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VS成人

 成都书语 2021-12-01

儿童VS成人

      我对于儿童的理解,大部分的经验来自于我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及对自己童年的模糊印象,和从童书中看到的一些儿童。如果真要让我说儿童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或许我会用“可爱、有趣、天真、烂漫、难搞、麻烦、小、需要大人帮助”等一系列的词来概括。为什么会对儿童这个物种感兴趣呢?缘起于一场故事会。

      5月我参加了一次实习带读,第一次带几个8岁左右的孩子读书,书目为《没有耳朵的兔子》,可以说这一次带读刷新了我对孩子的一些认知。这本书文字量很少,图也不算复杂,我设计的方案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孩子来发问的,只有发问了后续才能进行得下去。而我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试着提了一些问题,最开始时我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后来反复看了许多次,才提出了一些问题。

     在最初设计的方案里,我很担心孩子们会跟我一样问不出问题,所以在预先给的提问时间里,我又单独给了几分钟的候补时间,来预备问题少的可能。但是在正式带读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可以说是让我感到震惊,我完全没有想到他们会有如此多的问题,仅仅在封面时候,他们就提出了一张大白纸的问题。(下图比较直观,左图是针对封面孩子们的提问)我当时就已经有些不知所措了,担心这样故事会读不完,所以临时改变了方案。从这个“不知所措”也能看出我是个新手了,因为对于好的带读人来说,看到这种反应估计是在内心窃喜。

很自然的,这一次带读并没有通过,我后来反思,是我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用我自己的固有思维来定义孩子们了,我认为方案写好了,孩子们会顺着我的思路来,可是他们并没有。现在想想,如果真顺着来了,反而有问题了。而作为一个成熟的带读人应该是能坦然的面对各种突发的情况,或者说各种意料之外的事情,不错,意料之外才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只是目前的我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需要带读人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取和升华孩子们话语中信息的能力,以及与孩子们沟通的能力。

 这个月在与书语的小伙伴共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在第五章“关于童年的普遍假设”里,就提到了现今我们成人对于儿童的一些普遍假设,我在此列举几条,看看你周围有没有人中招:孩子的能力有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孩子天真无邪,本性善良,他们无法真正理解邪恶和性欲;孩子在感情上是脆弱的,容易烦恼,接触丑陋或痛苦的事情常常会给他们造成永久的伤害。

显然这些只是假设,并不是事实。回到我自己的故事里去,我便是中了第一条的招,认为孩子能力有限,低估了他们,所以才会被孩子杀得措手不及。

那这些假设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真正的生活的呢?如果我们坚定的认为我们面前的儿童就是我们所假设的样子,那么这些童年的假设就有可能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成人相信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就不会让他们接触篇幅长的书,如果成人认为儿童能力有限,就不会让他们挑战相对较难的事情,而他们则无法从这些较难的事情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于是他们真的能力有限了。如果成人相信儿童无法理解邪恶的事情,不去与他们分享或交流这样的事情,那么他们可能真的会变得无法理解这些事情,而事实上生活中并不是没有这些,当他在未来某一天真正亲身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便变得被动、不知所措。

这本书提倡给孩子一个有效的平台,把他们当成有责任感的个体,相信他们能够理解成人所能理解的,并能够针对所读所思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就真的会变成有责任感的个体,有着丰富的理解力,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另外一群一起读书的小伙伴,孩子们和大人们一同学习相同的东西,经由同一位老师教导,其中一个孩子是一位成人的女儿,每次看她孩子的作业,我们都得尊称一声“师姐”。

END

文字:小蝈蝈

编辑:朱砂丹桂


书语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