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方寸|自号“秦大夫”的“西泠八家”殿军

 青木森森 2021-11-30

他是“西泠八家”的殿军,相比“浙派”印风的千人一面,他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同。印论家魏锡曾在《钱叔盖印谱跋》中这样写道:“余于近日印刻中,最服膺者,莫如钱叔盖先生,先生善山水,工书法,尤嗜金石,致力于篆隶。其刻印以秦汉为宗,出入国朝丁、蒋、黄、陈、奚、邓诸家。同时赵翁次闲,方负盛名,先生以异军特起,真出其上。”赵之琛彼时正“负盛名”之际,魏锡曾评价钱松“真出其上”,可见对其艺术造诣的肯定。而同为“西泠八家”的赵之琛更是给予钱松超高评价:“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出现,前无古人。
篆刻史上,很多人都认为,钱松虽然身在“西泠八家”,却有着不同的面目,源于“浙派”,又能够突破“浙派”的窠臼而独立存在。不只是旁观者这样看,钱松本人也如此认为。他曾在“米山人”(见图一)的印款中这样说过:“国朝篆刻,如黄秋庵之浑厚,蒋山堂之沉着,奚蒙泉之冲淡,陈秋堂之纤秾,陈曼生天真自然,丁钝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予则直沿其原委秦、汉,精赏者以为何如?”

图片


这里,他给予“浙派”诸家中肯的评价,却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于篆刻的取法是“直沿其原委秦、汉”。在“范禾私印”印款中他同样有“得汉印谱二卷,尽日鉴赏,信手奏刀,笔笔是汉”的记载,所得印谱被他反复摹画研究,先后摹汉印二千余方,有才气又这么勤奋,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钱松有许多字号,多与“松”相近,但其中“秦大夫”是比较特别的一个。说起“秦大夫”的来历,还得先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一段记载:想当年,秦始皇去泰山立碑之时,下山途中遇雨,幸有五棵古松张开树冠使他躲过了这场风雨,秦始皇遂以松之功,命名五棵松树为“五大夫”。钱松自诩“秦大夫”,一是因此中“大夫”即有引申为松之意,另一层含义也许就是他艺术观的呐喊——我就是那个回归秦汉的钱松。
钱松继赵之琛而起,但并没有被“浙派”晚期的颓势所影响,一方面上追秦汉,另一方面在汲取“浙派”印风的同时,将“皖派”的“以书入印”理念加以借鉴,融合于自己的篆刻艺术之中。同时,在用刀的表现上,其变短刀碎切为轻浅的披削刀法,作为“浙派”“西泠八家”中人,钱松的突破更多于他的传承。
钱松在为他的好友胡震所作的一方“富春胡震伯恐甫印信”及“胡鼻山人宋绍圣后十二丁丑生”两面印中(见图二),朱文印“浙派”印风明显,但白文印却可以看出其受邓石如的创作理念影响极大,篆意虽方,但同时笔画圆转自如,颇具“以书入印”的风范。同为兼收并蓄浙皖印风的篆刻狂人赵之谦在“何传洙印”边款中对钱松的艺术主张给予了认同,并深为能与其有相类的取法而自喜,“貌此事与予同志者,杭州钱叔盖一人而已”。钱松是赵之谦的好友,也可以说是赵之谦在艺术主张上不可多得的知音。

图片


钱松虽为“西泠八家”的殿军,但他与其他诸家有着根本的不同。很多人认为赵之琛断送了“浙派”,但严格来说,钱松才是那个终结者。赵之琛终结的是一个流派的生命力,而钱松作为“浙派”中人,立意秦汉,兼取浙皖,他是以开创者的姿态终结了一个篆刻时代。
钱松一生布衣,文人中最不缺少的就是穷,但在生命面前,穷却显得不是那么可怕。钱松于艺术成就上独树一帜,在面临生死的选择时,同样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决绝,面对太平军的屠城,他为免于受辱,率全家义无反顾地仰药而亡。而他唯一幸存的儿子钱式,后被赵之谦收做弟子,在生活及艺术创作上给予了师长及慈父双重的培育与关爱,这与我们心中那个桀骜不驯的赵之谦判若两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赵之谦对钱松的一种至高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