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称云梦、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湖南、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湖南、湖北这两省名称里的“湖”就是指洞庭湖。元朝时期,湖南、湖北没有分家,和贵州等其他地区一起被划入湖广行省。清朝康熙年间,以洞庭湖为界,湖南、湖北分家,各自独立,延续至今。 洞庭湖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交通要地、旅游胜地。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位于洞庭湖东侧的岳阳市。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他的名著《岳阳楼记》里写道:“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歌咏洞庭湖的优美诗篇。 笔者从中精心选取了唐、元两代六首著名的诗,作者有大诗人李白、杜甫、张说、孟浩然、刘禹锡,还有元朝不知名诗人唐珙,这六首是有的飘逸浪漫,有的苍凉悲壮,还有的委婉含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请您逐一欣赏吧: 一、最奇幻飘逸的诗 《游洞庭》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意: 秋天夜晚的洞庭湖水面清澈无烟, 可是我想怎么能够乘流直上蓝天。 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迷人的月色, 将船停在白云边痛快地喝酒赏月。 首句“南湖秋水夜无烟”,先表明了此时的具体时间:在秋天的夜晚,湖面广阔宁静,清澈无烟,明月当空,一片空明,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面对洞庭湖迷人夜景,让李白产生了羽化登仙的浪漫念头,“耐可乘流直上天”,可我要怎么才能乘流直上天呢? 还是回到现实来吧,“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姑且让我向洞庭湖赊几分迷人的月色,把船停在白云之边,我们一起痛快地喝酒赏月吧。 这首诗的语言虽然平淡无奇,却有“天然去雕饰”之妙。尤其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别出心裁地将洞庭湖人格化,好像说洞庭湖是一位收藏家,湖光、夜色、明月、清风皆归她所有。而李白与洞庭湖商量赊购月色,不仅亲切,还很奇妙,体现出李白才情高超、想象奇幻,浪漫飘逸的风格特征。 二、最宁静悠远的诗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诗意: 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 每天看到洞庭山的孤峰在湖水上漂浮。 传说这山上曾住过神仙可惜无法接近, 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思念悠悠。 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是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开元时期的名相。 梁六是张说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在准备去西安入朝时,途经岳州,特意与张说会见。 张说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 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张说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幽幽思恋情绪。 在诗中,张说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诗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全诗即景遣怀,寓情于景,不显刻划而意境自现。体现了张说旷达的心胸和超然物外的情怀,是初唐之际七绝的成熟之作。 三、最委婉含蓄的求职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意: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慕之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简单来说,就是类似现在的自荐信。由于孟浩然年纪大、诗名盛、爱面子,想做官却又不好意思直说,所以只好以干谒诗的形式,委婉地向张九龄表达自己的愿望。 东南风吹起,洞庭湖上水气蒸腾,一片白茫茫,湖水波涛汹涌,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该诗的名句,气势雄浑、豪放、阔达。 诗的后面四句,表达诗题写“赠张丞相”的目的。“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面对浩浩荡荡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心里很惭愧、羞耻。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垂钓者”指张九龄,张九龄在位期间,提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张丞相,您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我很羡慕他们,希望您也像钓鱼一样,把我钓上去。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景象壮丽、气势磅礴。后四句,触景生情,表达了写赠诗的目的,用典贴切,含蓄深沉。该诗成为了传播广泛,求职诗中的千古名篇。 收到这首诗之后,张九龄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请孟浩然到他的幕府,担任一个段时间的幕僚,后来,孟浩然辞职回家,终身未仕,作为著名诗人,人们称他为“孟山人”、“孟襄阳”。 四、最清新怡人的诗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 湖面上风平浪静如同铜镜未磨。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赶赴和州刺史任上,在秋天经洞庭湖时所作。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刘禹锡飞驰想象,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刘禹锡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刘禹锡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句匪夷所思的妙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刘禹锡豁达乐观的性格、不屈向上的情操和尊重自然的美学观念的综合反映,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 五、最悲壮苍凉的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诗意: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 今天我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 仿佛天地都在湖中日夜飘浮。 外地的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 年老多病只能寄托一只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城。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杜甫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登岳阳楼》这一千古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该诗的名句,意境壮阔,气势极大。被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杜甫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集中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起伏,更加深切动人。 ![]() 六、最浪漫空灵的诗 《过洞庭》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诗意: 秋风吹皱了洞庭湖上的水波, 一夜的哀思使湘君白发增多。 醉后不知天倒影在宁静水面, 我担心满船的清梦压碎银河。 ![]() 夜色沉沉,唐珙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浩浩袅袅的洞庭湖。秋风习习,吹拂过水面,水面上的波纹便一圈一圈荡漾开来,唐珙想到了一个“老”字,“西风吹老洞庭波”,极富想象,极其拟人,令人寻味无穷。 唐珙思维跳跃,接着联想到湘妃,“一夜湘君白发多”,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湘妃啼泪”。 传说古代尧帝有两个美丽的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她俩都嫁给了舜帝。舜帝去南巡,在途中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 娥皇、女英千里寻夫,“闻舜帝崩于苍梧”,就在湘江岸边日夜悲哭,江边的竹子都染上了她俩刻骨伤心的泪水,从此变得斑驳,“以涕挥竹,竹尽斑”,被人们称作斑竹或湘妃竹。不久,她俩悲伤地自投于湘江,成为湘江之神,所以就称为“湘灵”或“湘妃”。 ![]() 巨大的悲哀,使得美丽多情的湘君,竟然一夜满头白发。由此唐珙联想到自己,作为南宋遗民,是最低等的一类人,在元朝一生郁郁不得志,却无可奈何,而自己年近迟暮,悲伤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喝酒吧,一酒解千愁。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唐珙仿佛由此进入了一个神仙般缥缈的世界。 ![]() 小船儿静静地飘在湖上,唐珙看着水面上倒映的天空、星光,恍惚之间,他仿佛感觉自己泊舟在那明亮的银河之上,他担心自己满船的清梦会把灿烂的银河压碎。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是唐珙最出名的一句诗,清新绮丽,缥缈空灵,浪漫奇幻,让人生出无限遐想与向往,深得后人的喜爱。 以上六首写洞庭湖的名诗,时代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您喜欢哪首呢?欢迎好友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