学科专业;第二,如果“太看重”所谓“专业发展”,就意味着——实际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只注重“专业发展”。于是,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却往往忽视了。”
叶澜先生真的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对此我想对先生的观点做点补充。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经常给学生们读傅雷先生在给儿子傅聪信中的一句话:“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在成为钢琴家之前,得是一个音乐家,而不能仅仅是懂钢琴;是成为音乐家之前,得先是一个艺术家,而不仅仅是懂音乐;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首先得是一个大写的人。当然,这里的“之前”只是我简洁的表述,并不意味着这几者有这么严格的时间先后,最可能的情况应该是,这四者同时追求,但把做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所谓“之前”不是指出现的顺序,而是强调重要程度。
仿照这个句式,或者说,按着这个逻辑,我同样可以说:“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学科教师。”
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即叶澜先生所说的“全人”。注意,说教师应该是“全人”,绝不是说只有成为了“全人”的人才能做教师,世界上没有完人,更没有圣人,如果苛求教师必须成为“全人”才能入职,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教师。但叶澜先生这里说的是“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即不断追求“全人”的过程。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成为“全人”的追求,而这个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但贯穿于整个教育生涯,也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为了避免望文生义的误解,我不太爱说“全人”,更愿意说“真正的、完整的人”。所谓“真正的人”,就是真实,坦荡,不虚伪,不矫饰,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人”,这样的真人当然有缺点,但他一直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所谓“完整的人”,就是身心健康、品学俱佳——当然,我一再强调,这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完整的人,应该拥有完整的精神世界:人格高尚、情感丰富、胸襟博大、视野开阔、思想独立、灵魂自由……
一名真正的教师,同时应该是一名知识分子。他应该拥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与高贵尊严。所谓“知识分子”并非字面上的“有知识的分子”,而是“有思想的分子”,因此也可以说,一切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都应该是思想者,而且是独立的思想者:不迷信,不盲从,也不自恋,更不自大,而是唯真理是从——如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对马克思的评价:“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知识分子对一切事物和观点,都持研究的态度,反思与批判是知识分子的“本能”。没有什么是不可怀疑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批判的,但怀疑和批判不一定必然导致否定,只是不迷信罢了。对任何理论,都不会天然信奉,而是经过独立思考和研究,最终可能抛弃也可能接受,还可能完善。而这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前提,便是浩如烟海的阅读。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必然会博览群书,放眼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读书是知识分子的第二生命,没有阅读,生命便停止了。唯有这样,才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地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
任何学科教师首先是一名教育者。关于教育者应该有的素养,有太多的论述,我只想强调两点——
一个教育者应该是最富有童心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多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我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希望他遇到怎样的老师?好,你就去做这样的老师吧!所谓“爱心”“理解”“尊重”“平等”“儿童视角”“学生立场”“人道主义情怀”……都在其中了。
一个教育者应该是和孩子一道成长的学习者。他以儿童为师,以学生为镜,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陶行知曾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作为学习者,还意味着不断关注新知,包括教育界以外的新的科技和人文成果,随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时代的教育因素,将其引入课堂。我经常说,要站在社会的角度看教育,同时又以教育的眼光看世界。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只有具备了人格的追求、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教育者的情怀,我们才谈得上关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专业发展”。这也是非常需要的,离开了具体的课程、课堂、教法,离开对学科专业和学生心灵的研究,离开了智慧、方法、技巧……教育就落空了。在这方面,我们年轻老师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不断精进,相关的论述汗牛充栋,如叶澜先生所说“太看重”了,我不再赘述。但我想着重强调的是,所有的“术”都必须以“道”为坚实的基础。忽略了对真正的、完整的人格追求,放弃了知识分子的视野、胸襟与使命,忽略了对教育和教育对象——人——本身的关注,而孤立地“专门”地去追求所谓的“专业发展”,实为本末倒置,或者说是缘木求鱼——鱼是在水里的,而不是在树上。教师成长的“水”,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人格的追求、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教育者的情怀”。


当然,人格的追求、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教育者的情怀,只能靠自己的修炼,显然不可能通过“培训”得以实现。培训只能是针对具体的技能,而修养和素养是无法靠“培训”获得,所以我曾经写过文章,对所谓“师德培训”的说法提出质疑。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就包括了你说的这些啊!”
可是,何谓“专业”?简单说,就是某种专门的学业以及从事某种专门职业,这种“专业”一旦“化”,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可替代性”。那我们想想,人格的追求、知识分子的视野,难道仅仅是教育者才独有的吗?显然不是。非教育者也应该拥有。对具体的学科教师而言,教育者情怀也不是某一学科特有的,而是一切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因此,将这些素养的提升仅仅说成是“专业发展”,至少在语言运用上就有问题,在逻辑上更是说不通。
同样的思路,我以前也对“班主任工作专业化”也提出过质疑,也写过一篇肤浅的短文,但反响不大。以后有机会我再详细说说。
叶澜先生从教师是一个创造者的角度,谈了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发展”,而应该是“全人发展”,进而提出变“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发展”。我完全赞成,但我想更进一步也更明确地主张——
教师的成长并非仅仅是“专业发展”,也不只是“教师发展”,应该是“人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成长”。
2022年8月22日

图片

2022年8月24日,三峡明月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