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改变,可以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老沈阅览 2021-12-01
图片

农业向前一小步,乡村振兴一大步。
图片(一)
农村的新人新气象

“放羊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娶媳妇,娶媳妇是为了生孩子。”

“那生孩子呢,为了啥?”

“为了放羊。”

这曾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无解难题。

但这个“闭环”被“羊三代”刘国宁打破了。

刘国宁是甘肃环县人,爷爷和父亲都以牧羊为生,到他这一辈幸运些,通过上大学走出了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交织的家乡。

图片

2014年的某个深夜,他的人生被改变了。

“父亲电话里说,家里的羊卖得特别不好,希望我能帮他想想办法。”已经习惯了互联网的刘国宁第一反应就是“把羊肉放在网上卖”,然而,问题来了。

一辈子都在偏远山区的父亲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打字,刘国宁必须先把收件人信息从口语“编译”成短信。

村里没有快递点,父亲必须驮着羊肉开摩托车到三十里外的班车站点,再送往县城发货。而且从环县往外发货,需要走物流,速度慢没保障,“第一年一共发了四单,在路上就坏了三单,最后快递公司都不揽件了。”

刘国宁意识到,这样的方式收效甚微,反而让父亲的担子更重了。于是,他决定回去创业。

环县气候干旱,时常还有沙尘暴,但当地羊肉嫩而不膻、瘦而不柴,是“养在深闺无人知”的优质农产品,但是,传统的羊肉生产链条是“牧民-中间商-菜贩-当地消费者”,牧民缺乏议价能力,辐射范围窄,用户基数小。

“必须得走电商途径。”2015年,刘国宁成立了一个名为“陇上刘叔叔”的品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父亲负责养殖合作社和收购农民的羊,保障羊肉质量,刘国宁负责搭建并运营电商服务框架体系,完善客户体验。

图片

逐渐完善的物流网络,屡次试错之后的自我迭代、用户认知的逐渐打开,“陇上刘叔叔”慢慢发展起来,2019年拼多多旗舰店销售额达到2100万元,大约卖出了1.5万只羊。

当年嘲笑刘国宁“大学生没混出来”的声音少了,他的故事反而成了榜样,鼓舞着更多人回乡创业。

2020年5月18号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钟山专门以甘肃环县为例,介绍了电商扶贫,点名表扬了新电商卖羊这件事儿。

曾几何时,由于地理气候等客观条件限制,我国西部曾经是长期经济欠发达地区,“三区三州”更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注:“三区”指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西藏,南疆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区;“三州”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就在这些昔日的欠发达地区,刘国宁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你看,拿到了绿卡的澳洲硕士赵闫,回到故乡新疆的农村,甩了高跟鞋、扔了绿卡,脱下红妆,换上农装,当起了一名“新农人”——种枣、办厂、办合作社,带领家乡枣农共同致富。

你看,在四川凉山州会理县,95后大学生何爽,辞去光鲜亮丽的空姐工作,回到家乡直播卖起了石榴,短短几年内,不仅自己的公司不断壮大,还解决了不少乡邻的就业问题。

新农人、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在我国广袤的乡镇土地上,作为长期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三区三州”近几年的改变,尤为可喜。

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产业链底层逻辑,正在改变。
图片(二)
被重构的“农业产业链”

11月26日,瞭望智库发布了《2021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认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是一场重配农业生产要素的革命。在农村电商,尤其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农村电商”的推动下,整个农业产业链都在被重构。

不同于以往“农民-收购商-分销商-消费者”的农产品销售链条,以“农户-经销商-消费者”,或者“农户-消费者”为主流的超短供应链正在成为主流。

图片

“超短供应链”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可以使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使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农民手中,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实现了以销定产,避免了滞销。

这里,必须表扬一下拼多多这样的“新农村电商”,相比于传统电商平台依靠工业品下乡助力乡村发展,“新电商”则通过变革农产品供应链、推动农产品上行的方式找到了困局破解的密码。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为了培养合适的人才,拼多多在2018年就创立了多多培训课堂,专门培训农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3年以来,拼多多培训了十万“新农人”,很多农户识字不多,对于如何做电商却非常熟悉。

为了实现产业链变革的落地,拼多多彻底深入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并运用专业的知识和互联网思维,参与制订、引导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种植和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甚至通过源头优种优育来提高地区亩产值。

在利益分配环节,拼多多坚持将传统的弱势群体贫困户也纳入整个利益分配体系。

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农业这件事,做成“长久的生意”。
图片(三)
人才和技术的回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新农村电商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除去肉眼可见的销量和收入增加,另有一点更值得关注:一些高势能元素,正在向乡村回流。

所谓的高势能元素,是人、科技、观念等“软实力”。

首先是人。参与到新农村电商中的人群,有这些共同点:都是本地人,都是能人,很多人还是大学生。

图片

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农村发展史上都没有出现的景象,自古以来,只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才上行;只有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励志典范;只有一代代人为了吃“商品粮”前赴后继的奋斗往事。

这些年,有关“乡村空心化”的讨论还不绝于耳,但现在,即便是在“三区三州”这样的偏远地区,大学生回乡做新农人也不再奇怪。

其次是科技。在农业产业链被重构之前,农业就是投入大产出少的“第一产业”,科技下乡属于国家政策,既难以覆盖,也难以精深。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依旧是有待科技开发的“蓝海”,而这几年如火如荼的农村电商就是进入这片蓝海的最佳契机。

最后是观念。实际上,当新农业电商成为热点,无数来自农村的故事和观念就开始反哺整个互联网。就像今年双11,“浙大博士和蜜橘商家的聊天记录”登上热搜,这背后,就是一个农业电商商家“为国做贡献”的故事。

图片

优秀的年轻人回来了,高新科技来农村了,农村的事也渐渐出圈了,一切看起来都充满了希望。

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图片(四)
腿上沾泥的拼多多

今年10月12日,全球著名财经杂志《财富》公布了“2021年度改变世界”排行榜,因在农业领域的特殊贡献,拼多多首次入选该榜单,并荣膺中国互联网公司以及全球电商公司首位。

拼多多做对了什么?

抽象一点说,就是“以做农业的态度做农业”,或者说,“腿上沾泥”。

农业,是一项长期事业,前期投入必然巨大,回报却相对缓慢,播种、施肥、除虫,才能收获。

拼多多很清楚这一点。

图片

今年8月份,在发布第二季度财报的当天,拼多多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并将未来利润优先投入该专项。9月底,“百亿农研专项”获得了股东大会的批准。11月,拼多多第三季度的全部利润也投入了“百亿农研专项”。

拼多多说,“百亿农研专项”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普惠,“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仔细梳理这些年拼多多在农业领域的行走轨迹,不难发现,从网上销售,到供应链改造,再到用科技力量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一路走来,拼多多的农业产业链越做越长,投入也越来越大,这绝非商人的做法,像极了盼着土地肥沃,国泰民安的老农。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是一个难题,也是必解之题。

拼多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图片(结语)
“腿上沾泥”永远是所有行业制胜的法宝

对于企业来说,赚钱比较容易,但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很难,这不光需要机遇、需要运气、需要经营的能力,还得真正做到躬身入局,做到“腿上沾泥”。

想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同样如此,乡村振兴对于中国这个持续了5000年的农业国来说,想要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有必胜的信念,相信技术的进步,也必须要有腿上沾泥的态度,徐徐图之的耐心,还要能受得了误解,耐得住寂寞。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