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拉练之一 徒步行军

 三自之我 2021-11-30
五日谈 记忆中的拉练之一

徒步行军

张映勤

  拉练这个词,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听都没听说过,上世纪70年代可是个时髦的词。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中,城市里的学生、干部、工人大多参加过拉练。

  当年的中学生,除了上课,学校每年都要安排一两次学工学农劳动。学工暂且不提,学农、学军都要到城市之外的乡村,怎么去?走着去。按照我的理解,拉练的含义,就是拉出去锻炼吧。拉出去,当然是从城里到农村,其主要内容就是学农劳动。

  70年代中期,我上初中时,每年都参加一两次拉练,目的地是几十里之外的农村。那时候极少有独生子女,没人娇惯,生活条件普遍不好,听说要去拉练,过一段集体生活,同学们都很兴奋,极少有找托词请假的。常年生活在天津市区,我们对农村完全是陌生的、新鲜的。那时候,我甚至没见过农田,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地里的庄稼几乎都不认识。听说能到农村待两个月,能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那种全新的生活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和好奇。

  拉练前,每个同学自己准备被褥行李,带好洗漱用具、换洗的衣服等。这些东西打成背包,带在身上。

  出发的那天早晨,我们初中两个班近百名同学,在操场列队集合,心中憧憬着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美好画面,兴致勃勃。校领导进行简短的动员后,一声令下,我们排着长队出发了。

  刚出发时,大家情绪饱满,步伐整齐,过往的行人纷纷侧目观瞧,指指点点,让我们觉得神气十足,一个个不由得挺直了腰板,昂首阔步,雄赳赳,气昂昂,队伍整齐而壮观。

  被褥外面裹上塑料布、油布,将帆布带打成“井”字,背在身后,上面插着胶鞋,身上背着挎包、水壶、毛巾等,可谓全副武装。

  俗话说:远途无轻载。走了一个多小时,刚出天津市区不远,我们就已经累得肩酸背疼,水壶装上水也就两斤多的重量,可此时背起来却觉得沉甸甸的。最让人难受的还不是负重前行,而是头顶上的太阳,火辣辣地直射而下,无遮无挡,晒得我们大汗淋漓,头昏脑涨。

  眼看着队伍的步子慢下来,同学们疲惫不堪,无精打采,带队的老师开始给我们鼓劲儿:“同学们注意了,我们大家一起唱支歌,大伙都把劲儿使出来。”

  唱过几首歌,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暂时赶走了疲乏。此时,太阳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人们身上早已被汗水湿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