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胡兰》教学小记

 7ez45efr 2021-12-02

1.借助资源,拉近距离。

课文后边有一幅毛主席的题词,这时候就可以引出毛主席,因为学生对于毛主席还是相对是熟悉的,就可以在了解毛主席的时候引出一个问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毛主席才会给他题词呢?这样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就可以借助视频的资源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刘胡兰的相关情况。

我在课堂开始播放了《巾帼英雄》中关于刘胡兰的介绍视频,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视频的引入有助于同学们更加了解刘胡兰,且视频更加直观地呈现了当时的场景,在看完视频后,很多同学直说:“刘胡兰好伟大!”“好了不起!”

2.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大部分同学读过课文能知道刘胡兰被捕了,我还让学生把时间、地点、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刚开始大家都不敢说,有个男生在大家的鼓励下,才说:“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云周西村被国民党反动派捕了。”自这个男生说了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也开始尝试练说,只有多加练习,不怕出错,才能有更好的表达。

理解:收买、威胁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出现了“收买”和“威胁”,刚开始读到“收买”时,有很多同学不理解词语的意思,我就问大家:“你在买东西的时候会用到什么呢?”再引导学生去读后边的句子——“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100块钱。”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收买”的意思了。不过在我讲解“收买”这个词语之前,就有同学说:“收买就是把钱给刘胡兰,刘胡兰告诉敌人信息。”可见,有部分小朋友自己读课文就可以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

另外,在朗读时,刚开始大家觉得敌人在收买刘胡兰时要读得凶恶一些,之后在理解了“收买”的意思之后,大家就知道了在读的时候要温和一些。

在后面又出现了“威胁”这个词语,大家在学习“收买”后,也学会联系了下文去理解“威胁”,学生在读敌人的语句时也表现得很凶狠。第三自然段中也出现了敌人威胁的话:“不说,也铡死你!”一堂课上多次出现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通过了运用,巩固了这样的方法,从学习到实践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

理解:烈士

学生对于“烈士”一词感到很陌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在清明期间我们所去到过的烈士陵园,还可以拓展“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人,让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烈士”这一词语的分量,也知道了“烈士”往往和“牺牲”有关系。还有同学说到了“小萝卜头时年纪最小的烈士”。

学习:民兵

“民兵”两个字都是我们要学会写的生字,由民兵还可以拓展出“士兵、骑兵、步兵、炮兵”等等,由此可知“民兵”的意思。

学习:血

还可以在语境中让学生去认读生字,比如“鲜血直流”的“血”是多音字,也是特别易错的一个读音,接下来又出现了“血淋淋”,学生会把这两个读音混淆,通过讲解后,就是让学生去运用,让他们自主的去读,读好这个字的读音。

3.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这篇文章是饱含着情感的,也只有在充分的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英雄的形象。

让学生去思考,当别人想收买刘胡兰的时候,他说话会是什么样的语气?引导学生读好敌人的话。而刘胡兰的表现这里要特别留意一个关键词——“大声”和“感叹号”,抓住这两个关键点呢,就可以让学生读好刘胡兰的话。

还有接下来的一次对话——敌人威胁她:想想看当时是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语气?接下来刘胡兰的回答是愤怒的回答,特别要留意的是后边有两个感叹号,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式上去进行练习,如分角色朗读,刚开始读敌人的句子的同学显得不大愿意,大家都想读刘胡兰的句子,但是在后续的练习中,同学们也逐渐进入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情感,感悟英雄的形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威胁”、“愤怒”等关键词,并且关注后边的标点符号,这样学生就会朗读的更好。

语文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言文字,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运用,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语文老师一枚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