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略略提到了茶,今天不妨就说说喝茶。 我是个酷爱喝茶的人,虽不甚讲究,但无茶不行,尤其是饭后。 一日不喝,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不舒服,仿佛这天都没有好好活过。 (二) 这当然与我生长在潮汕地区有关。 小到日常自处,一家闲坐,招呼客人,大到倾生意,谈业务,黑道火并前讲数,几乎每一个场景,都与喝茶脱不了干系。 一个人倘使从小就养成了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长大之后,想改就很难了。 (三) 我们那的人爱喝当地的炒茶(其实也是绿茶的一种),几乎家家户户都喝。 一方面是因其香味扑鼻,入口甘醇,滋味浓郁,回甘绵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喝完格外提神醒脑,并且消滞解腻。 像我昨天提到的那座山,就是盛产炒茶的地方,出产的茶号称“高山炒茶"。加之价格不贵,故在本地久负盛名,极受追捧。 (四) 一般来说,茶叶采摘后都要经过三个步骤进行加工,分别是杀青、揉茶和干燥。 干燥也有三种方式:炒干,烘干,晒干。 因为不同的干燥方式,绿茶则又可以分为炒青绿茶、烘干绿茶和晒干绿茶。 (五) 在炒青绿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了。 我们那的炒茶也是属于此类,然而与别处不同的是,我们那的茶农在炒青时会习惯加重火。 像龙井、碧螺春,可以拿大壶来泡,但炒茶则不行,泡久了,又酽又苦。 因此,炒茶宜用来冲功夫茶(亦或当初就是为了冲功夫茶因而发展出这种工艺?)。 (六) 不过感觉炒茶一出了当地,似乎就没那么多人识得欣赏了。 我就曾多次试过用它来款待外地友人,普遍都表示喝不惯,觉其太浓太苦太涩。 最后都还得换成半发酵过的单枞(亦属乌龙),或是全发酵的红茶,才能宾主尽欢。 (七) 绿茶不发酵,多喝则伤胃。 尤其像炒茶这样的,特别刮油,还是比较适合饭后(尤其是吃撑时)喝。 我曾经试过有一次,一直喝,没吃东西,几个小时后,不知不觉腿就软了,站都站不稳。 (八) 日常的喝茶,还是简单点就好,煲一壶水,有茶壶或盖碗,有杯子,有还过得去的茶叶,即可,不必像搞茶道、茶艺那么繁琐(除非要精研这门手艺)。 我曾有幸结识过一位颇擅茶道的姐姐,喝过多次她冲的茶,印象极为深刻。 光是看她冲,便已是享受,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优雅闲适,专注笃定。 这样的茶,已不只是饮品,而是作品,宜细看细闻细品,还能静心。 (九) 以前在教育机构上课那会,为图方便,也曾喝过多个牌子的茶包,初初觉得还好,但没隔多久,便心生厌弃。 后来还是忍不住买了个简易的小茶盘,在窄如劏房的小卡座中,自己煲水,自己冲。 出门旅行,去到一些不兴喝茶的地方,亦得要随身带几包小包装的茶叶,只要瘾一上来,便去寻热水。一口入喉,什么身处异乡的孤寂之感,都可瞬间抛诸脑后。 (十) 蔡澜先生说得好,只要自己喜欢的茶,就是好茶。喝得舒服,就是茶道。 “一直喝太好的茶,就不能随街坐下来喝普通的茶,人生减少许多乐趣。茶是平民的饮品,我是平民,这一点,我一直没有忘记。” 他还说,“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管他妈的三七二十一。纯朴自然,一个'真’字就跑出来了。” 喝茶如是,写文做人,亦应如是。不说了,喝茶去。Bye了个By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