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原创性?

 脩姱 2021-12-02
来源 | 公众号 博士生培养
作者 | Joshua Guetzkow
编辑 | 周伟

摘译袁青青、王贺欣、刘禹卓(袁青青、王贺欣,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刘禹卓,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原文:Joshua Guetzkow, Michèle Lamont and Grégoire Mallard, What Is Originality in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69, No. 2 (Apr., 2004), pp. 190-212.

社会科学中已有研究对原创性的认知,通常采取自然科学所确定的相关标准,即将原创性视为新发现和新理论的产物。尽管有许多学者对同行评议进行了探究或剖析,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并未就原创性乃是产生新发现或新理论这样的具体假设提出质疑。

因而,本研究对来自12个基金委员会的49名专家等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小组审议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评审小组成员评估研究计划的标准,以及胜出和被否决的研究之间的差异性等等,并使用类型学方式对受访者在描述和评估优胜及失败的研究计划时提出的各种原创性定义进行分类建构,其中包括描述原创性的通用类别以及精确描述该类别创新方式的具体子类型。

此外,本研究还调查了受访者在描述原创性方式时所表现出的学科差异。事实上,人文学者、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原创性的理解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定义有所出入,这种多样性提供了一种证明,至少就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而言,仍有必要对原创性进行多维理解。如前所述,同行评议中的关键性假设指导着关于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研究,但事实上,除对研究工作的实质性内容评价之外,非实质性因素如个人品质等,也悄无声息地支配着整个评价过程,至少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评比中是如此。基于此,本研究剖析了受访者用来评估原创性的相关词汇,以此证明他们对参与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实质性方面的原创性与非实质性的道德品质这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毋庸置疑”的那些关键性假设。

就跨学科的原创性定义而言,本研究将其锚定在五个通用类别中,这些类别已被相关研究证明并在本研究的编码分类中出现。它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数据以及研究结果。分组归类还包含了以前未曾指出的两个类别:一是“新取向”,指的是小组成员对“路径”“观点”的新颖性以及提出的问题或论点的创新性给予的评价;二是“潜在研究领域”(Understudied area),例如研究某个被忽视的时段或地理区域(通常是非西方)。因此,原创性涉及到表1中七个相互排斥的类别,分别涉及研究取向、潜在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数据和研究结果。

图片

表1显示,研究取向的原创性是受访者认可的最主要的原创形式,但需要指明的是,研究取向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或研究设计,而是元理论的定位或更广泛的分析方向。而在对原创性的其他描述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内容涉及到“原创性理论”,而“原创性的研究结论”也不过4%,这证明了以上两种类型远不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原创性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并且,结果原创性和理论原创性的具体类型也与社会科学文献中的规范理解并不一致。事实上,在关注结论的原创性时,评审人员更多地是呼吁人们关注研究结果带来的“新解释”,而不是强调产生了某种“新发现”。而理论原创性则侧重对已有理论的“新应用”“再概念化”或“非常规使用”。

为检测各学科集群对原创性定义的差异,我们分析了人文学者、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原创性在通用类型上呈现出的理解差异。表2显示了相关学科领域对原创性界定的总体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和历史学家更强调研究路径的原创性,并且人文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原始'数据’”来定义原创性,这些数据包括文本、照片和乐谱等等。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是,社会科学家最为看重研究方法,与来自其他学科的小组成员相比,他们对原创性的理解也似乎略显多样化。以上结论表明,来自三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不同维度对原创性形成了各自的理解:人文学者忠实于研究取向和新数据的使用;历史学家把原创性取向置于其他原创性形式之上;而社会科学家则强调使用一种“新方法”。这个结论应当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因为一旦考虑到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家对原创性的理解和定义,或许就能避免仅借助自然科学的透镜去理解研究的原创性,拓宽人们对此理解的边界。

图片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在抽象层面上讨论学科差异,这就有可能掩盖了诸如“取向”、“数据”、“方法”等原创性的类别在更深层次上的差异。

首先,就原始“数据”而言,人文学科通常指书面文本、绘画、照片、电影或音乐,历史学通常指档案文件,而社会科学则是指定量数据集。其次,人文学者与社会科学家有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谈论“新取向”。第三,人文学者和历史学家所谓的“原创性取向”在各子类型中的分布更为均匀,而社会科学家则总是对已研究过的话题提出“新问题”。第四,虽然可以宽泛地将“方法”定义为描述原始数据的方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方法”对于人文学者、历史学家以及社会科学家来说是相同的:与社会科学家相比,人文学者和历史学家在研究设计等方面提供的方法论细节往往较少,社会科学家有时也将那些能够回答“未解决”的问题和争论的方法视为创新方法。最后,研究发现学科集群间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修辞和认知文化有关。

因此,不能笼统地概括每个学科集群,因为它们在内部是异构的。社会科学家关注特定的概念化问题,并高度重视原创方法与研究设计;而人文学者和历史学家则认为开辟新的概念边界或修正已有的解释更有价值。

受访者往往将原创性与道德品质相联系,且不同学科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这一点却没有在同行评议的相关文献中得到体现。

图片

具备原创性的学者是独立的,因为他们遵循自身真正的兴趣。而缺乏原创性的学者则是懒惰的、虚伪的,缺乏自己真正的兴趣。原创不仅是提出新东西,而且也是一种敢于冒险的行为。有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奖励那些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人”。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有违学科传统的做法,可能面临相当大的风险,但这种做法是值得赞赏的。”那些重复现状、紧跟潮流的人通常是懒惰的。术语往往被认为是潮流的标志,“我并不反对使用术语,但确实有很多人盲目使用术语,这也是一种懒惰”。一位社会学家认为重复现状与紧跟潮流有同样的缺陷:“都象征着不愿冒险和反思”。

综上所述,原创性学术成果被视为道德高尚的标志,非原创性学术成果被视为道德败坏的标志,这就使学术成果的实质性价值与非实质性价值联系起来。因此,根据作品对个人的道德做出判断也成为审稿人进行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通过归纳资助委员会委员评价学术报告的标准,以及测试他们对原创性的不同含义,采用一种“新取向”来研究原创性。结果表明:第一,自然科学领域的对原创性的标准化定义并不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第二,“学术美德”,即与学术生产有关的所有道德品质包括严谨性、自律性、社会意义或政治责任感、探索性等,是同行评审员进行学术评价的重要评价指标。第三,尽管原创性的定义如此多样、维度也是如此之多,它终究只是同行评议中判断学术成果价值的标准之一。通常来说,当原创性和其他评价标准产生冲突时,原创性的说服力很可能会逊位于其他标准。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