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史标准本”: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星河岁月 2021-12-01

图片

历史要怎么读?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史学传统,不同史书类型为我们读史提供了多重维度。双十一大促正是入手这些大部头的好时机,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此前撰写专文,带领读者从时间、空间、故事三重维度读国史。此前我们已经推送了时间里的中国:通鉴家族 | 国史的三重维度空间里的中国:地理总志 | 国史的三重维度》《故事里的中国:历代纪事本末 | 国史的三重维度》三篇文章。

而今天要推出的就是“国史”本史——纪传体,作为正史的标准体裁,汇集了时间、空间、故事三种维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终极形态。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清代乾隆皇帝将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定名“钦定二十四史”。其记述的范围,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明末崇祯皇帝,展现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内容。《清史稿》是记载清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虽是未定稿,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作为中国纪传体正史的收尾,与“二十四史”齐名。这二十五部史书,可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那么“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怎样逐渐形成的?为何能从众多史书中脱颖而出呢? 

图片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截图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之前,有最早的记言史书《尚书》、最早的编年记事史书《春秋》、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史记》创造了一种囊括记言、记事、编年、国别多种形式的综合叙述模式——纪传体,奠定了整个“二十四史”的基本体例。


《史记》一百三十篇,分为五体:“本纪”采用编年方式,记录帝王言行和军国大事;“表”专记重大历史事件;“书”详述历代典章制度和重大专题;“世家”记王侯贵族及其家族兴衰;“列传”叙述各色人物事迹以及周边民族的历史。

五体之中,本纪、世家、列传部分以人物为中心,是《史记》最具特色之处,所以称这种体例叫“纪传体”。梁启超说《史记》与前代史书最大的差异就是以人物为本位。《史记》以后,所有“二十四史”都有“纪”有“传”,绝无例外。这种体裁是对前代史书体例的集大成。

图片

《史记》点校本

图片

《史记》修订本

《史记》成书之后,汉代学者多有续写的尝试,其中东汉班固《汉书》最著名。《汉书》体例沿袭史记,但不同的是将“世家”并入“列传”,改称“书”为“志”,形成本纪、表、志、列传的基本格局。《汉书》以后,“二十四史”一般采用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

图片 

《汉书》点校本

《汉书》以后的纪传体断代史中,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别具一格。《三国志》把鼎立的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这三书最初是各自独立流传的,至北宋时合而为一。记东汉一朝历史的史书,自三国、晋至南朝有多家,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依据,删繁补略而成,逐渐超越其他各家,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图片

《中华正史经典:前四史》

东晋以来,无论南朝北朝,一个断代有不止一家史书流传,有私修也有官修。但是流传至今并且纳入“正史”序列的,往往有官方背景。如南朝梁沈约记刘宋政权的《宋书》,南朝梁萧子显记南朝最短命政权的《南齐书》,北齐魏收撰《魏书》,都是得到官方敕命批准编撰而成的。

隋唐以后,正史修撰基本就是国家行为。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为彰显正统地位和文治武功,下诏撰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的历史,开创官方组织多部正史同时编纂的先例。

图片
《陈书》修订本,中华书局2021年最新推出

《隋书·经籍志》中首次对纪传体史书作为“正史”的地位进行了官方盖章确认:“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也就是说,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确立的纪传体才是“正史”。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又命房玄龄领衔,重修《晋书》。《晋书》由主要编纂者编写《序例》,分纂者按照统一体例撰写,最后再集中汇总,注重反映国家的意志,修撰者个人色彩减弱。与此同时,曾参与其中的李延寿,编成《南史》《北史》,将南朝、北朝各自作为一个整体叙述。虽是私修,却更体现唐朝统一南北之后民族融合的特色,因而获唐高宗作序,也位列“正史”。 

唐代以后,修前朝历史以彰显本朝正统成为惯例,五代后晋曾官修《唐书》,宋代建国之初官修《五代史》,都是这一传统的体现。但是这两部史书,史家认为编修不善,于是欧阳修又奉命重修唐朝国史和五代的历史,称为《新唐书》《新五代史》。此两书颁行后,自《史记》至《新五代史》共十七部纪传体史书,被统称为“十七史”,这一概念在南宋逐渐流行起来,十七部史书的经典性地位更加巩固。原有的两部史书则被称为《旧唐书》《旧五代史》,不在“十七史”之列。

元、明、清三朝皆是大一统王朝,延续了官方修前朝史的传统。元代一统三朝,同时修成《辽史》《金史》《宋史》。明代纂修《元史》后,将宋时所称的“十七史”增加宋、辽、金、元四史,称为“二十一史”,万历时由南京国子监刊行。清代乾隆时修成《明史》,又增加《旧唐书》《旧五代史》,由武英殿汇刻,颁行天下,题为“钦定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作为一个整体的官方正史地位由此确立,沿用至今。

图片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为彰显其政权合法性,以清朝遗民赵尔巽为馆长,编纂《清史》。这项纂修工作历经十四年,但因战乱、经费等原因,《清史》未经审定完成就以《清史稿》的名义出版。该书虽是未定稿,但也颇有影响,为学界所重,与“二十四史”齐名。 

图片
《清史稿(简体字本)》(精装)

图片

《清史稿(简体字本)》(平装)


这二十五部史书,经历史洗礼,得官方认可,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可谓是广大历史爱好者的首选。但古代文献没有标点,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一定门槛,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经过标点校勘的整理本。如今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整理本中,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校勘精良,可谓“国史标准本”。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和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中华书局集中全国学术界、出版界的力量,完成了二十五部史籍的点校整理和出版。时至今日,该书依旧被公认为是当前最好的整理本,成为海内外学术界最权威的通行版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

中华书局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此基础上,又于2006年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力图通过全面系统的版本覆核、文本校订,解决原点校本存在的问题,并吸收最新学术成果,形成一个全新升级版本。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

书名

纂修者

史记

西汉·司马迁

汉书

东汉·班固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西晋·陈寿

晋书

唐·房玄龄等

宋书

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

唐·姚思廉

陈书

唐·姚思廉

魏书

北齐·魏收

北齐书

唐·李百药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

唐·魏徵等

南史

唐·李延寿

北史

唐·李延寿

旧唐书

后晋·刘昫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宋史

元·脱脱等

辽史

元·脱脱等

金史

元·脱脱等

元史

明·宋濂等

明史

清·张廷玉等

清史稿

清·赵尔巽等

总之,中华书局“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品类多,质量优。趁着大促,赶快入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