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一些总结

 杨充211 2021-12-01

目录介绍

  • 01.华罗庚的读书法

  • 02.读书三步骤分析

  • 03.读书多需要吸收

  • 04.有时读书难实践

  • 05.挑选合适的书籍

  • 06.读书的逆向思考

  • 07.读书的几种方式

  • 09.要分配调整资源

  • 10.读书的总结梳理

  • 11.读书思考和行动

  • 15.最后总结和梳理

01.华罗庚的读书法

  • 华罗庚读书法。是指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

  • 怎么理解这个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02.读书三步骤分析

2.1 一是把书读“薄”

  • 就是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也叫概读,概读有利于统揽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

  • 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

  • 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

2.2 二是把书读“厚”

  • 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教材的阅读。初读每节教材还是需要略读,大体知道教材说的是什么,列出简要提纲,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从什么侧面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

  • 在略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要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反复复读,可以采用勾画的方法帮助阅读,也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细读的首要任务是搞懂书里讲的是什么,切忌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书里的的想法,把书的原意读偏了。

  • 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理解才能深入下去,所谓“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这种思考过程的写照。可以站在书的立场上,设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把握书的思路;要培养联想的方法,举一反三;要特别注意联想中的反例,那往往是理解难点的关键,或者将把你引向发现。可把类似内容加以比较,问其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

  • 有时候书的观点和思路会与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有距离、有矛盾,想不通,对书提出质疑,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疑,是活跃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问,是最可宝贵的读书学习状态。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

2.3 三是再把书读“薄”

  • 这就是“复读”,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是巩固记忆。复读主要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教材,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了的重要知识要多花一点时间唤起记忆,疑难的地方则要下功夫弄通弄懂。

  • 第二是理清脉络。如果说细读是钻进去理解知识,那么,复读就是从部分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在复读中要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

  • 第三是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经过反复的阅读后,你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知识中的基本,熟练了运用知识的技能,你对书的感觉将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变得越来越薄。

03.读书多需要吸收

3.1 读书需要吸收

  • 说某人念了多少多少书,某人对世界上的文献记得多熟多熟,当然这不是不必要的,而这只能说走了开始的第一步,如果不经过消化,实际抵不上一个图书馆,抵不上一个电子计算机的记忆系统。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会创造,在于善于吸收过去的文献的精华,能够经过消化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

3.2 什么叫消化

  • 检验消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出来”或者“说出来”。会用不会用,不是说空话,而是在实际中考验……(另一方面)消化,只有消化后,我们才会灵活运用。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认真消化的学者,才能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真正解决问题。

04.有时读书难实践

4.1 多进行实践

  • 消化不消化只有在实际中进行检验。但是不一定就有那么多的实践机会,在校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检查我们消化了没有的方法呢?

  • 以前讲过,学习有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你初学一本书,加上许多注解,又看了许多参考书,于是书就由薄变厚了。自己以为这就是懂了,那是自欺欺人,实际上这还不能算懂。而真正懂,还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也就是全书经过分析,扬弃枝节,抓住要点,甚至于来龙去脉都一目了然了,这样才能说是开始懂了。

4.2 检验是否消化

  • 想一想在没有这条定理前,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检验自己是否消化了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不如前面那种更踏实。总的一句话,检验我们消化没有,弄通没有的最后的标准是实践。是能否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05.挑选合适的书籍

5.1 读书的原则

  • 首先还是一个原则:喜欢就好。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所以,选书以符合自己口味为要。如果你不感兴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别人说得再好,也不必读。内容和领域要怎么选择呢?具体来说,有几个原则。

5.2 读书由浅到深

  • 第一点,由浅入深。先读该领域的科普书和基础知识,如果你连科普书都读不进去,那么先放弃,以后再说。这一步不能略去,否则你读了也读不懂,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5.3 读书顺藤摸瓜

  • 第二点,顺藤摸瓜。读一本书时,如果作者提到你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找来读。比如经济史之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比如十字军东征之于骑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学等。上豆瓣搜书名,看下面的相关书籍和右边的豆列,是个很有用的办法。

  • 文学亦然。有一个好方法,是看喜欢的作者推崇的书。比如王小波之于卡尔维诺、奥威尔;村上春树之于菲茨杰拉德、钱德勒;马尔克斯之于科塔萨尔,等等。大抵都不会错。

5.4 读书横向拓展

  • 第三点,横向拓展。阅读是靠什么打基础的?量。一本书永远是没有办法阐述清楚一个主题的。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针对同一个主题,多读,广泛地读,选取内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书去读。这是永远不会错并且极其有效的方法。人的思想和眼光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你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来源自你每一天所吸收的一切,包括阅读。

5.5 读书快与慢

  • 我们消化了我们以前念过的书。再看另一本书时,我们脑子里的记忆系统就会排除那些过去弄懂了的东西。而只注意新书中自己还没有碰到过的新东西。所以说,这样脚踏实地地上去,不是慢了而是快了。不然的话囫囵吞枣地学了一阵,忘掉一阵,再学再忘,白费时光是小,使自己“于国于家无望”事大。更可怕的是好高骛远。

06.读书的逆向思考

  • 从小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没有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 其实,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的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why)、“学什么”(what)、“如何学”(how),比“学就好了”(do)更重要。

  • 如果你问看书可以提高能力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肯定可以提高你某项能力的,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那只是你看书没有真正探索知识罢了!

