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涅槃痛苦的开始

 新用户0747a4i9 2021-12-02

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是当代中医面临的两大课题,对于这两大课题本身及其如何进行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路在不同程度上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一、中医现代化问题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与医学相关的现代科技也获得长足进步。把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医学是现代医学的标志。在此方面,西方医学先行一步,而且获得了成功。如把计算机引入西医诊断手段上,就产生了X线、磁共振、正电子发射等方面的断层扫描图象,利用这些空间形态结构图象,人们不但能发现体内深部组织器官的病变,而且还能对病变其作出定性分析和精确的定位,为下一步的正确治疗提供了最为可靠的资料。又如利用光在光学纤维内发生全反射并可沿弯曲的光学纤维前进的原理,发展起系列纤维内窥镜,使人的视觉延伸到人体内部的腔道。

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也进行了一些把现代科技引入中医的尝试,如相继建立了一些计算机专家诊断系统,又如上海有人把计算机技术引入人体的体质研究等。但总的说来,这些都是在忠实于中医学原有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历史因素的和国人定式思维的共同作用,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相容性远不如西方医学。在没有解决好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相容性的情况下,我们现在进行的一些把现代科技引入中医学的各种尝试注定难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很难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成果。如一些专家诊断系统,即使它们再成功,也只是专家个人的诊断经验,很难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理论高度。

综上述,中医现代化不仅仅是如何把现代科技引入中医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与现代科技相容性。要与现代科技兼容,中医学的不少观念都得更新,理论体系都得重塑,这个过程很痛苦。

中医现代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与西医分庭抗礼,而是为了与西医融合,准确地说,是如何让中医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西医从来不属于哪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世界,中医也不该是只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人类。因此未来世界上只会有一种兼容并蓄的医学,叫现代医学也好,叫未来医学或后现代医学也罢。总之,在医学界不可能最终出现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状况。

不能否认,中医学存在了几千年,就一定有其合理性。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医学几千年来并无太大的发展,这又说明了中医学存在不少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中医学不是绝对真理,换句话说,它的合理性具有相对性,另一方面合理性不等于科学性

就社会发展而言,古人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生活质量、气候特点、体质状态、以及常见病、多发病已明显不同于现代人;现代物质文明的副产品是人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相信现在的药材特性已不同于古时。这两点也许就是中医疗效不如从前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把几千年前即使是充分合理的东西套用到现代人头上,也只能是部分合理了,再过几千年很可能是极不合理了。所以如我们不讲原则地、一味地美其名曰保持中医特色,实际上对中医有害无益。

另一方面,大家都认为整体观念既是中医的特色,又是中医的优势。这种观念只能说现在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现代科技里的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都是研究整体的,它们是从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完全与中医学没有同源性。如果有一天,在这些理论的基本框架上,又形成发展出新的理论,能比中医更充分地认识和说明人的整体性,能用更科学更客观的内容、甚至数学语言来表达人的整体规律,那么我们祖国医学在此方面的优势便荡然无存了。

此外,中医的整体理论尚需其独有的认知体系(阴阳五行等)来认识体会,学习现代科学的人们往往不易接受,届时,中医的这些理论恐怕只能是医史研究者所涉及的“珍品”了。

如果说现在还有人认为,现代耗散结构理论所讲述的某些内容与中医学中的几千年前就有的某些观点相似,并以此认为中医一点也不比西医差,甚至比西医理念更先进,那么这些人恐怕就有点阿Q了。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上升或是波浪式前进,虽然低级形式与高级形式有相似的一面,但这种相似已不是一个层次的了。

笔者认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如同一块含金的矿石,是金也有,顽石也有,而且我们很难分辨矿石的那一部分是金,那一部分是石。人们发现了金的熔点与比重等物理学特征后,根本无须分辨矿石的那一部分是金,那一部分是石,只需将含金矿石熔化,金与顽石自然就分开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就如同金矿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在方法学上有了实质性突破,中医学的精华和糟粕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自动发生分离,如同高温下的金与顽石的分离一样。

二、中西医结合问题

中医、西医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的,但由于两者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故具体到临床医学上,两者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必须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目的不是为了能与西医一争高下,而是试水中医现代化,可以预言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两种医学体系必定融合成一个新的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提出则是这一时代的先声,由于这一课题具有超前性,又具有现实性,因此有必要对中西医结合所应具备的一些特征进行一些探讨。

