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昭君出塞的历史真相

 闲云野鹤qpab3u 2021-11-30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王昭君是和平使者的化身,她远嫁胡地,做了许多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的大事。

《昭君出塞》剧照,昭君家人送别,昭君唱《离歌》

    汉帝国建立初期,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整个综合国力都不强大,当时北方匈奴实力雄厚,对其虎视眈眈,经常袭扰中原边界。为了保障国家发展,边民安稳,汉朝一边采取小规模象征性抵抗,一边采取和亲的国策,以求和平发展。这种局面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被中断,不过到了汉元帝时期,由于元帝执政期间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这种局面再一次被打破,于是有了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王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王昭君,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刘奭(前74年-前33年)皇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王昭君入宫之后,由于没有打点画师毛延寿,导致数年见不到皇帝,得不到皇帝宠幸。直到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汉元帝才想起王昭君,匆匆安排她前往匈奴和亲,昭君和亲之后,备受宠幸,被称之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前阏氏之子继位,昭君依照胡俗下嫁,为两代单于生儿育女,维护胡汉友好,昭君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的“特木儿乌尔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处),遗址至今犹存,芳草青青,树木茂盛,世人称为“青冢”。

昭君墓又称青冢,位于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畔。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

 

No.1 昭君名字的考证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人们对她美貌多才,毅然出塞与匈奴和亲联姻,对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边疆态势,密切汉匈关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关于王昭君的身世有很多种传说,在男权社会之下,她原本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史料中记载其姓王,名“嫱”(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名。嫱、妃的地位高于嫔),也有人说为“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昭君是出嫁匈奴时期的封号。王昭君故乡在今天的湖北秭归,当年走水路,乘帆船前往东都洛阳,有叫“樯”的可能,宫女一旦入宫,就不能叫原来的名字,后改为“嫱”。至于昭君,是远嫁匈奴时期封的号,为了提高其身价,显出汉王朝对和亲的重视,昭君才从王樯,到王嫱,再到昭君。


 

No.2 毛延寿的胆真肥



    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羊车望幸”,说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好色,由于后宫女子很多,难以一一宠幸,晋武帝便乘坐羊车,车子停哪里就临幸哪个宫里的女子,那些女子知道后,就将盐巴撒在自己门前的草地上,以吸引羊来,由此得到司马炎的宠幸。依照这种说法,汉元帝时期,嫔妃众多,按说王昭君入宫,难以得到元帝宠幸也是有可能的。但王观国先生在《学林》中指出“其礼仪恩数,皆已素定,非临时而为之也。”对于牵扯到两国关系,上升到政治策略的大问题,汉王朝一定不敢慢待,而是经过慎重研究,深思熟虑才下定决心的。对于许配给匈奴单于的妻子,定是一位才貌出众、堪当重任的女子,绝不可能随便打发一位女人前往。

    《汉书》记载:“元帝以宫女五人赐之”,说明汉元帝是早有准备。《西京杂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乃使化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化工。独王嫱不肯,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值……同日弃市。”毛延寿作为宫廷画师,负责给宫廷嫔妃画像,在毛延寿呈给汉元帝的昭君画像中做手脚,故意把昭君画丑。王昭君貌美如花,多才多艺,虽然当时没有被汉元帝宠幸,但毛延寿此举是欺君罔上,罪该万死。故在汉元帝得知倾城倾国的王昭君出塞和亲时,后悔不已,怒杀毛延寿。

《昭君出塞》毛延寿剧照

 
 

No.3 昭君是自愿出塞


 

    汉宣帝年间,匈奴单于内部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一同投降汉朝。公元前44年(汉元帝初元五年),郅支单于远走康居(俄国中亚北部),且称霸横行一方。公元前36年(汉元帝建昭三年),西域都护甘迁寿进击郅支单于,一举剿灭大部。呼韩邪单于审时度势,表示愿意联姻,为汉王朝守卫上谷。前33年(竟宁元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据《汉书·元帝》载:“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愿保边塞长无兵革之事,改元竞宁,赐王嫱为阏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乃请掖庭令求行。”从这段记载来看,昭君在宫中难以得到宠幸,是自愿前往匈奴和亲。尽管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但始终难以得到宠幸,于是萌生了远嫁匈奴的意愿。

 

No.4 昭君出塞走的是雁门道


    昭君告别故土乡亲,一路跋山涉水,越过浩瀚戈壁,跨过茫茫大漠,千里迢迢,来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对于她远嫁匈奴所行路线,史料没有过多的记载。当时从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到达匈奴王庭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由长安向北走秦始皇当年修筑的秦直道,一条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出雁门关北上。

雄伟的雁门关

    据《汉书·匈奴传》载:公元前52年到公元前4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两次从秦直道进入长安,以寻求汉朝的支持;公元前36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执掌政权。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远赴长安,请求和亲修好,于是携王昭君出塞。

    走秦直道的路线是:从长安(西安)出发进入北地郡(甘肃庆阳)—上郡(陕西榆林)—西河(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朔方郡(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五原郡(内蒙古包头)—朔方郡守临河县(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高阙(内蒙乌拉特后旗)—阴山,再一路北上至蒙古国境内。

    按照古代婚嫁不走重复路的规矩,匈奴单于下聘时走秦直道,迎娶王昭君就不能再走秦直道。加之秦直道山高路远,地理偏僻,少有人烟,远不如雁门道路线繁华,和亲是大事,一路需要补给,可以得到途径之地官员的后勤补给和相关照应。当年昭君出塞,匈奴内部已经统一,呼韩邪单于大权在握,不必走人烟稀少之处。

雁门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一条玉石之路,茶叶之路,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构成一条贸易大通道,内陆商人将瓷器、丝绸、茶叶、布匹等通过此道运往漠北草原乌兰巴托、俄罗斯等地,北方游牧民族将牛马羊驼、皮毛特产运往内陆。路线从长安(西安)—晋陕交界风陵渡—蒲反(山西永济)—运城——临汾—太原—忻州—雁门关—朔州—右玉(杀虎口)—定襄郡(内蒙古和林格尔)—大青山(白道)—进入大漠到匈奴王庭。

    雁门关流传许多关于昭君出塞的传说,有因昭君美丽,大雁跌落而留下的“雁池”;朔州境内有一个村庄叫“清钟村”,是为“青冢村”;呼和浩特曾出土过“单于和亲”“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的瓦当。

王行(1331~1395) 昭君出塞图

 

No.5 促进民族团结的女子


    时值深秋,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自觉遵从胡俗,稳定了匈奴部落,保持了汉匈和睦。《汉书·匈奴传》载: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为右日逐王。公元前前31年(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昭君出塞》昭君阏氏造型剧照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族效仿中原的制度。南宋许斐曾写诗赞曰:“汉家眉斧息边臣,功压貔貅百万人”,道出了王昭君的功劳已经超过了拼杀的军士和鼓舌的文人。

    王昭君是和平使者的化身,她远嫁胡地,做了许多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的大事,历代人民都感念她的大德。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感谢《昭君出塞》剧组及照片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