07.读书的几种方式

7.1 何时学习效率最高

  • 一个新知识什么时候习得效率最高?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7.2 带着问题去读书

  • 第一种方式是带着问题阅读。就像自己程序员这一行,要是在开发中想提高那类的技术水平,就会带着问题和疑惑去看书或者看博客。一般的阅读,看到就过了,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思考。

  • 而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读到的内容。当带着问题时,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会更容易进入你的意识水平。同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运用它们去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7.3 读书建立联系

  • 第二种方式是建立联系。建立联系是指,把你当下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跟你记忆中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人的记忆可看作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径」与其他节点相连。

  • 路径越多,节点也就越活跃,越容易被大脑提取。所以,建立联系的本质,就是扩充节点、增加路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作用,是将你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纳入知识体系里,方便检索和提取。

7.4 读书需要应用

  • 第三种方式是应用。应用有两种方式:说出来,写出来。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写出来同理。原因是,阐述和写作,是学以致用的方式。

  •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加工。阅读往往似是而非,但输出,要求你对其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你的观点服务。

  • 这个过程,也是将其体系化、架构化的过程。读到的东西,是在作者的语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阐述,就是面对一个新情境。如何运用你的知识体系去阐述它们?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你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时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记忆它们的过程。

7.5 刷书单意义不大

  • 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必读的××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 那些标题党的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造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思考一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你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 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 学习或者看书,最忌的就是一次性给自己安排太多的任务,学会做减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看书效率肯定是很高的,实践的时候则是考验自己看书的效果

09.要分配调整资源

  • 阅读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如果拿爬山来做比较,娱乐性的是下坡,越走越舒服;知识性的是平地,能开动,但是略微费力;心智提升类的是爬坡,看起来会很累,但是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重新理解新观点会很快,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力增强了。

  • 很多人天天学习,学习力却没有什么提升。随着年龄增长,自己的脑力体力下降,于是觉得“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就是这个缘故。因为他主要的认知是娱乐性和知识性的——你哪怕读一辈子报纸,也不会增强学习力。

  • 其实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学习也是一样,你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10.读书的总结梳理

  • 第一个注意要点,读书需要体系化。碎片化的阅读,只会让你的大脑产生短暂的兴奋和记忆,而很难深入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了无数的新闻和公众号文章,却依然很难形成自己的读书体系。读一本书之前,请确保:你知道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常识和脉络。如果不符合,先去读一本打基础的书,比如各种原理、概论、通论、通识,等等。它们将是你阅读的最大助力。

  • 第二个注意要点,不要抱着读完书的心态,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比如,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读了一些文章,对明史产生兴趣,那么你可以挑其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其他内容略过。下一次同理。这样分多次读,一本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完,并且在反复的阅读中,也能强化对疏漏内容的回顾和再认。

  • 第三个注意要点,在心里用自己的话把读书的心得解释出来。这是检验你是否真的读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经说过。用自己的话去阐述,需要你对其结构和逻辑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讲清楚。读书时,每读完一个感兴趣的点,可以停下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达、毫无障碍了,再继续往下看。

  • 第四个注意要点,多做笔记,但不要抄书。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同时,做笔记时,时时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比如,你读一部推理小说,读完,可以做一个归纳:这部小说用了什么诡计?属于什么类别?相似的小说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如何?或者,你的笔记里,有一页「推理小说诡计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写进去,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

  • 第五个注意要点,给自己留下整块时间读书。读书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时间。除非是读读小说、看看资讯,否则不建议在地铁、电梯、等人的时候读书,因为根本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消化。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读书,然后在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思考,复习读到的内容。

  • 第六个注意要点,把学到的内容写出来,跟别人分享。能够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写作是对学习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顾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方法。同时,从分享中得到的乐趣,也比一个人读书享受到的乐趣多很多。分享是一种特别不错的输出方式。比如,分享也会有多种途径,你可以跟旁边的伙伴口述你的学习心得,或者写博客,或者给自己录制音频。而我自己也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分享的……

  • 第七个注意点,不要追求量的的变化。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个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回到读书上来,现在觉得对书的“量”的追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

11.读书思考和行动

11.1 看书后思考行动

  •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看书后需要思考和行动。比如当自己看了Android开发方面的技术书籍或者博客,那么便会马上运用到工作中,融合到具体的代码中,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技能。假如仅仅停留在看书层面,那么也仅仅是走马观花,而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比如,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籍,则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认知,总是肯定可以在某个方面给你启发和帮助。而这个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恰恰是特别重要的!

11.2 读书需要内化知识

  • 读书再多如果不写出来,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不能向别人说出来,就不能得到修正与反馈,也无法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 写作是一个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将平时阅读中的论点整理出来,加以思考,总结成自己的话语。这样,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就会逐渐加强。当然,写作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绪,并且组织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而且,当你对着电脑的时候,还要排除各种杂事的干扰,这对专注力也是一种锻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