  1.广泛性与层次性

中西医结合课题的提出至少也有百年历史了,这说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这也说明即使从现在算起,中西医结合课题起码也是需要几代人前仆后继才能完成的事情。正因为这样,中西医结合必须首先要有广泛性,即要求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都有参与意识,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探索。其次,必须要理论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携起手来,多层次地进行探索。理论可引导实践,实践则检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盲目实践、闭门造车都不应提倡。

  2.通约性与继承性

中西医结合的任务是要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医学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医学体系。通约性是指中西医所要结合的内容不仅要得到中西医同道的共同认可,还要得到其他现代科学工作者的认同。因为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医、西医把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引入医学的过程,所以应该欢迎其他领域里的科学工作者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医学领域里来。即在通约中求共同发展,在通约中有机结合

所谓继承性则是要把中医几千年所沉淀下来的精华,作为新的内涵融入新的医学体系中。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继承了中医的宝贵遗产,才有可能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内心深处及情感上的认同,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包容性与预见性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医学体系不以哪一医学体系为宗主,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可以有一些民族医学的疗法的存在甚至主导。该体系不仅应有序地包容现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世界各地的民族医学)的合理内核,而且还要为未来医学预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甚至还能对将来医学的某些发展作出正确的预见。就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不仅把世界上所有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有序地排列出来,而且还为后来人们陆续合成的人工元素留下了空间,并正确地预测了它们的一些特性一样。

4.低起点与高水准

中西医结合的起点应在何处呢?对于同一病人,我们同时应用中药和西药一起治疗,这算不算低起点呢!笔者认为不是。退一步说,该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即使是,也是最低档次的。两类药物同时用在一个病人身上,从现有理论上来看,是有协同作用的,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但在实际上却不一定,因为人的体内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并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因此,在没有更好的结合方式之前,这种方式暂时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这里所谓的低起点是指两个体系都认同,其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也能方便参与的位点。所谓高水准是指既位于两个医学体系之中,又超越于两个体系之外,与现代前沿科学息息相关,结合点既是现代科学的,又是医学的。

5. 把具体的搞虚拟是伪现代化

    在中医现代化的尝试中,有些倾向值得注意。

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分泌轴的功能低下,我们可以通过测定相关激素精确测定(存不存在、程度如何等)。如甲状腺激素水平低致代谢率低,代谢率低致人体保温反应(体表血管收缩)增强致面色发白、形寒肢冷,性欲低下明显与性腺分泌不足相关。这样解释既能精准定位又简便明了,既能说明病情轻重,又能指导替代治疗,还能检验治疗效果。可有人拿着检验单说这些是肾阳虚(证见腰酸膝冷、小便频数、舌质淡、脉沉细等)。把实打实的东西搞空灵,把简单的搞复杂,我不知这算是中医现代化还是中西医结合,如果这就是,还不如不搞,因为不搞还能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医特色。

6. 关于微观辩证

有人提出中医传统的辩证是宏观辩证,而把西医的检查所得作为微观辩证,把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综合起来就是中西医结合。

如从医学领域里约定俗成的宏观、微观定义来看,用肉眼看得到的东西是宏观的,借助现代显微技术或分析化学等手段才能发现的东西才是微观的,它们的共同前提是可视可检

西医里的影像学检查应该算是反映宏观层面的形态学变化的,各种化验、组织细胞学检查才是反映微观层面的。反观中医,脏腑与宏观层面的实名脏器还有些关联,说它是宏观的还勉强说得过去;卫、气、营、精、风热寒湿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应是微观的。

你既然引用宏观微观概念,就得遵从概念的游戏规则,所以微观辩证的提法本身就存在问题。

微观辩证的提出至少有十余年了,只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一些医院也竞相开展。

首先得肯定微观辩证的积极意义,它的出现至少有两点积极意义。一是中医开始接纳和承认现代医学的一些检查结果,也就是从与现代医学保持距离到尝试与现代科技融合。其二是中医人士开始在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再不是冥顽不化了,也就是明白了一味地排斥现代科技是一条不归路。

说简单一点,微观辩证的作用就是帮助中医人士在多个辩证分型(宏观辩证)中选一个,最终诊断还是中医的宏观诊断。

现代医学的疾病数数以千种计,以后还会继续增多。一般而言,现代医学的一个疾病在中医那里都分几个证型。就算一千种现代医学疾病,就有几千个证型,而中医的辩证要素就那么多,再怎么组合也组合不出几千种证型来,所以结果必定导致一个证型对应着现代医学的多种不同疾病。微观辩证虽然可以根据现代医学的检查排除或筛掉一些证型,但不会根本改变这种状况。一个证型的治则治现代医学的多个不同疾病,疗效赶得上现代医学的与各种疾病相应的精准治疗吗?这就是说,微观辩证没有根本改变中医辨证的短板。

