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我去插队,村子里的老中医告诉我:老寒腿只温阳驱寒,这辈子都不可能治好,更应该注重气血!起初我以为他年纪大了,有点糊涂,可不料竟是我学识浅薄! 1965年,正处于知青下乡的年代,而我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也必须参加这场活动。 于是,我们在火车站集体列队,向巨大的主席水泥塑像发誓,要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辈子扎根农村!这是真诚的誓言,绝不踹有半点欺世盗名的杂念,尽管我们其实还不完全明白自己在说什么。 火车向西开去。车上有笑有哭。当天下午就在在秦岭西部的一个小站停下。因为行程太短,没能彰显出边疆插队大军的那种壮烈。当晚,公社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等到第二天,我们背起行李,向各自的生产队进发。 因为我在学校学的是一些药学相关的,所以,我非常幸运地被分到了和老中医一起,每天的任务就是帮村民抓一下药,以及帮助老大夫采药等。 记得有一次,连着下了一个礼拜的雨,天终于晴了,我便把我的被褥拿到院子里晾晒,这时,有个村民腿一瘸一瘸的走过来,表情十分痛苦。 我见状立马上前搀扶他,我说:您这是怎么了?摔了吗? 他说:唉,我这腿,一到下雨天,天气变冷就受不了了,就疼的厉害,而且我感觉我就是天气预报,只要腿一疼,就知道第二天是不是下雨。这不前几天连着下雨,腿疼的我整日在家都想哭。尤其是晚上,根本疼的睡不着。 刻诊,见患者舌淡无苔,脉象细微。 我说:你这是年轻时,没注意保暖,受寒了,现在是老寒腿了,需要温阳驱寒就好了。 老中医听见我说的这句话后,立马对我说:老寒腿只温阳驱寒,这辈子都不可能治好,更应该注重气血! 说完,他就把我的方子拿走添加了几味药,然后给了村民。方:沙参、茯苓、当归、驴皮胶、熟地、麦冬、菟丝子、桑寄生、瓜蒌。 我感到十分的不解,老寒腿和气血有什么关系呢?我便以为老中医年纪大了,有点糊涂了。 但是,3剂药喝完以后,他晚上睡觉时基本没有痛感了。白天的时候,症状减轻。一个礼拜后,他的老寒腿不疼了。随访2年,未曾复发。 我对这样的疗效,感到十分的出乎意料,但是我这个人又十分的好面子,所以就没有敢问老中医这是为什么,而我则选择偷偷研究这其中的奥秘。 后来,我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因为气血这个东西,濡养周身。我们的关节,要想正常工作,也离不开气血的濡养。气血不足,一身关节失养,所以患者哪儿都难受。而腿关节,平日活动量大,损耗较多,若无足够气血濡养,疼痛自然要严重一些。 脾主气的运化和产生,脾虚就会导致气虚,况且脾是一身根本,主四肢。而气虚,就导致血液无法被推动,血液就会在体内造成拥堵,形成淤血,从而也就导致了关节疼痛的产生。 而'寒’字点明了老寒腿的关键致病因素。从中医来分析,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最易伤阳,导致气血不畅,不通则痛。 《内经》明确地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这就明确地肯定了,寒邪是导致关节疼痛的根本原因。 而内在原因就是因为气虚和淤血,血液不能被气息推动,停留在关节处,造成的关节疼痛。 腿是寒气大本营,寒气进入我们人体后,会从臀部往下沉,一直到大腿、膝盖窝、脚。所以随着疾病的迁延深入,症状会一直往下发展,直至整个腿部。 而这幅方子中, · 健脾补血——沙参、茯苓、当归、驴皮胶、熟地、麦冬 沙参、茯苓用于健脾利气,帮助脾的健运,使得血液流通正常。大力改善患者体内气血不足,血不养关节的局面。 当归、驴皮胶则是养血生血,让体内血液流动,排出淤血。 熟地添精,麦冬养阴。遵循补益气血的原则。 气血不足,筋肉失养,关节自然就不舒服了。气血一升,周身得养,关节不疼。 · 强肝肾——菟丝子、桑寄生、瓜蒌 用菟丝子、桑寄生来补肝肾,壮骨髓,以瓜蒌来清痰热,以免滋腻之品伤正。 到最后,患者气血充沛,关节不适感自然就全部消失了。 行医这么多年,我说句实话,治病真的很简单,而现在之所以治不好。这其实因为'利’在作祟,挖空患者的钱,让自己的腰包变鼓。我很看不惯这种行为,但我又无能为力。 而中医如今在走下坡路,中医黑不管了不了解一顿乱喷,就是不相信,导致信的人开始质疑,不信的人依旧不信,保持中立的依旧观望。 这种状况让我心痛,明明也是一条康庄大道,没人愿意走就慢慢杂草丛生,但我依旧会坚持下去,我相信也希望中医可以帮到更多的人,有一个人是信的,中医就是值得的。 |
|
来自: 杏林夜话图书馆 > 《颈肩腰随类风湿关节强直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