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之下的启发

 新用户8489cL9T 2021-12-02

文:王翊宇 聂传安


  因讲《三峡》等文章而知“骈句”和“骈体文”。为了让孩子接触更多的骈体文,先让他们背诵《藤王阁序》后,前段时间,又让两班孩子背诵了苏轼的《前赤壁赋》。

  于是,又出来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章。

  今日且看二班王翊宇同学的《赤壁之下的启发》。

  眼前的这张纸上,充满着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很庆幸我又有一篇考试作文的素材了——《前赤壁赋》中奇特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那张纸上,印的就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仿佛随着苏子立于茫茫碧波之间。窄小的书房禁锢不住遨游的思想,我能感受到苏子与客人正处于一种精神茫然的境界。远方的水与天连在一起,似乎能乘船到月亮上去,“羽化而登仙”。这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但我从中嗅到了一丝悲观。天这么大,这么小的舟,不知何时才能触碰到那天空,一丝愁绪不免涌上心头。(能从“羽化而登仙”中读出悲观,也太不容易了。而下文恰好有印证)

  这愁绪被客人的箫声扩大。那哀怨的箫声打破了茫然的境界,客人对苏子的回答使我不禁回想起当年万世“奸雄”的曹孟德。客人说曹孟德早已消逝,但我认为曹操虽不再,那段风云往事却被后人所传,曹操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如果把自己的现在活得精彩,自然会一直与明月同在。(最后一句说得非常好)

  当背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人在天地间的微小。但正是无数个如蜉蝣一般,才组成了这广袤的天地。长江的无穷无尽,也只是来源于唐古拉山脉上一片一片转瞬即逝渺小的雪花。客人想“抱明月以长终”,但“江月年年只相似”,和明月相拥,但样子永远固定不变,那和无生命的雕像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茫茫江上,应该享受,而不应该悲观。(也就是说,感叹生命短暂,倒不如把短暂的生命活得更精彩)

  苏子对客人的回答,给予了我启发。是的,若要感慨时间飞逝,那么一切的物体都在变化。月有阴晴圆缺,江水或急或缓地流淌,但江水总是在换新;当我写完这篇周记的时候,相对于没写之前又老了一小时,又何谈“抱明月以长终”呢?(若论“变化”,万物无时不在变化)

  若事物不变的话,那我们也是事物的一部分。任何事物的无穷,都是以无数个瞬间拼合而成,就像我们拍出来的视频可以被分解成许多张照片;任何事物的转变,都会有一瞬是新旧事物的分界点。所以,我认为没有事物是永恒的。长久的事物,只能说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结果。(所有的“永恒”,都是由“瞬间”组成)

  而我们随着一切一起流逝,又何必羡慕,只需遵守自然规律,珍惜当下,活好眼前每一刻。这时,苏子又告诉我,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能轻易去索取。只有山涧清泉微风,才能尽情享受。我忽然明白,也许大自然的馈赠,和从心而发的悠然,才能在心间永恒吧……(苏子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吾与子所共适。”)

  《前赤壁赋》告一段落,我却永不能忘它带给我的启发。(这正是老师让这些孩子背诵的目的)

  因骈句,而骈体文,而《藤王阁》而《赤壁赋》,老师一步一步让孩子的视野更广更开,所见之景愈加灿烂。

  我们从王翊宇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到。

  虽说年龄尚小,阅历尚浅,但翊宇依然能从苏轼的文章中读出许多情许多理。这些情理如同种子一般,埋进心里,在适当的时候会萌发、长大、绽放。

  多读多背,一直是我努力让孩子去做的事儿。

  我相信,这样的努力,不会白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