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垃圾!

 其实斋啡几好饮 2021-12-02
(一)

其实之前已经写过丢东西了,但仍感到有些意犹未尽,还有些想说的没有说完。

今天恰好在帮人处理各种杂物,对于扫除“垃圾”一事,又有些新体会,不吐不快。

毕竟,每一天,我们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只要你还在生存,在活动,就不可能回避垃圾。

(二)

究竟什么才是垃圾?

我很喜欢吴伯凡老师给垃圾下的一个定义:垃圾就是运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负价值,意味着混沌、混乱。

在他看来,所谓人类文明,从某个特殊的角度上看,一方面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去掉负价值的过程。

(三)

因此,除了创造力以外,扫除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且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习惯。

多数的平庸与失败,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混乱和无序,往往都跟缺乏扫除力有关。

(四)

而要培养扫除力,首先就要直面一个事实,垃圾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创造价值过程中出现的负价值。

肮脏、混乱、无序,也都是一种常态。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学会和垃圾共处,而是需要以固定的周期流程来清除这些负价值(不创造价值的因素和环节)。

(五)

除了显而易见的垃圾,还有许多隐性垃圾、潜垃圾、暗垃圾。

若要避免面对它们的时候的无感和非理性状态,就还得在例行清扫之外,学会丢东西。

丢掉那些一直占用空间,但实际已不可能创造任何价值,甚至可能创造负价值的东西。

(六)

对那些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东西,人常常会出现一种“禀赋效应”的心理: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会高估它的价值。

明明用不着,又总觉得会有用,舍不得丢,懒得去卖,最后结果也不难猜到,它们就要么吃灰,要么被压箱底不见天日。我以为,即便作为一个物品,它也应得到它应得的尊重——让它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和价值。

否则,它与其他的垃圾,又有什么分别?无非是没被扔而已。这又映证了另一句话: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而有时你以为是资源的东西,却只是垃圾而已。

(七)

若要消除这种非理性状态,我们就得更深入地思考,我们与空间与物品的关系,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然后确定好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原点和初始状态,并以此作为一个标准,这样,扫除(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所以要培养扫除力,就是要把那些不创造价值的,现实中多余的物品,脑子里不合时宜的观念、杂念、妄念,都去掉。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