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新干线·散文」张景录|“雁门关”怀古

 谭文峰sdqtneyj 2023-11-07 发布于山西

作家新干线

“雁门关”怀古

在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我登上了您的巅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里我领略到您的巍峨、险峻;在漫道雄关的万里长城的怀抱里我仰望您的高大挺拔;在一尊尊民族英雄的雕塑里我看到您的威武雄壮。

“巍巍雁门关,高耸在云间。”那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让我仿佛置身于狼烟四起、鼓角争鸣的古战场。那飞沙走石的滚滚黄尘挟裹着奔跑的战车、嘶烈的战马。凛冽的西北风劲吹着“雁门关”上的旌旗猎猎作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群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无数次这样的战场,让无数满腔热血的将帅士卒为捍卫国土的完整,在这荒无人烟的金沙滩和天险要塞的“雁门关”抗匈奴、征顽敌、防突厥、平安史、杀辽寇、战兀术、歼瓦剌、荡日寇……一场场惨烈的战争,见证了:“得雁门关者得天下,失雁门关者失中原”的说法。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境内。因山高险峻,大雁难越,飞到此处的大雁盘旋几个回合,从低矮的豁口飞出,故名:“雁门关”。“雁门关”是我国古代关隘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遗存。保存完整的长城、关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构成了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险要关隘,展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

此刻,我站在蜿蜒的长城之上,凝视着每一块厚重的长城方砖。它犹如一卷卷镇守雄关漫道的战争史,拓着岁月的印记排列在长城之上,数以万计的烽火台、垛口、关城、隘城、兵堡等建筑无论是秦汉的手印砖、唐宋的方形砖还是明清条形砖,它任凭战争的浸洗、任凭岁月的侵蚀都抹不去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长城的记忆。

“雁门关”,天下九塞您为首。那“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却道出了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殊地形。“雁门关”您是历代将士冲锋陷阵的关口;您是杨家将领镇守边关,征战辽寇的见证;您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使者;您更是边塞壮歌的英雄史诗……

我在这形似鲲鹏展翅的“雁门关”前徘徊。在犹如巨龙腾飞的长城之上倾听:“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诗句。我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诗词的意境里苦苦寻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的那位边塞诗人;我在“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壮诗句里感知:“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的忠君报国思想。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苦战功不赏。

雄关漫道真如铁,雁门关外杀顽敌。几千年来,贯穿在“雁门关”的萧瑟与繁荣,战争与和平,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形成了无数边塞诗人的感慨诗作和难以忘怀的历史画卷。

“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远度平沙阵势开,雁行徘徊雁门开”……这些悬挂在关楼各处的对联佳句与其说是一幅幅书法作品,不如说是古今骚客的一腔爱国情怀。在过雁峰与雁塔之下则是蜿蜒的长城紧紧怀抱的一处碑林。  一篇篇碑文或壮怀激烈或凄凉哀婉,它抒发的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登临“雁门关”之余战与和的思考,家与国的感喟,忠与奸的爱憎。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公元前1023年,周穆王到此巡边,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设雁门郡,唐代置“雁门关”。从公元前十世记至今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就有两千多起。从李牧守关、蒙恬戎边到白登之围;从马邑之谋、汉武帝出击匈奴到魏孝文帝南迁;从隋炀帝“雁门关之变”到薛仁贵镇守雁门。直至八年抗战,八路军抵御日寇的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平型关战役等。

在高大巍峨的明月楼前,矗立着佘太君、杨业等二十四座“杨家将”群雕。这些满门忠烈,忠君报国的英雄雕像生动地反映了杨家将领镇守边关的感人故事。时至今日,杨家将血染疆场,浴血报国的故事,成为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和戏剧久唱不衰的好素材。

“斜月一鞭关上指,星斗七峰留雁门。”雁门关您是万里长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您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而影响力最强的古代关隘。

与“雁门寨”一楼之隔的是“雁门关”宏大的关城。这里的一门门土炮和箭在弦上的战时气氛随时聚然呈现。天险门、地利门、人杰门、瓮城门、四道关门和关楼的雄浑是对“中华第一关”美誉的最好担当。校场、垛口、长城、敌楼还有严阵以待的古代兵器更使让游客回到枕戈待旦,刀光剑影的历史空间。

金戈铁马今犹在,将军征战始未归。在“天险门”东侧的镇边祠是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等从西周至明朝2600年间守关名将的展览馆,也是全面了解“雁门关”军事文化的一大窗口。回望“雁门关”坐落在关山之间的雁门古道、壮士亭、盘古石、雁池等景观,无不寄托着今人对古人的思念之情。

睹物思人,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秦时的明月斜照在广袤无垠,凄凉悲怆的金沙滩上。征夫紧握长矛大刀,进入甜蜜的梦乡,在他们的情思梦境里把“征夫思妇”的边塞诗词进行续写。而“雁门关”上又有多少将士仰望这轮明月。征妇常思千行泪,雁门关外人不归。这关隘,从秦汉到明清,浸透了多少戍卒的斑斑血泪,诉说着多少征夫、怨妇的千般亲情。也正是这样千千万万个勇士镇守边关,才换来东京中原的繁华盛世。

带着无限情思,无限惆怅,我仿佛看到了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厮杀场景。我似乎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哀婉、凄凉的琴声。

历史的录像机重新回放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悲凉深秋。久居深宫无人识的王昭君在那首忧怨婉约的《出塞曲》里,告别长安,途径潼关、横渡黄河、穿越三晋……在北出雁门无故人,匈奴和亲我前行的条件下,换取了边关的和平安定,留下了“昭君出塞”的千古绝唱。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东汉张衡所描述的“雁门关”让我心驰神往。发生在这里的边关贸易直接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明清时期的晋商没有囿于这四塞之地,反而走出这表里山河,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晋商的足迹见证了内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胜景。也见证了边陲“驼马穿梭不知其数”的繁华。晋商起于贩运、开创了沟通国内外市场的盐粮之道、茶叶之路、百货之路。从实业到金融,晋商走出了一条“两头在外”的商业之路。

纵贯晋商五百年的商业之路,其成功离不开“诚实守信”和“经世济民”的晋商人品格。“达者兼济天下”的商业精神文化将引领今天的山西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

“雁门关”不仅是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与关外的民族留下了“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交通贸易。这座中华名关在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的优势无与伦比。

“雁门关”不愧是“中华第一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