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晋觅宝——(11)雁门关

 昵称42722649 2021-12-01

山西在历史上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为争夺和保护生存资源,局部战争频发的地区。冷兵器时代利用山脉的地理优势,抵御外患,保护自己,万里长城就是一个典型的防御工事。这里有平型关、娘子关、雁门关、宁武关以及与陕西交界处的扁头关。

其中最著名的是雁门关,它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这么多的关隘,一个都没去过,是有点遗憾。况且,雁门关现在是5A级景区,这走完山西这么多5A景区以后,把这个5A留下,有点可惜。

去雁门关路比较远,费用高,且去的人较少,我们包乘一座七座轿车,司机兼导旅,顺便看一下应县木塔。

车到景区,景交车将我们送到入口:

景区门口的路还在建设,石路还没煮好,在泥巴地上铺了一层塑料地毯,方便游客行走。

这个景点还在造,是个饮马泉。

今天的雨真大,对我们游玩来说是不太爽,对水资源匮乏的山西来说那是个好日子。

雁门关

边上立的牌子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雁门关段。雨下的很大,城楼上的匾额上“雁门关”三个字,看上去有点模糊。

进了门洞,里边是一个瓮城。


地上的石块条,是原汁原味的明长城雁门关古道。


出洞门有个平台,即步可到关帝庙,供有忠勇神武的关老爷。

关帝庙对面是个戏台,当年慰捞将士的。

前行就是天险门

天险门后有个四合院,里面有不少殿堂。


这是第一个守雁门关的将军(公元前1022年),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守关有功,被成王赐名为姓,是全球幸氏之祖。

武安堂

供奉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还供西汉大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六位将军。

还有群英堂、忠武堂、武恵堂、文定堂等殿堂都差不多,里边的将领不一样,群英堂供奉的是历代的守关征战的名将,忠武堂供的全是杨家将,武惠堂供奉的潘美,曾经守关有功,封为代国公。后来攻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官贬三级。文定堂主供北宋名将张齐贤,以及历代与守关有关的文武兼备的将领五位。

武安堂


这个堂还没布置妥当

难得可贵的历史见证人,院中510岁的古松。这个四合院是故事最多的地方。


穿出院子,城墙下有窑洞若干,是雁门关的驿站。这里有雅士洞,曾路宿楼敬、蔡文姬,李白、沈括、元好问、傅山、朱彝尊、顾炎武,徐继畲等历史名人。

蔡文姬的公主洞

还有御驾亲征的皇帝洞、将军洞。

雁门关驿站

会有烟雨茫茫、会有寒风凛冽、会有赤日炎炎,会有戍卒平民,会有将军元帅,会有皇上百官,从这条路上来就会走出雁门关。

一人当关,万夫莫敌。就是这么一条路出关,以前有当地劳工,为出关的货物助力推车,挣些苦力钱。

古代军事家对这里的结论是不宜用骑兵。从隘口窄度和陡度看,骑兵马队的优势在这里施展不了,只能过步兵。

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原楼毁于1937年,于1989年重建。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

修葺一新的长城往雁楼两边伸展开去

我顺着长城往前走,回看风雨之中的雁楼,千百年来,有多少将士别乡离家,在此镇守,浴血疆场,戍边完命,这里有青松翠柏,有累累白骨,有千古流芳,有遗臭万年,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从雁楼边,顺着长城走没几十米路,有个碑亭。我从这上去察看,有四五排的碑林,几十米长,是新造的建筑,多今人题词。

长城上的雁楼

从这上下长城

雨中的雁门关,留下深深的记忆。

出口大路上,有成排花岗岩雕塑,再现当年的保国卫家的杨家将英姿。

雨中的雁门关,就此别过。

曾经的荒山野径,现在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与当初相比一定变化巨大,好在还能看得出当初的险峻,但愿不要修得太夸张。

曾经看到一段资料,写得非常好,作者是这样描述雁门关的。

雁门关乃“天下第一雄关”,而雁门关敢称“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其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它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铁打的雁门关,流水的王朝”。在这里周穆王、李牧、蒙恬、刘邦、卫青、霍去病、李广、隋炀帝、薛仁贵、杨家将…你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有数据统计,在雁门关这个地方从古至今发生过一千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战争,以至于你行走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不经意的放轻脚步,生怕惊动地下的英灵。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当你站在雁门上低吟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才有那种荡气回肠。今天我在这风雨之中感受了这种荡气回肠,“天下第一雄关”不虚此行。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攻防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冷兵器时代存在几千年的这种利用自然屏障,实现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手段,在现代战争中己是没有太多优势了,在高科技战争中更是一无用处。两军对壘从刀光剑影,炮水连天的疆场撕杀,演变成大数据分析,屏幕分辨,棋盘指尖的较量。破坏性从阵尸遍野,焦土千里,演变成精准击杀,定位清除,甚至出现无人战役,用机器人,无人机来执行战争任务。但是守关将士象关云长那样忠勇神武,浩气长存,这种民族精神将永远值得纪念和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