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6500万光年外,回望地球,能看到恐龙灭绝时的场景吗?

 魅力科学君 2021-12-01

我们看到某个物体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感受到了源自这个物体的光,然而光速却不是无限快,当光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的时候,其速度约为每秒钟30万千米,这就意味着,源自物体的光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抵达我们的眼睛。

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其实都是它们的“过去”,比如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个3米远的物体时,其实是它在大约0.00000001秒之前的样子。

一般来说,这种微小的时间差我们是完全感受不到的,不过对于宇宙中动辄就以光年计的距离而言,这就非常明显了。

要知道1光年就是以光速(真空光速)直线前进一年的距离,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1光年之外的天体,其实是它在1年之前的样子,反过来讲,假如我们此时站在距离地球1光年的位置上,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地球,也就是1年之前的地球,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6500万光年外,回望地球,能看到恐龙灭绝时的场景吗?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在地球上称霸了1亿多年的恐龙从此灭绝,从那时起,大量的光线就携带着当时的信息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

因为宇宙空间中的物质密度低得令人发指,所以这些光线在宇宙空间中传播时除了极少数会被吸收之外,其余的绝大多数都可以传播得非常遥远,至今仍然有很多在宇宙空间中传播。

由于光速的限制,它们现在就应该位于距离地球6500万光年外,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虫洞瞬移到6500万光年外,再回望地球,就可以观测到这些光线。

(注: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是根据爱因斯坦场方程推测出的一种时空隧道,通过虫洞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越遥远的时空)

然而这些光线在经过6500万年传播之后,已经变得非常分散了,所以想要通过它们来看到恐龙灭绝时的场景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怎么办呢?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建造一个望远镜,考虑到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其接收到的光线就越多,分辨率也就越高,所以这个望远镜的口径必须足够大才行。

具体要多大口径呢?这可以通过“望远镜口径 = (1.22 x 入射光线的波长 x 距离)/观测目标的长度”来进行计算。

我们将入射光线的波长取值为550纳米(可见光的平均值),距离取值为6500万光年,观测目标的长度取值为10米(想要看到恐龙灭绝时的场景,至少得看到恐龙,而要看到恐龙,至少得分辨得出长度为10米的物体),简单计算后可以得出,这个望远镜的口径约为4.36光年,这比我们与比邻星的距离还要大。

很明显,建造如此巨大的望远镜是不可能的,就算不考虑制造技术以及引力坍塌等等因素,我们也无法找到足够的材料。那么这是否说明我们不可能看到恐龙灭绝时的场景了呢?其实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的本质就是具有质量的物体引发的时空扭曲,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引发的时空扭曲就越明显,因此当某个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那些大质量的天体(或星系)附近时,其传播路途就会产生明显的弯曲,进而在更远处汇聚。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观测位置与地球之间存在着大质量天体(或星系),并且刚好位于那些来自地球的光线的汇聚区域,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单位面积内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地球的光线,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制造多个人工引力场让光线“多重汇聚”,这样一来,我们对望远镜口径的要求也就大幅降低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过上述方法收集到的光线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携带了恐龙灭绝时的信息,因此我们还需要将它们从海量的光线之中筛选出来,然后才能进行后期的成像,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或许只有真正意义的量子计算机才能胜任这种极为复杂的计算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来讲,如果能通过虫洞进行瞬移,再辅以上述的技术手段,那么在6500万光年外回望地球,我们就应该能看到恐龙灭绝时的场景,当然了,这是基于科技足够强大的情况,就目前来看,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到。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