有微观辩证印证的这个最终的宏观辩证要比单纯的宏观辩证客观一些,但诊疗的根本形式并没有本质变化。

CT已诊断某人脑出血,出血量多大,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形成压迫等显示得清清楚楚,西医医生也清楚明白该对病人进行什么样的治疗(如是手术还是保守等)。这时我们再进行一个单纯的宏观辩证,就会把在现代医学里清晰精准的东西给整(注意:不是诊)模糊了,把实际的东西给整抽象了。加入微观辩证因素以后,也并不能使中医辩证比现代医学的诊断更清楚分明。

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过,病人是以疗效作为判断医学高低优劣的,所以疗效才是硬道理。在多数情况下,疗效是由药物所决定的,微观辩证并不涉及中药组方,更谈不上能提升中药功效。

综上述,微观辩证并没有改变中医辩证虚拟人的模式,因而不能与现代科技无隙兼容(不是生搬硬套);不改变中医辩证虚拟人的模式,就不能满足新生代知识群体对医学的易懂、明白的基本要求。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短时间存在,就短时间合理;长时间存在,就长时间合理。微观辩证具体能走多远,就看它的造化了。

最后,但愿本人的判断是错的。

总之,中医现代化是中国几代人的愿望,在西医日益发展壮大而中医市场日渐萎缩的今天,中医现代化也是现代中医人士心中的痛。试问有谁愿意眼睁睁地看着中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式微!有谁愿意预言将来中医会淡出主流市场!事实上,有关中医现代化的尝试,中医有识之士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中医怎样才算现代化,或者说中医怎样才能现代化,再或者说为什么中医难以现代化,众口莫衷一是。为什么会是这样,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能否认的是,不少人是带有感情来参与的,不少人认为中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典籍和医案汗牛充栋,非西医可比;亦有不少人认为中医需要发展,但又希望有扬无弃;还有不少人认为中医是玄学。

三、中药、针灸永生

人类的所有科技活动,都是从无意的实践(不少就是纯属偶然)开始,无意中发现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联、无意中发现了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等等;第二步就是有意的了,重复上述活动,看事件能不能再次发生,若能重复发生,就形成经验;第三步还是经过无数次经验指导实践,同时还逐渐积累新的经验,逐渐发现经验之间的关联、因果关系;第四步是把经验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形成初步理论;第五步是用指导实践,能很好指导实践的部分,就保留下来,与实践略有不符的,就修订;相差甚远的,重建新的理论。

中医的前身就是先人们使用药草、砭石治病的经验,经验虽然比较粗糙,适用范围有限,但它们的客观性不容否定且非常直观。理论就不一样了,对同一人体,西医有西医的看法,中医有中医的理论,蒙医、藏医都各有自己的理论,换句话说,理论可以有多种,但最终只有一种集各种理论之大成的理论存世。

现有的中药、针灸理论还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中医的辩证属于纯理论科学的范畴。经验科学的直观性、客观性可以使其不死,现有的理论有欠缺,我们可以修订,甚至还可以重建。而自然科学里的纯理论科学(中医的辩证理论就是)就难说了,若它指导实践的作用有限且又不能与实践互动发展的话,那么它的就命运堪忧了。

四、    三驾马车与一骑绝尘

上述状态确实让人纠结。

现在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讨论不仅有众多医界人士参与,还有不少业外人士(学古典哲学或马列哲学的、政府官员、有非医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等)参加。这一则说明中医现代化牵动了社会各阶层众多人士的心,说明大众对中医是有感情的,大家都迫切希望中医能涅槃再生,继续造福华夏子孙。二则说明中医门槛低,专业性不强,连外行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还有人认为,让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并存,齐头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观点。事实上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个人以为,中医整体原封不动地打包后,再与现代医学的融合的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中医基础理论必须分拆,去糟粕、留精华;阴阳五行学说还其哲学、方法学本来面目;脏腑概念必须重建,必须去虚拟化;走理论实践互动发展的正确道路等等。这会让遗老遗少们感到痛,遗老遗少们肯定会质疑:面目全非的中医还是传统中医么?我只能这样回答:孔子的孙子不是孔子,但是他们姓孔。

医学理论体系最终是趋向大同。在这一趋势中,你自己不融入这种趋势,没有人会拉你等你,现代医学照样向前。若等中医人士之间的争论结束了,意见统一了,现代医学早已一骑绝尘而去,那时中医的处境肯定是非常非常的不妙。

中医要么在痛苦中涅槃,要么就在守旧中像“老手机”一样被小众化。似乎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